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资讯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方网-教育频道

  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由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金陵大学、南京工学院等历史时期,1958年从南京工学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学院。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5年4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1998年7月由化学工业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同济医工学堂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历经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等历史时期,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定名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7年通过了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年2月由建设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管理。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以来,学校办学规模得到扩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以“大化工、大建筑”等优势工科专业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医学等专业门类兼备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建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科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学校拥有新模范马路、江浦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210亩,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59.9万m2,固定资产总值11.1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64亿元。图书馆馆藏印刷型文献159.6万册,电子文献95.2万册。现设有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环境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言与国际交流学院、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共19个学院(部)。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等本科专业6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各类学生17729人,其中本科生14177人。设有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建筑设计研究院等94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11个。建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5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9个。化学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化工过程机械、生物化工等2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岩土工程、工业催化、安全技术及工程、发酵工程等8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2184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为116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53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79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7%。现有博士生导师58人,硕士生导师281人。学校拥有一大批教学与学术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部)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30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9人,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3人入选“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0人次获得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与奖励。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军工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 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3人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 1人获首届“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奖,5人获省青年科技奖。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南工大特色的“大化工、大建筑”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十五”期间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4门次,省优秀课程群2个,4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结构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非数学专业高等数学竞赛等比赛中捷报频传,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获奖总数连续位列全省高校前茅,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建国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近20位省部级领导和院士,一批科技专家、管理专家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更有一大批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奋斗在化工、建筑等行业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有生力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化工、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2210项,科研到款超过4亿元,2005年科研经费到款列全国高校第52位。学校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构建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努力为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十五”期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

  学校加大对外开放办学力度,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承担了10多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学校在长期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坚持“立人、立学、立业”的办学宗旨,按照“育人为本、学术领先、科学发展”的办学方针,践行“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校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南工大文化,形成了“诚朴自强”的优良校风,凝成了“忠诚精实”的南工大精神。近三年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维护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思想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纪检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审计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宿舍、文明食堂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学校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锐意改革创新,坚持和谐发展,争取到2020年把学校建成为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为鲜明、国内一流的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工业大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