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名利结合孝行天下丨汉代养老制为何这般特殊

  自古以来,尊老爱幼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善待老人也成了历朝历代所关注的重点。历代统治者深谙此道,每逢王朝更迭,必将倾尽所能,推行养老制度,养老制度在经历了岁月长河的洗礼,也愈发的完善与健全。直到今日,中国老人还在享受着丰富的养老福利,新时代也有了新的养老政策,来全力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朝代,它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养老礼仪,更是结合自身,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养老制度,成为了后世沿袭的典范,这就是汉代。

  汉代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在继承父辈的政策之外,不断继承前人的养老理念,发扬敬老精神,积极推动汉代养老观的形成,汉代养老制度历经数位帝王的关心,最终出炉。

  这一制度不仅仅为后世的养老制度树立了规范,更让汉代的老人享受到了不一样的快乐。那么如此神奇的养老制度到底有何内容呢?让我们跨越星河,前去一探究竟。

  汉承旧制,尊老爱老敬老,与民休养生息,汉文帝颁布养老令,以法律形式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汉代养老制度由此开始

  世人皆知,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的思想贯彻着整个封建时期,农业生产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占据古代自然经济的核心区域。

  此外由于古代农业周期性较强且容易受到气候、温度、水源等因素限制,是故需要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来指导农事活动,老年人虽然在年龄上不占优势。但是在农业生产经验,毫无疑问的位居魁首,这些老年人拥有着几十年的农业生产经验,他们指导起农业活动,无疑是极为高效的。

  无论是育苗的时机,还是农业肥料的施加,都要仰仗着老人的毒辣眼光。不然民间也不会流传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说法了。汉代统治者深知这一点,再加上秦末以来的连年征战,粮食歉收,国家初立,北方匈奴的虎视眈眈,这些因素都让统治者不得不重视农业生产,毕竟农业生产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汉代统治者必须仰仗老年人的现象,于是汉代掀起了一阵尊老、敬老之风,统治者们也极大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地位。

  早在汉代以前,中国便有了尊老的礼仪,这一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周代《礼记》中便有记载“三老五更”的礼仪制度,古代帝王都要尊敬老人,在位时尚且需要依仗老人,汉代初立何德何能,岂敢忘记“三老五更”的传统。

  有趣的是,国内学者对“三老五更”的原意众说纷纭,有的说依照三德五事而来,有的说是三星五晨之说,更有甚者说是三老、五更代表着天地五行的运转,因此必须重视,所以古代帝王都十分推崇三老五更礼仪。

  先秦时期,由于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国的崛起,社会上的局势,百家思想的激烈碰撞以及铁制农具的出现,传统的自然经济体系逐渐瓦解,封建政权统治下的私有经济逐渐兴起,土地也从原来的公有制过渡到私有制,流传已久的宗法制也随着嬴政一统六国而逐渐没落。

  高祖起于微末,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此时的西汉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老人孤苦无依,复杂而又凄凉的社会环境,倒逼着统治阶级不得不重视老年人的生存情况,毕竟大多数年轻人都已经战死沙场,农业生产可还要依靠老年人呢。此时的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养老机制来保障社会稳定。

  综上,在时代大环境的趋势下,汉代的养老观念和政策正逐渐成型,一直到汉文帝颁布养老令,这才标志着汉代独有的养老制度正式建立。

  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养老待遇各有不同,汉代养老福利注重名与利相结合,令底层老人更加拥护汉王朝

  汉代每逢节日,帝王都会派出专人给老人送去米、面、布匹等实物,借此表达帝王的亲民和普天同庆的快乐。本质上来说,汉代帝王的这种做法是为了安抚民心,巩固皇室的稳固。

  当然汉代老人也十分享受这一套,高祖刘邦当年崛起也是借助了沛县父老的力量,因此刘邦晚年荣归故里,也是大肆封赏沛县父老。

  《汉书》中记载:楚汉争霸时,刘邦为了获取天下民心,特地选拔有德行的50岁以上的高者,担任三老,赐酒食,免徭役。

  出身低微的刘邦,清楚底层人民的所思所想,只要施以小惠,便可掌握民心,同时老人也能帮助刘邦管理底层人民。汉文帝、汉景帝在建立明确的养老制度后,还规定了每次赠送的数量,这在侧面证实了古代中央政府优待老人已进入了有序阶段。

  汉代统治者在赐予实物的同时,还会适当赐予有德行的老以官爵、几杖。这种利与名相结合的养老手段,让汉代老人十分惬意,即便这种官爵只是荣誉上的象征,但是古人好名声的习惯,让他们无法抵挡官爵的魅力。西汉时期甚至出现了天降祥瑞,皇帝赐予百姓官爵的现象。

  此外,官爵的赐予对象,还要是当地的有德行名望的长者,或是地方具有孝心的良家子,这样的奖赏,一方面可以使得老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让老人更加听从汉王朝的政令。

  此外赐几仗也是特有的敬老方式,汉朝时期可没有现代的椅子和板凳,人们往往都是席地而坐,老人由于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所以每次起身都十分费力,所以人们时常将一些轻巧的拐杖、小茶几放置老人的身旁,这样便于老人起身。

  《礼记》中记载,古代官员退休后,皇帝都会赐予相应的几仗,以彰显身份的尊贵。其中又以鸠仗为代表,当代学者对于鸠仗的研究也各有不同,有的说是为了教化一方,有的说是祝愿老人福寿绵延。各种说法应有尽有。

  徭役,古代普通人无法逃避的噩梦,帝王压榨百姓的残酷手段,苛政猛于虎的实例还在前面。汉代初立,统治者为了恢复国力,开始大量减免徭役,以此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许多孝顺的子女也能免除徭役,便于照顾老人。文帝在位期间,宣布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可以免除一个儿子的赋役,但是考虑到古人极难活到80岁以上,所以文帝此举更多是意义。

  轻刑法,汉朝由于社会上普遍流行“孝”,人们都自觉的尊敬、爱护老人,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老人,即使犯错了,也会给予从轻发落,此外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政府也会给予大量社会援助,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代敬老、爱老的风气,不怪汉代养老制度能够独立于世。

  此外汉代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大力推崇孝文化,对于那些不孝之人,予以严厉惩处,轻者发配充军,重则杀头问罪,统治者为此还制定了严苛的律法。

  汉代养老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依托于前人的养老传统,另一方面是由于汉初特有的历史背景,多种原因推动了汉代养老制度最终的确立。

  汉代养老制度的确立是汉朝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老人拥有着年轻人所不具备的熟练的农事生产经验,中国农业文明在这些人手中薪火传承,不断发展。

  此外汉代“孝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助推着汉代养老制度的繁衍发展。这些饱受国家优惠的老人,更是在底层社会宣扬汉王朝的英明,维护了汉王朝政权的稳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