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声名鹊起的许昌刘王寨除了沙燕传奇故事也可多

  不知道在什么时代哪个年月,无数的燕子飞落在颍河北岸,在沙崖上筑巢垒窝,在颍河上空漫天飞舞,现在看沙燕游颍河成了许昌市一景,也成了建安区榆林乡的名片之一。

  在许昌,常有人笑嚷着:“走喽,到龙(刘)王寨看沙燕去!”龙王寨,“龙”和“刘”当地语近音,实为“刘王寨”,俗称“龙王寨”,一个村两个叫法,在当地一时半会也没有人太在意,但在属名建制上还是刘王寨行政村,属许昌市建安区榆林乡,辖刘王寨、寨后刘、范庄三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有350来户,1700多口人,1400多亩耕地,是个集市贸易所在地,明清及初期属颍秀保,1941年改为颍秀乡,1947年归椹涧镇,1948年6月至11月属许西县榆林乡。(想看看本文作者魏东周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下面的链接:1.

  新中国成立后刘王寨属椹涧区,1951年划入榆林区,1958年属榆林人民公社,更名为刘王寨大队。1984年改为今名。

  刘王寨村南临颍河,古时是界首、周口经临颍过柏庄到洛阳过颍河的老渡口。据许昌历史村名志上记载:明初,刘、王两姓从迁移而来。后筑“永安寨”,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刘氏迁茔碑》载“明故始祖名遵道,字中行。”因多居刘、王两姓,所以更名刘王寨。同治元年(1862年)因颍河北移二百多米,危及村庄平安,又迁今址筑“颍滨寨”。今南寨垣尚存,东南西三面临颍河,西是寨,南有渡口,东颍河北岸建有提灌站。聚落呈“勺把”形,东西两条主街和南北三道街相交。北侧东西大街为集市,供销社,村支部和村委,卫生所,学校等设此。街上有饮食小吃,百货超市,肉类蔬菜出卖。

  清同治元年(1862年)起集,今逢双日有早集。每月逢二有物资交易会,二月十九,四月十二,六月六有古会。

  会上上市有百货,生产资料,农具牲畜,农副产品等等,是许昌市西南许昌县襄城县边界处重要的农贸市场。

  当地人爱听、喜欢看曲剧,1951年前刘王寨成立有曲剧团,1954年在村西南颍河南岸出土有板斧,铜剑,铜镞,碳化谷物,陶器等。《刘氏迁茔碑》在村西北。

  王云(1920—1980),河南许昌榆林人。1933年参加,中员。1939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129师随营学校文化教员,抗大六分校宣传队、太行六分区宣传队宣传员,太行6纵文工队队员,晋冀鲁豫军区文工团团员,第二野战军文工团队长,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创作员,解放军军事学院文工团队长,军事学院报社编辑,前线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为了幸福》、《江山多娇》(合作)、《水往高处流》、《决战》,电影文学剧本《战斗的山村》、《江山多娇》等。

  一天,刘王寨地主武装“联庄会”,抓到来刘王寨走亲戚的桓坡村一妇女,因她是高鑫的姐姐,“联庄会”说她通匪,他们杀了高鑫的姐姐,并将其暴尸街头。

  得知消息后,1911年农历四月十一夜里,宋一眼、高鑫带领部下血洗了“联庄会”,打掉了这个地主武装。由于是夜里行动,使不少无辜群众遭了殃。天明是四月十二刘王寨古会,血流满街,死伤众多,哭声震天,此事震动了许昌、襄城、临颍三县的富豪劣绅和官府。

  上海《申报》于1913年6月3日发了一则《许颍匪乱纪闻》消息。消息里面这样说:“许昌县大刀匪魁宋一眼,杨士寅,高鑫与韩大帅等率党焚烧刘王寨后,势极猖狂,县知事一日三次电省请兵。”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刘王寨古会,人们对(血案)无不痛心,直到现在。

  【作者简介】魏东周,75岁,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空军某部宣传科做通讯报道工作,多次在《空军报》《战斗报》《工程报》上发表宣传报道。退伍后,曾任基层党支部,闲暇偶发杂文诗歌。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