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居行业  家用

新型肺炎未走,禽流感又来,1月来已连发5起!

新型肺炎未走,禽流感又来,1月来已连发5起! 作者:健康常识网来源:健康常识网时间:2020-02-06 15:27

2月1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官网发布,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发生一起家禽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根据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邵阳市双清区某养殖户饲养的肉鸡发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养殖户存栏肉鸡7850只,发病死亡4500只。

疫情发生后,当地按照有关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切实做好疫情处置工作,已扑杀家禽17828只,全部病死和扑杀家禽均已无害化处理。

这已经是2020年以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的第5起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在此之前,新疆从1月8日起,1月16日、20日、21日,接连发生4起当地野生天鹅发生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1 流感病毒其前缀H什么N什么,是何意思?

简单说来就是,流感病毒是一个大家族,H指的是外膜血凝素,可以称为“父亲”,其有16个H亚型,N指的是神经氨酸蛋白,可以称为“母亲”,其有9个N亚型。不同的“父亲”和“母亲”组合创造的流感病毒宝宝的威力也是不一样的。其中对禽类危害最大的为H5、H7和H9亚型毒株。此次参与湖南禽流感的H5N1流感病毒危害性较强,病死率也是较高的。

国内有研究者对小鼠进行人H7N9 禽流感病毒 、高致病 H5N1 禽流感病毒 及 H1N1 流感病毒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程度依次为 H5N1 > H1N1  >H7N9,H7N9 病毒感染后宿主炎症反应较小,感染后小鼠肺组织自我修复能力较强;H5N1病毒感染小鼠后的机体反应最为强烈,感染后恢复能力差,致死率高。

2 禽流感病毒是否会传染给人类?

我们之所以重视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是因为其可传染给人类,流感病毒自身变异能力较强,能够跨越种群屏障而感染人类或其他动物。

1997年香港首次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病例来,至今已经确认620 例感染患者,病死率高达 60%。

3 禽流感病毒是否存在人传人现象?

存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了禽流感病毒感染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可能性的调查结果。

2004年9月,泰国确诊新发感染禽流感者4例,均来自一个家庭。该家庭中首先发病的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她已于 9 月 8 日死于肺炎。泰国当局认为她是H5N1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因没有留下患者的标本,故无法进行实验室证实。和她住在一起的32岁的姑姑已经证实患了禽流感。这两名患者在发病前都曾接触过死鸡。女孩26 岁的妈妈也被证实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她住在另外一个地区,在女儿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床边陪护直到孩子去世。她在返回之后发病,并 于9月20日死亡。

泰国官方推断母亲可能是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感染,也可能是在照顾女儿期间获得感染,表明可能存在禽流感病毒的人与人传播。

2008版《人禽流感诊疗方案》中指出,H5N1病毒没有发生稳定的人间传播,但也并不能排出或肯定某些遗传因素的作用。

人禽流感病毒传染病的三大传染要素是哪些?(以下参考2008版《人禽流感诊疗方案》)

传染源:

被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禽类和哺乳类动物,包括感染的人群在内,均可成为潜在的传染源使人感染。目前而言,最主要的传染源仍为被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禽类动物,尤其是散养家禽。

传播途径:

主要是吸入具有传染性的飞沫或飞沫核、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物的间接接触,将病毒接种到病人的上呼吸道或结膜的黏膜上。不同传播途径的相对传播效率尚未确定。目前的多数证据表明存在禽-人传播、环境-人传播和母婴间垂直传播,少数和非持续证据支持人际间的有限传播。

易感人群:

人感染A(H5N1)亚型禽流感病例多数为年轻人和儿童,这点与季节性流感大不相同。

1997年香港的人禽流感病例的平均年龄为17.2岁(1-60岁)。WHO对2003年底以来报告的202例人禽流感确诊病例分析,年龄中位数为20岁(3个月-75 岁)。50%的病例年龄小于20岁,90%的病例年龄小于40岁。在年龄小于10岁的病例中,有21例小于5 岁,32例在5-9岁之间。我国23例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29岁(6-62岁),主要发生在青壮年,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农村。

小编有话说:

无论是近期持续升温的新型肺炎事件还是近期爆发的禽流感,对于传染病而言,原则上是防>护>治。勤洗手,多通风,做好隔离与防护,切不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侥幸心理,自己能不能躲过这一遭,看防护有无做到位!

参考文献:

[1]刘晨风 ,吴小红 ,赵光宇,等.人 H7N9 禽流感病毒 、高致病H5N1禽流感病毒 及H1NQ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特征分析[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4,22(1):4-11.

[2]Webster RG, Govorkova EA.H5N1 influenza-continuing evolution and spread [ J].N Engl J Med.2006;355 (21) :2174 - 2177.

[ 3 ] Yen HL, Webster RG.Pandemic influenza as a current threat [ J].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09;333 (1) :3 -24.

[4]Zhu QY, Qin ED, Wang W, et al.Fatal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n China[ J].N Engl J Med.2006;354(25) :2731 -2732.

[5] 2008版《人禽流感诊疗方案》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