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造纸

造纸老作坊揭开千年造纸术面纱2016-4-12蔡伦改进造纸术时间

明清科学技术进入了兴盛时期,造纸技术在集历史上之大成的基础上,也进入了总结性的发展阶段。无任在造纸的原料、技术、设备、加工等方面,还是在产量、质量、品种、用地和产地等都比前代大有增长,更重要的是专门记载造纸和加工纸技术的著作问世,期间代表作有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王沭的《江西省大志》。这是自西汉发明造纸术后的二千余年中,千唤万呼才露出庐山真面目。关于竹纸,《天工开物—杀青》卷中有详细记载:“凡造竹纸,侵至百日之处,加工槌洗,洗去粗壳和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凡煮竹下锅……盖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篁,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内洗净。……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椿,捣至同泥面,倾入槽内。”“凡抄纸槽上合方平,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叶、方语无名)。入后,则水干自成洁白。凡纸抄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杆浮帘之顷,水从四际之淋下槽内,然后复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洒法,使水气净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去熔干。凡培纸,先以上砖砌成夹巷,下以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上焙干,揭起成帙。……若火纸、糙纸、煮麻、灰浆水淋,皆同前法,惟脱帘之后,不用烘焙,压水去湿,日晒成干而已。

四:再现蔡伦造纸技术工艺流程的袁氏造纸坊

据《奉化谱》上记载,奉化造纸业最兴旺时,当地共有千余人从事这一行业,光抄纸槽就有300多个。生产的竹纸远近有名。这应该得益于川流不息的溪水和绵绵不断的竹山。为造纸业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优质原料。可惜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仅剩下袁师傅一家的手工造纸作坊。从其保留至今的七十二道造纸技术工艺流程,无意中掀开盖在古代造纸技术的许多神秘面纱的最佳视角。笔者详细记录了各道工序的技术操作细节,这些知识在书本中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定能补上古代文献记载的欠缺不全。

以上相比可知古代造纸术工艺流程皆大同小异。

试把《江西省大志》中关于皮纸制造的技术与《天工开物》中竹纸制造的技术作对比,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只是《江西省大志》中提到皮料纸要经过自然漂白这道工序,《天工开物》中却没有提到。其次是物料蒸煮三次,二次漂白与《天工开物》略有差别。

三、掀清时期的造纸技术工艺流程的神秘面纱

现代古法造纸据明嘉靖十四年《奉化县图志》记载。距今约六百年的永乐朝代,奉化已给朝廷上供黄、白等纸。当时不但有名,而且品种达十几种,可惜仍无造纸术的具体记载。笔者长达八年的深入奉化现存唯一的袁氏造古纸作坊,详细翔实地记录了行将失传的古代造纸术完整的七十二道工序的技术操作细节。它被视为蔡伦造纸术的完整再现。

由于古代造纸技术工艺流程的记载及一些关键技术细节不够详细,仍给后人造成了云里雾中看不清的遗憾。

1、砍竹2、截竹3、入塘水浸百日(自然发酵)后槌洗去粗壳和青皮(古称杀青)4、浆石灰5、蒸煮八昼夜(闭封皇桶)6、漂洗竹麻7、再浆洗柴灰水8、蒸煮9、再以草木灰水淋之,沃十多日。10、春捣11、漂洗12、入槽与水和匀13、加纸药水汁14、打槽捞纸15、压榨去部分水16、焙干17、揭纸

东汉至和帝时(公元89-105年)的蔡伦,在总结前人的先进造纸经验基础上,又成功造出了质量更精细的纸,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献于朝廷,“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推测蔡伦肯定在造纸的工艺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可惜仍无详细记载的工艺流程。连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这部权威的讲述造纸的专著中,也只提到皮纸和竹纸,惟独没有麻纸的详细工艺流程。在六至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造纸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标志是造纸原料品种的扩大。如在原主要以麻类为主的前提下,又增加了褚皮、桑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等。其中只重视经济效益和生产,又习惯于手工业者长期的“技术保守,重口手相传”的传统习俗,在当时文献仍旧无详细记载造纸术工艺流程,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的神秘符号。

二、略显简述的宋元时期的造纸工艺流程

一、难明汉、隋唐五代的造纸工艺流程详情

把《天工开物》造纸的记载予以分解,则成为下列流程:

为了及时地记录行将失传的手工造纸技术,必须找到一个承上启下具有数百年造纸历史传统的理想纸坊。并从中探索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演变。据现存最早明嘉靖十四年《奉化县图志》记载,明永乐间已有上供朝廷白纸,黄纸的记载,距今约600年。据《奉化市志》记载,奉化竹纸最早记于史书时间为明正德九年(1514年)距今约500多年。

(1966)记载“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南宋陈栖的《负喧野录》卷下记道:“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宋元时期造纸技术的进步,表现在某些新的技术工序的引入和设备的更新等方面。如有条件的造坊,用水碓而不用人力来捣春支料,既省工,纸料又较匀细。用水碓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首先发明的。

在社会稳定、百业兴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大下,宋元时期的造纸业也到了成熟阶段。造纸原料又有了新发展。如就地取材、价廉物丰的竹、麦坯、稻杆等原料做成的纸,被广泛应用。开创了造纸史上的新。北宋的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

两千余年前的西汉劳动人民,最初发明的纸是麻纸。即把废弃的破布、鱼网、绳头等,通过“坐刂”、“寿”、“抄”等工艺流程,造出洁白平滑的嘛纸。广泛使用长达至唐的千余年间,创造了的一大奇迹。可惜从唐以前的有关文献中。仅有“坐”(即切碎),“寿”(即春捣),“抄”(即抄纸)这三道主要造纸术的工艺流程的简单记载。

宋元时期又发明了一项新的造纸技术,就是把竹料分别和麻料或褚皮料等混料合成造纸。不但提高了纸的质量,而且更丰富了纸的品种,这应该归功于造纸术工艺流程的不断合理改进。可惜在《太平御览》这部百科全书—605卷的纸部介绍中,很少介绍造纸技术的具体工艺流程。

又试把清道光二年(1822)严如煜在《三省边防备览、山货》卷中,对陕南造竹纸技术工艺流程和《天工开物》相差无几,所异的只是清代陕南增加一道和淀粉汁蒸煮七八日,这样使竹料更白更烂,因此无需再经过多大的揍捣即可成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