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造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时间抢救蔡伦造纸术

网易讯在国人最为骄傲的四大发明里,东汉人蔡伦靠他改进的造纸术,高居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百大人物的第六位。而在我市新市区富昌乡富昌屯村,在其传承的蔡伦造纸术消失20多年后,而今,这一技术在65岁的苗春发的呼吁抢救下,有望再现市民面前。

■短评

尊重自然,抢救文化,是一种大文明,是回归我们传统最好的媒介。

对于村里造纸术的传承和,辉说,村里曾打算建一个生态采摘园,把造纸术的流程工艺全部重建,然后吸引市民来这里参观体验。目前,这个生态园的相关图纸正在规划中。

现在,村里大多数人已经将这个节日遗忘。

“看看这些大石块,是1958年村里从曲阳定制的碾子底盘。直径10多米,两万多斤呢,10多辆车一块块拉过来的,拼成一个大圆圈,开槽放上石碾子,用来把材料碾成麻纤维,看着可壮观了。”沙玉海说,这个石碾底盘是村里花大价钱买来备用的。“你看,连沟槽都没开出来,就被废弃了。”

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七,蔡伦生日。65岁的富昌屯村民苗春发说,以前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造纸的村民都放假一天。“吃顿好的,最起码买点肉,买点菜,包顿饺子,祭拜一下祖师爷。”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富昌屯的人工造纸业达到顶峰,几百户村民家家造纸,户户脱销,人人都会这门造纸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城镇化海啸般地推进,平房,村民迁徙,技术飞跃,生活习俗和民俗文化渐渐失去的土壤,迅速流失……

在沙玉海印象中,抗战的时候,和日寇到村里来都是为了抢粮食。“那时候不一样,到咱们村里都是来买纸,用来印边区票,咱们村就相当于党的钞票纸厂。”

苗春发说,随着后现代造纸技术的发展,村里的人工造纸术市场越来越小。“过去东北和西北都用我们村的毛头纸糊窗户,现在都改成玻璃了。以前很多地方都种麻,村里不缺原料。现在,你知道哪里还有种麻的么?”

追求先进技术,崇尚现代文明,本来无可厚非。但我们在失去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丢掉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祖训,忘记了什么是勤劳质朴,更远离了诚实守信,一切向钱看让人了基本的底线,制言竟然成了大V们加粉的炫耀手段。

销声匿迹

传承千年

市场没了,原料没了,富昌屯的造纸业迅速衰落。68岁的村民李玉琴告诉记者,看不到复兴希望,村民们烧了抄纸的架子和竹帘子,填了盛放纸浆的囦(音渊,村人发“线”音)水坑。“大碾底盘也被砸了,很多当盖房材料,填了地基。”

抢救蔡伦造纸术,不过是想抢救那种废物利用无污染的技术,是一种“霾”头前进下的反思。抢救传统文化,我们不是要再回到过去的刀耕火种,更不是留恋什么茅屋草舍,其实质是抢救天人合一的发展。

“在这之前,村里用桑树造纸的技术,已经失传了40多年。老一辈懂的人一去世,技术也就没了。”苗春发说,之所以他把造纸术工艺流程画下来,就是害怕有一天,用麻造纸的技术也失传。“祖传下来的,丢了多可惜。”

村里意图恢复所有程序,吸引市民参观体验

抢救文化是大文明

原料和市场没了,村民填了纸浆坑,烧掉抄纸架

苗春发说,村里采用造纸祖师爷蔡伦的技术,经锉、煮、浸、捣、抄等程序,用桑树、废麻绳、麻鞋等植物纤维,生产抄麻纸、毛头纸,主要用来糊窗户、写字、印刷等。

技艺传承

1980年代,而今75岁的安焕珍已记不清自己到底是哪一年放弃了这个不再挣钱的老手艺,他成了村里最后一家从事手工造纸的村民。随着他的撤手,村里传承千余年的蔡伦造纸术,走到了尽头。

畅销东三省和大西北,抗战时期的“钞票纸村”

你分不清蔡伦和蔡琴是谁,没什么大不了;你只过情人节不过七夕节,也证明不了你数典忘祖。

来源:晚报

摘要:在市新市区富昌乡富昌屯村,在其传承的蔡伦造纸术消失20多年后,而今,这一技术在65岁的苗春发的呼吁抢救下,有望再现市民面前。

51岁的富昌屯村委会主任辉说:“我小时候,还会用一头是块木板的搅和纸浆坑。这也有技巧,不能劲儿太大,也不能小。大了溅得哪儿都是,小了搅和不均匀。就跟跳水运动似的,跳下去得水花小。”这样说着,辉还轻轻哼唱了两句当年干活时的:“拿起棍呦,搅起来哦……”

“我爷爷那一辈干这个行当的时候,常给我们讲他们小时候抄纸的故事,还唱他们那时候的歌。”现年80岁的沙玉海老人说,村里的造纸术传承了上千年。“生产队的时候,我还是村里边的推销员,全国到处跑,东三省和大西北最欢迎咱们村的毛头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