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造纸

造纸筛选设备厂招聘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要

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草案),依据菏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纲要草案从菏泽实际出发,全面阐述了未来五年发展战略、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二节 着力推进产业扶贫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比进一步提高,“转调创”进程不断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节 加快引进走出步伐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有序流转。加快粮食、蔬菜、牡丹、林果、中药材,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推进粮食、果蔬、畜牧等精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就地率。搞好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升级农产品市场,完善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现代种养业、加工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的深度融合,采取价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到2020年,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和50家以上。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健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初步建成,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点对接”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

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统筹建设电力、通讯和给排水等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着力提高管网覆盖率和集中供应率。加快实施一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重点抓好污水整治、垃圾处理和生态绿地等工程建设,打造湖河相连、城水相依、城河湖一体的菏泽“水邑”特色。到2020年,市区和县城供热管网实现全覆盖。

商贸物流业。采取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建等方式,以商业中心、集散中心和城市综合体等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提升一批医药、煤炭和农产品等物流园区,规划新建一批服装、家具和汽配等专业市场,积极发展一批物流配送、多式联运和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合理布局一批便利店、特色店、专卖店等,着力打造凸显菏泽特色的主题商业街区。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运营商和知名品牌,鼓励中小特色餐饮、文化和休闲等企业进驻。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加快向市外、县区和农村延伸,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突出抓好万福河商贸物流新区、开发区商贸物流新区和定陶临港物流新区等项目建设,努力建成立足本市、辐射周边、东联环渤海、西接中原腹地的现代商贸物流和中原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到2020年,商贸物流交易额达到4600亿元以上。

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通过合作、兼职、咨询等方。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着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协同发展的新优势。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市、县区、乡镇、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14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全部达到国家以上标准。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菏泽公共文化云项目,搭建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到2020年,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历史文化展室覆盖率均达到100%。

实施农村改暖、改水、改厕工程。加快建设农村集中供热设施,推广太阳能、生物质压块、地热资源合理利用等新型农村供暖供热模式,鼓励使用外墙保温等新型墙材,改善冬季保温效果。巩固提升饮水安全工作,靠近城镇的村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其他村庄建设集中供水设施,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和周边的清理整治,确保农村供水工程水质安全达标。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加强引导和投入,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统一设计、统一购料、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全面完成农村改厕任务。

第一节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实施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快平原水库及雨水利用资源工程建设,完成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重点抓好刘楼、洪源和戴老家等一批大型水库配套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魏楼、田集和后王山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建设。实施河道拦蓄工程,推进南七里河、团结河等河道拦蓄工程建设。到2020年,蓄水能力达到2.5亿立方米。

第三节 完善对外载体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新建公办幼儿园1000所以上,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新建校舍面积400万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改薄”任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00所,彻底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办学,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协调发展的格局。深化基础教育综合,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稳定增加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党委领导责任、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员工岗位责任,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隐患排查力度,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加强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危化品企业“进区入园”。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全程覆盖、运转高效的监管格局。全面加强防汛、抗旱、地震、消防、人防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努力人民群命财产安全。

第三节 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支撑能力

内河航运。适应货物运输大物资占比较高的特点,布局规划“川”字型内河航道。提升洙水河航道运输能力,加快推进新万福河、郓城新河、东鱼河航道建设,依托京杭大运河,建成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体系。到2020年,境内通航和在建Ⅲ级航道达到90公里以上。

依托现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积极兴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等,为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场所。鼓励通过盘活闲置厂房、存量商务楼宇等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便利的经营场地。加快创建菏泽创业大学,健全市、县区、乡镇培训体系,搞好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创业风险基金。支持有优势的民营科技企业搭建孵化器创新平台,支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的众创空间,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投资等发展。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加快构建众创空间。

第一节 优先发展现代教育

增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改善道交通功能,加快村庄道建设,实现所有自然村通公,由“村村通”向“村内通”、“户户通”延伸。村庄主要道及公共场所设置灯,主次道设置排水沟。建立健全农村公养护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强化农村通信基站建设,实施光缆进村、电视入户工程。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搞好变电站、电力配套设施和技术服务站建设,提高农村电网受电、输电和供电能力。实施联户沼气生态能源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支持省柴节能灶、太阳能热水器等农村小型能源设施建设。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做大做强一批创新型合作平台,促进产业升级、企业创新和产品研发。支持市开发区、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多元化的创新孵化器,借鉴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工场等新型模式,构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众创空间。深化与中科院、大学、山东大学、科学院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建成牡丹院士工作站、启迪孵化器、科学院菏泽分院等一批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创新载体。引导政产学研用加强合作,建设大型节能变压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五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完善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中心菏泽中心、山东鲁南药物研究院、山东绿色技术研究院等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促进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协同创新。到2020年,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50个以上。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机场、高速铁、高速公、内河航道、平原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投运,综合性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的多元化水资源保障体系建成。城镇综合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高。

开展村庄综合整治。加大农村危房力度,拆除重建农村整体危房,修缮加固局部危房,全面解决农村住房安全问题。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完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基本解决农村新型社区垃圾、污水集中处理问题。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同质。到2020年,全市村庄污水处理率达到35%。 (下转第7版)

第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强市建设

第五节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完善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生态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地下水和超采漏斗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搞好黄河滩区、黄河故道和中小河道等湿地工程建设,完善提升水生态系统。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积极推进森林城市、高标准农田林网、绿色生态廊道等建设;发展水土保持林、速生丰产林和干杂果经济林,实施平原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等造林工程,完善重点防护林体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挥“绿色银行”效应,推动生态效益价值化。积极开展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实现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共赢。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达到18%左右。

第二节 形势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第四节 加强区域合作共赢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努力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修订城市专项规划和标志性地段的详细规划。以人为本,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借助定陶撤县设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市区空间布局。市区东部,整合市开发区和周边区域,依托机场、港口和铁物流园等,完善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空港新区;市区南部,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生活居住等产业,打造高铁新区;市区西部,整合高新区与周边乡镇,着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产业,打造未来科技城;市区北部,突出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教育等产业,打造大学城。围绕城市功能提升,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打造一批精品工程、精品片区。积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地下综合管廊和市政公用设施等,打造“10分钟生活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就业、就学和社保等公共服务全覆盖。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行数字化模式,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中心城区(含定陶)人口达到12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138平方公里以上。

加强城市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消防、抗震、气象、人防等城市综合防灾和预警体系,加快城市防灾减灾和救助设施建设,提升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增强城市紧急事件处置能力。理顺管理体制,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着力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民生保障水平提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4.6%,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万人。妇女儿童、民族教、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平安建设等事业全面发展。

社区服务业。构建家庭和社区服务网络,加快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平台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整合家庭和社区服务资源,形成便利规范的家庭和社区服务体系。拓宽家庭和社区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等,满足家庭基本需求;支持各类服务企业进入城乡社区,从事零售、餐饮、代购、洗染熨烫、喜庆丧葬、心理咨询等社会服务。规范家庭和社区服务市场,提高服务水平,从业人员权益,培育服务品牌,形成门类齐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社区服务体系。

第三节 搞好重点领域创新

实施防洪减灾工程。完善黄河标准堤防,提高防护能力。加大郓城丰收河、单县胜利河、巨野五连河等河道治理力度,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提高到5年一遇。完成马庄、大屯、菏魏楼等病险闸维修加固,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推进市区河、湖、塘与环城水系、洙赵新河等互通,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防洪工程体系。强化涝洼地和坑塘治理,实施后备水源、地下水压采和回灌补源等工程,基本满足特大干旱年份城乡生活、重点企业和高效农业用水需求。

(上接第5版)

规划先行,推行“多规合一”,提升县城规划设计水平,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内涵提升、彰显特色、差异化发展。根据服务功能、人口规模和发展趋势,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商业服务区和生活居住区等,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老城区集中连片,着力推进医院、学校、文化馆等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加强遗产遗迹,传承历史文化,丰富人文景观,提高县城品位。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积极推进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完成郓城县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2020年,建成20-50万人口规模的Ⅰ型小城市5个。

第五节 推进文化体育发展

铁建设。建成曲阜经菏泽至兰考高速铁,规划建设京九铁客运专线商丘以北段,开工建设菏泽至徐州铁菏泽段,加快形成“木”字型现代化铁运输网,实现与东部沿海、中原腹地、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圈的高效连接。规划建设济铁菏泽物流园、菏泽煤炭物流中心和郓城煤矿等一批铁专用线,为企业远距离、大批量、快运输提供服务。到2020年,运营和在建铁里程达到400公里以上,融入济南、郑州1小时生活圈。

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重大战略、重大、重大任务等部署要求,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履行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效能。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和社会听证等机制,推进决策化、程序化、科学化。认真听取代表、政协委员、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强化廉政勤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节 完善财税金融体制

第三节 壮大新兴服务业

第四节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第二节 扶持生活性服务业

第一节 改进微观经济机制

第二节 加大力度

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补偿制度,加快建立15分钟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保持100%。健全重大疾病防治保障机制,突出抓好卫生、职业病、结核病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防治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和规范优秀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有序流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

第三节 积极培育企业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到更加重要的,强化对农药、化肥和农膜等投入品的监管,大力推行土地投入减量化,整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和建设,重点打造曹州牡丹、曹州木瓜和鲁西黄牛等一批具有菏泽标志的农产品安全知名品牌。突出抓好牡丹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推进产品质量认证、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引领牡丹产业发展。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做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6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深化国有企业。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快市属国有企业股份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改组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健全公司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建设,提高国有企业科学决策和经营发展水平。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推进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创新方面,着重推广良种良法、植物和防灾减灾等农业新技术,打造优质粮食、有机果蔬和规模养殖等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培育壮大一批高效生态农业集群。工业创新方面,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着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政策支持,促进要素集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和机电设备制造等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加快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服务业创新方面,用现代经营、科学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创新,打造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等创新示范,提升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到2020年,创新型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0亿元。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鼓励工业企业调整原料结构,加大技改力度,推进废气、废水、废渣等资源综合利用,形成绿色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支持产业园区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项目,推进园区产业耦合,实现园区循环化、低碳化、生态化发展。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矿产”,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和信息设备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再制造技术和产业。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鼓励电子电器、塑料制品、纺织品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到2020年,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达到10个以上。

扎实推进科学立法。完善地方立法体制,加强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社会规范建设,提高立法质量,实现立法有特色、可操作、重实效。主动适应发展需要,回应社会关切,围绕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民生建设、生态等方面,重点推进创新创业、产品质量安全、权益等领域立法工作。

第十三章 深化体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新医药。以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化学药等为重点,加快企业培育、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建成全省最大的医药产业、全国医药产业十强市和中国北方医药城。生物医药方面,紧盯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前沿,重点发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细胞治疗产品、血液制品等。现代中药方面,用提取纯化、中药制剂、过程控制等先进技术,着力对丹红注射液等优势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或接替产品开发,突出发展妇科疾病、消化类疾病及肝炎等治疗的中成药。化学制药方面,运用微生物大规模发酵及分离纯化、生物催化合成、缓释控释长效制剂等技术,大力发展抗感染、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物。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绿色、安全、优质为主攻方向,实行精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打造,培育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构建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副产品加工格局,建成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方面,采用现代生物、食品保鲜等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发展粮食作物、畜牧产品、果蔬产品等精深加工业;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检测,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木材加工方面,重点发展高档板材、高档家具、工艺品等,打造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林产品加工和国家级出口林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纺织服装方面,重点发展品牌服装、高档床上用品、产业用纺织品等。牡丹产业方面,深度开发牡丹油、牡丹软胶囊、牡丹系列化妆品等产品,推动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营养保健等领域延伸,建成全国最大的牡丹深加工。

第二节 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强与新亚欧桥、中国—中亚—西亚等经济走廊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着重在贸易、投资、文化等方面拓展空间,打造山东西进的桥头堡。加强与大京九经济协作带、陇海兰新合作带和淮海经济区等交流合作,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的合作空间,做好借港出海、借梯上楼文章,承接好产业转移。注重与西部经济隆起带各市的融合互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布局、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搞好衔接,推进跨区域公、内河航运和铁客运专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着力推进旅游线设计、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整治等工程建设,促进全方位战略合作,打造一体化旅游新格局。到2020年,力争建成“一带一”重要节点城市。

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行城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突出抓好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等领域污染防治,加大化工、医药、造纸等行业空气异味整治力度,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工程建设,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治理,建立泄露检测与修复工程,实施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全过程污染控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水库水污染防治,严格入河排污管理,保持洙赵新河、东鱼河和万福河等主要河流三类水体;强化饮用水源,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监测防治和修复试点。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做好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工作,严控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努力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食物。完善环保“行政执法、行政问责、刑事司法”有序衔接监管机制,形成“监管、企业自律、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十三五”期间,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走协调发展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文明、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乡之间、三次产业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可持续性。

第三节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实施水利建设工程。完成闫谭、谢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建设,加快高村、苏阁、杨庄集等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建设。统筹水利重点县、千亿斤粮食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因地制宜建设田间水利工程,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以上。

完善税费制度体系。落实国家税收制度,逐步调整完善、消费税和资源税等税种,适时调整相关税负标准,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税调控体系和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将“营改增”范围扩大至生活服务业、建筑业和金融业等领域。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为创业创新减压减负。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建立常态化收费公示、听证制度。

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抓好市全民健身中心、县级体育场馆、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建设,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大力发展武术、田径、足球等群众体育运动,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配套完善演武楼等体育设施,增强举办体育赛事能力,积极承办全省性体育运动会,提高武术等竞技体育水平。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

电源建设。大力发展大容量、数、低排放的高效环保发电机组,重点抓好华电定陶电厂、大唐郓城电厂等百万级发电机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30万千瓦及以上高效热电联产及低热值综合利用机组,着力抓好国电菏泽电厂四期和赵楼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电厂二期等规划建设,建成华润东明热电联产项目。继续抓好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太阳能地面电站等。到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以上。

引导出口产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方向转型。积极培育自主品牌、知名品牌出口产品,大力促进高端机电设备、生物医药制品和优质农副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原油、原料铜、棉花等能源资源型产品进口,促进节能、降耗、环保产品以及一般消费品进口。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开拓东盟、拉美、东欧、俄罗斯、印度、非洲等新兴市场和“一带一”国家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发展新型外贸业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到202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78亿美元以上。

第一节 基础条件

第二节 加快构建众创空间

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强化招商项目库、投资信息库和地方资源库等建设,打造全天候招商平台;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和园区招商等,着力推进精准招商,不断扩大招商规模,努力提高招商质量,确保签约项目落地率达到50%以上。积极搭银企合作平台,构建互信、共赢、稳定的政银企合作关系,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积极利用好省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铁发展基金、PPP发展基金,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落实好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唱主角、挑大梁”。

走创新之。充分发挥的突破性、先导性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进一步依靠创新激发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第一节 壮大发展新兴产业

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积极实施千亿斤粮食、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治等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步伐,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发展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大优质粮食作物,突出发展大豆、谷子和高粱等优质杂粮,着力创建吨粮市,形成高产高效、供给稳定、储备充足的粮食安全体系。到2020年,粮食总产达到150亿斤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优质粮食直供。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着力发展标准高、融合深、链条长、质量好、方式新的精致农业,推动高效种植、规模养殖。依托国家牡丹种质资源菏泽库、中国科学院菏泽牡丹院士工作站,运用现代育种技术,搞好油用、观赏、药用等优良品种繁育,加快推进油用牡丹建设。以设施蔬菜、绿色蔬菜、反季节蔬菜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业;以优质矮化苹果、早熟桃、大樱桃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业;以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以黄河鲤鱼、黄河甲鱼、南美白对虾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加快形成一批集特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建成一批高效农业生产、专业镇、示范村,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特色农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机场建设。建成菏泽机场,构建空中走廊,开通到、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6条航线。借助建立中韩、中澳自贸区机遇,适时开通日韩澳定点直飞航班。到2020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6万人,货邮吞吐量达到2300吨以上。

房地产业。落实国家稳定住房消费的信贷和税收政策,进一步改进住房金融服务方式。加大住房公积金贷款力度,放宽提取条件,提高住房公积金服务水平。统筹优化住房规模与结构,推进房地产片区综合开发,多渠道、多方式消化库存商品房。培育和发展房产租赁市场,健全完善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重的住房保障机制。 (下转第6版)

机电设备制造产业。以智能化、集成化、精密化为主攻方向,集中突破核心、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发展输变电设备、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建成鲁苏豫皖交界地区重要的机电设备制造生产。输变电设备方面,突出发展智能电网和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核电及矿用输变电设备等。专用汽车方面,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积极研发和生产高端专用车辆,着力打造专用汽车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方面,加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发展以满足国四和国五排放标准的喷油器、喷油嘴、喷油泵,以及电控单体泵系统、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等。工程机械方面,着力发展推土机、面机械、矿山机械等关键零部件,逐步向整机整车方向迈进。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按照定位清晰、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要求,建立健全一般公共预算、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口径预算体系。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资金配套,减少市场引导类、专项救助类等直接扶持资金。对地方债务实行规范控制和预算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第十四章 强化保障措施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走共建共享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强化政策兜底,引导社会投入,增进人民福祉,加快完善符合市情、全面覆盖、均衡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四节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制定出台财政扶持、金融服务、降税清费等返乡创业政策,营造有利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建立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服务站,精准对接,引凤还巢,支持其带资金、技术和项目返乡创业。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企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和鼓励在外菏泽籍人士组建区域性商会,定期举办返乡创业恳谈会,吸引带动更多人回乡创业。充分利用各种,宣传优秀返乡创业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创业、兴业、乐业的良好氛围。“十三五”期间,累计吸纳返乡创业人员10万人以上。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完成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建设,支持菏泽学院建设有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支持菏泽医专扩建为本科院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来菏办学,稳步扩大高校规模,加快打造菏泽大学城。着力探索校校、校企、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培育模式,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5万人以上。

以网络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快数据驱动的社会决策和治理常态化;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促进其在社区建设、集体事务和公益事业中管理、服务、监督;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其积极承担经济、民生、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监督等职能,基层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着力搞好食品药品、、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完善群众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加强和改进调节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平台、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平安菏泽。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理要求,积极实施一批水利工程,不断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库河相连、蓄排结合、城乡一体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完善贫困人口信息库,细化扶贫地图和扶贫手册,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案、一人一法,推动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扶贫资金,各级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扶贫资金,对重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扶持;建立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交纳资金为主体的互助金,及时为贫困户提供发展资金,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立健全贫困家庭教育救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新增教育经费和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乡村倾斜,在贫困乡村普及学前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城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和重点污染源动态管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总量完成省下达任务,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代表省连续两次获得第一名。扎实推进能效对标活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以上。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新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9个、省级生态乡镇69个、省级生态村32个,城乡生态得到较大改善。

第二节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第四节 强化市政服务功能

第三节 加快实施水利工程

第一节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

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行市负总责,县区、乡镇、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市直部门研究制定专项扶持实施方案,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建立扶贫工作考核督责制度和年度工作逐级督查制度,实绩导向,强化结果运用,以精准考核倒逼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引导社会更加关心扶贫事业,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加快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加快建成一批种植、养殖和加工等特色村镇,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子,努力增强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力消除“空壳村”。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改善对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对在贫困村中发展500亩以上和带动贫困户脱贫100户以上的扶贫新型经营主体,优先给予贷款贴息,增强带动贫困户脱贫能力。实施农村电子商务“个十百千万”工程,鼓励贫困村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施致富“领头雁”项目,带动更多扶贫对象参与电子商务,促进共同致富。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百村万户工程”,重点解决困难群众饮水、行和用电等问题,提升农村网络通讯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新能源。以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为重点,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和层次。太阳能利用方面,充分利用黄河滩区、采煤塌陷区和大面积房顶等,加快建设地面太阳能光伏电站;大力发展真空管太阳能、平板太阳能、集热工程水箱等太阳能产业。生物质能源方面,在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县区规划建设生物质能发电厂,鼓励建设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机组。太阳能设备制造方面,积极研发薄膜太阳能电池成套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着力生产率高、抗衰减、成本低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和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等。

提升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实施一批畅通工程,打通城市断头,加快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专用道、公交车站和换乘枢纽工程,中心城区实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发展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行人过街设施,改善自行车、步行等非机动出行,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权。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方便居民工作生活。

第四节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走跨越赶超之。把加快发展摆上首要,集聚优质资源和生产要素,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确保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切实解决好既要赶又要转的问题,解决好发展相对滞后这一主要矛盾,努力走出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发展的子。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立普惠共享的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度挖掘牡丹文化、水浒文化、汉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推进曹州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打造“一都四乡”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继续举办牡丹文化、菊香文化、水浒文化等节庆活动,深入实施“一月一村一场电影”免费放映工程,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积极实施“书香菏泽”全民阅读工程,着力提升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建成省级文明城市。

电网建设。新建500千伏菏泽III输变电工程,扩建500千伏文亭变电站;新建扩建吕月屯、石尧等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到2020年,形成供电区域清晰合理,高中低压网络协调发展,装备先进、调度灵活、安全可靠的坚强智能电网。

强化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联席审批制度,新建燃煤项目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逐步建立能耗强度持续降低、能源管理持续改善、能源绩效持续提高的长效机制。突出抓好化工、水泥、玻璃、造纸、印染等高耗能行业整治,扎实推进耗煤5000吨以上的200家企业能效对标活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设备和工艺。积极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新建10处集中供热中心。关停500台10吨以下燃煤锅炉,从严控制10吨以上燃煤锅炉,着力减少粉尘和二氧化硫污染。加强建筑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应用低辐射镀膜玻璃、新型节能墙体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着力提高城镇新建设施中节能建筑的比重。“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15年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1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77.7亿元,年均增长1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074亿元、1350亿元、44.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0.3%、15.5%和19.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各市前列。

围绕产业升级、基础突破、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策划论证储备一批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完善市、县、乡动态项目储备库,对纳入项目库的项目,优先推荐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争取政策性资金和对外招商推介。设立项目储备专项基金,对重大项目策划论证等前期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实行分类指导,着力推进项目建设。落实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责任制,加大调度、督导、考核力度,形成策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运一批的良性循环。“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0亿元以上。

(上接第6版)

——生态明显改善。生态文念深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减排降碳等约束性任务全面完成,水和大气质量持续改善,城乡宜居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材料。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先进高材料、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玻璃和石墨烯等产品开发。先进高材料方面,加强烯烃、烷烃、芳烃等下游产品深度开发,丰富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等下游深加工产品种类;积极推进高热稳定性不溶性硫磺产业化技术,着力抓好预分散橡胶助剂产业化和应用,巩固界橡胶助剂方面的领先地位;加强与中科院过程研究所、上海华谊集团合作,尽快实现甲基丙烯酸甲酯大规模生产,打造全国重要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高端金属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精电子压延铜箔、镍合金、镁合金、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等产品,推动材料加工向材料制造转变。特种玻璃方面,重点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涂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等,打造特种玻璃产业集群。石墨烯方面,着力突破石墨烯关键制备和应用开发技术,在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率先突破。

第一节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节约、清洁、安全方针,创新能源发展、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破解能源发展难题,构筑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绿色智能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0年,建成重要的现代能源。

第八章 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菏泽

劳动者自主就业、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就业的原则,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挖掘第二产业就业潜力。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小微企业带动就业能力。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妥善解决干部、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支持自主择业、自主就业。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鼓励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加强对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万人。

推进社会建设。将普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文明创建内容,强化公益普法,提高普法实效。建设城市、县区和村,引导群众自觉履行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增强全社会尊法、守法、用法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第二节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七节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充分调动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形成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大扶贫格局。深入推进“第一”驻村帮扶和“双联双创”活动,加派“第一”工作力度,实现贫困户全覆盖,进行点对点精准帮扶;扎实开展干部联系农村困难家庭活动,力争所有贫困户都有干部联系,做到应联尽联、应帮尽帮、应救尽救。鼓励企业与贫困村建立紧密的帮扶关系,以生产性合作为主,公益性捐赠为辅,着力提高农民家庭生产经营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优先招聘贫困农民,提高农民劳务工资性收入。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开展各种扶贫济困活动。推广齐鲁网菏泽义工团、花城义工团等奉献爱心之举,建立“爱心扶贫、共奔小康”扶贫开发平台,动员社会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脱贫攻坚。

第五章繁荣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节 提升卫生服务功能

发挥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先行先试功能,支持省级开发区加强与国内外名企合作,积极承接高端制造业、研发中心和服务外包等转移,培育产业竞争的新引擎。加快建设铁港、公港、航空港、航运港等内陆港口,打造港航新区、临港产业园和高铁新城等,形成多式联运的格局。积极推进青岛保税港菏泽功能区建设,争取设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促进对外贸易提质增量。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把菏泽口岸建成国家一类口岸,争取设立国家级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

第四节 建立脱贫攻坚机制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修复

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原则,以发展提速、占比提高、质量提升为目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扶持生活性服务业,壮大新兴服务业,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放宽准入,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非公有资本参股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以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为重点,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提高产品质量。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措施,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的民间投资项目用地和资金等政策支持。

第三节 扎实推进返乡创业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管理,调整优化村庄布局,强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充分尊重农愿,稳妥推进迁村并点,空心村,建设特色村,传统村,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群众的购物、餐饮、家政等市场化服务,鼓励邮政、金融、农资等在农村设点服务,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传承,留住乡土文化。大力改善农村人居,加快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实现“人的新农村”与“物的新农村”融合并进。分类指导,稳妥推行多村一社区模式,实行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现代社区治理体制。到2020年,10%左右的行政村建成农村新型社区。

推动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创新政策与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四个对接”。认真执行省里支持菏泽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和科技协同推进机制,加大对科研人才科研的激励力度。健全知识产权运用和机制,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努力打造政策体系健全化、科技金融系统化、创新服务便利化的良好,加快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专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制机制。

加快金融发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完善地方金融企业结构。推进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专业化保险组织等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性机构、融资租赁公司。深化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构建以股权纽带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体制机制,切实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菏泽火车站提升、德商高速公鄄菏段、洙水河航道一期、日东原油管道等工程竣工投用,菏泽机场配套工程开工建设,曲阜经菏泽至兰考高速铁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公通车里程达到22922.6公里,新增2879公里。麒麟湖、月亮湾和宝源等水库竣工蓄水,全市水库蓄水量达到1.6亿立方米。华润菏泽电厂一期、赵楼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竣工投运,新增装机容量166.9万千瓦。

第四节 建设人才集聚高地

煤炭生产。继续抓好巨野煤田和单县煤田的稳产达产,建成万福煤矿、张集煤矿,实现煤炭产量稳中有升。着力推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煤炭开发布局,支持企业采用井下充填、以矸换煤、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新工艺,提高煤炭回采率,减少地表塌陷面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集约利用。到2020年,煤炭产量达到2200万吨以上。

推进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快落实土地、林地、矿产、水资源产权主体和责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促进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转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序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加快改进市政基础设施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健全居民用水、用电和用气阶梯式价格制度。着力推进交通运输价格和电信提速降费。

推进投资融资。市场主体原则,强化调节服务,加快形成融资方式丰富多元、市场公平的投资融资体制机制。在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展特许经营,允许对特许经营项目开展预期收益质押贷款,鼓励以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项目资本金。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通过企券、项目收益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募集资金。

第二节 大力推进县城建设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产城融合,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点对接”的新型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到2020年,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3%和35%左右。

农村服务业。把发展农村服务业作为促进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水平。完善农资配送服务体系,强化供销社、农资公司网络网点建设,实行农资经营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资直供农户服务。完善农技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扩大动植物疫病统防范围,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储运设施,加快建设乡、村标准化超市。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等农村服务业,构建全覆盖、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符合国家标准的乡、村超市覆盖全部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

第三节 扎实推进重点城镇建设

管道运输。建设菏泽至商丘、菏泽至兰考成品油输送管道,搞好市到县、县到县的中高压主干天然气网络建设,建成辐射周边的成品油输送管网和覆盖全市的输气管网。到2020年,新增成品油管道200公里、天然气管网500公里以上。

进展顺利。建立了行政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取消事业性收费项目100个,审批事项的数量、时限和程序进一步压减,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全部脱钩。城乡医疗保险整合、户籍制度、县级公立医院综合等走在全省前列。郓城县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牡丹区省级县域经济等试点进展顺利。菏泽被列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和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对外空间不断拓展。

第一节 切实强化组织领导

走带动之。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战略,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对外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和中原经济区、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形成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共赢发展的对外格局,提高型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推行“双元制”培养模式,加快技术型、复合型和知识型等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教产合作、产学研结合,加快市、县区综合性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逐步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全面启动职教园建设,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支持菏泽职业学院、菏泽家政学院和菏泽技师学院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建设成为综合性职业院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实用人才的需求。到2020年,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5万人以上。

公建设。建成东新高速公、德上高速公巨野至单县段、枣菏高速公菏泽段,规划建设濮民高速公菏泽段,与已建成的高速公尽快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运输网,实现高速公之间的高效互联互通。提升一批国、省道干线公,完成S338济董线济宁菏泽界至郓城东段、S261刘民线牡丹区卞庙至牡丹区定陶界段、S254德商线巨野至成武段等国省道升级,建成市区至机场、高铁站和港口等设施的连接线。到2020年,通车和在建高速公里程达到6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与周边地市实现高速公直达。

第三节 加快推进依市

文化旅游业。树立“大旅游”,推动旅游与文化、养生、度假等有机结合,拓展旅游内涵,提高旅游层次。深入挖掘和整合“一都四乡”文化资源,发展演艺娱乐、音像传媒和动漫游戏等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以水浒文化、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提升一批以工艺品、书画创意和鲁锦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一批温泉度假、休闲养生和生态乡村等旅游精品点。依托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芍药赏花旅游节和中国(郓城)好汉节等,搞好兵圣之地、好汉之乡和红色经典等旅游线的营销推介,强化与周边旅游景点的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传统民俗工艺技术,开发具有地方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到2020年,建成区域性旅游节点城市。

第三节 着力推进节能降耗

新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作用,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和电视网融合,实现城乡网络全覆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着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信息化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大推广条形码技术、仓储优化、货物自动等技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推动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装备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加速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动智慧城市、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建设。到2020年,建成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新信息产业示范。

第五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建立支持创新的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性创新研究,鼓励企业直接引进利用高端技术创新。到2020年,建成100家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和100家省级创新示范企业。

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构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并举的服务体系,打造市级金融服务中心。组建菏泽商业银行,发展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设立创投公司。创造条件吸引股份制银行、保险和信托公司等在菏泽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推动大型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发展村镇银行,培育资金互助社、互助合作制保险组织和专业化保险机构。推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开展土地银行业务。到2020年,各类民间融资机构达到100家以上。

第二节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原则,深化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创新、人才、融资、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市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机电设备制造等产业,积极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市高新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设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等产业,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成中国北方医药城核心区。其他省级工业园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落实“飞地经济”政策,引导县区合作共建园区,提高特色产业集聚度。着力完善园区道管网、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推进物流建设,畅通工业物流通道,实现生产和物流之间的无缝联接。探索建立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强化产城融合发展,统筹建设居住、学校、医院、通讯、金融等服务设施。着力构建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品展示、市场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体系。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公司、咨询服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园区,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到2020年,建成产业层次高端、产业链协同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示范区。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持续优化,预计2015年达到11.3∶52.9∶35.8。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达到148.2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1.6%,年均提高1.14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吸引投资和吸纳就业的主体,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1.3%,首次超过传统服务业。

第一节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十三五”时期,是菏泽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改变欠发达面貌的关键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必须发展的新变化,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落实后来居上的新要求,确保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能源化工产业。以高端化、规模化、一体化为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现代新型能源化工产业。石油化工方面,鼓励炼油企业采用清洁油品生产、节能减排等先进技术,全面完成国五汽柴油升级;在发展乙烯、丙烯、二甲苯等基本化工原料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国内短缺化工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煤炭化工方面,重点发展煤焦油深加工、苯类深加工、针状焦、石墨碳素,以及各类新型缓控释肥、剂型稳定性肥料、专用肥料等。盐化工方面,着力推进二甲基乙内酰脲卤化衍生物、醇类、酚类等消毒剂,以及邻苯二甲醛等新型消毒剂发展,强化界消毒剂领域的领先地位。

第一节 积极培育创业主体

健康养老业。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康复中心、护理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健康养老设施,增强公办健康养老机构保障功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健康养老机构,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健康养老机构。完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支持企业和养老机构运用互联网等,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和医疗机构。引导健康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慰藉、法律咨询等服务,拓展产业链条。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县城和新型社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人民生活富裕幸福。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高。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平安菏泽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实施投入扩张和资产联合重组为抓手,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支撑力、持续发展力,使重点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财政收入的增长源。根据现有产业基础、企业现状和发展后劲,强化要素保障,重点发展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竞争力强,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培育一批全国行业引领性企业,促进企业规模膨胀、由大变强。支持东明石化、步长制药、达驰电气、曹普工艺等大型企业,积极与国内外500强、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引进国内大型龙头企业,重点开展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兼并联合重组,改变产业分散、加工粗放格局,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产品层次和质量。提升转移和重组淘汰并重,积极稳妥化解低效产能、过剩产能,分类有序处置“僵尸企业”,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认真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促其向“小、精、专、特”方向加快发展,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产业产品为链条、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确保司法公平。积极稳妥推进司法管理体制,健全司法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快推进阳光司法工程,完善司法机关和社会有效沟通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等司法活动。

第十二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包容共享发展

第四节 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第三章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增创工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二、三产业。完善创业股权激励制度,支持各类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承包、转让、入股等形式,领办、创办、合办经济实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转变择业观念,主动市场创业。认真落实“四上”企业成长计划,筛选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潜力的小微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形成带动全民创业的力量。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实体企业利用网络手段,拓展市场空间。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青年群体,开设网店网站,创办网上商城,培育网络创业主体。

第四节 发展之

第七章 实施基础突破工程加快重大设施建设

第九章 持续扩大对外 提高型经济发展水平

围绕服务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档次提升,突出抓好重点服务业城区、园区和企业等载体建设,努力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动力和活力。20个重点城区(中心镇),优化发展布局,发挥特色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促进规模快速膨胀。10个重点物流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明确功能定位,形成特色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10个重点电商园区,提升服务能力,实行错位发展,健全网络体系,推动产业深度融合。10个重点专业市场,强化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经营层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50个重点企业,突出特色优势,推进机制创新、加强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做大做优。200个重点项目,完善推进机制,加大要素供给,营造良好,确保项目尽快竣工达效,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第六章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积极实施低压管道、渠道防渗、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步伐,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以焦炭、发电和印染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设备和工艺,着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益。推广家庭节水产品,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政策,促进居民节约集约用水。更新供排水管网,加快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突出抓好园区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推进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快形成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综合利用的格局。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强化金属、木材和水泥等材料的节约替代,着力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23立方米以内。

加快建设。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行清单制度,落实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性审查制度,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活动全面纳入轨道。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度,群众权益。

第三节 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第二节 建设现代能源

第二节 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

增强人口管理水平。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严格控制政策外多胎生育,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抓好市、县区两级妇幼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和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免费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积极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抓好市立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市级医院改扩建,支持市立医院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突出抓好定陶县、鄄城县、东明县等县级综合医院提升工程,增强县域医疗卫生中心地位。强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和综合诊疗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卫生室建设,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10万居民区设置1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抓好市中医医院,以及牡丹区、曹县、郓城县等县级中医医院改扩建工程,提升疑难杂病、康复医疗、急危重症等特色医疗服务水平。全面落实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的各项政策,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进出口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在全省位次不断前移。

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配套政策措施;规范落实被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增强疾病应急救助和重特大疾病保障能力;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基本实现职业人群工伤保险制度全覆盖。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社会救助和志愿服务活动。到2020年,城乡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菏泽重要讲话,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五大发展”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产业提升、基础突破、扶贫攻坚、和谐创建“四项工程”,全力加快科学赶超、后来居上步伐,确保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六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二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学发展新动力

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大力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实施良种工程,支持市农科院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大小麦、玉米和蔬菜等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构建“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体系。深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计划,采取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实施日光温室、无土栽培等工程,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巩固提升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提高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能力,着力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应用范围。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财政、金融、保险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农业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达到90%以上,其中经济作物达到60%以上。

第一节 突出发展中心城市

第四节 加快推进载体建设

着力发展继续教育。健全继续教育推进机制,积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特殊教育,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完善继续教育内容,构建继续教育网络,依托职业院校设立社区大学(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

电子商务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和配套企业入驻,着力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深入推进“千企触网”行动,鼓励重点服务业企业开办网上商城,提高流通效率和质量。支持中小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市场空间,促进交易融合互动。引导特色中国.菏泽馆、京东商城和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向农村延伸。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批发商等借助第三方平台设立网店,创建特色网上零售品牌。支持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各种资源,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电子商务。积极开展“互联网+”行动,引导企业创新产品、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打造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中介、广告和会展等商务服务业,不断提高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水平。着力发展会计和审计、律师和公证、代理和经纪、广告创意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鼓励商务服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尽快形成自主品牌。整合广告市场资源,巩固报业、广电等广告经营优势,开发网络及新广告市场,构建广告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以中国林展馆为依托,提高会展策划水平,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中国(菏泽)农资交易会、菏泽市住宅与房地产业博览会等培育成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十三五”时期,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国内处于新常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问题叠加、困难增多、矛盾凸显的挑战,但整体上仍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战略转型期、加快发展期,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少,经济欠发达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资源约束趋紧,大气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高端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必须保持认识,问题导向,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扩权强镇的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一批重点镇,支持列入省级、市级的重点镇、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支持重点乡镇完善道管网、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实施乡镇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推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优势资源向重点乡镇延伸,提高承载服务能力。适当扩大镇级权限,深化户籍制度,依托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积极拓宽就地就业渠道,规范推进农村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引导农民向镇区集聚。支持沙土镇、庄寨镇、武胜桥镇等乡镇,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工业主导型、商贸带动型、旅游服务型等一批小城镇,着力打造县域经济次中心。到2020年,镇域规模达到5-10万人的Ⅱ型小城市10个。

第三节 引导做好社会扶贫

第十章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

采取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投洽会、周、周等平台,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对接,针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施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扩大利用国外贷款规模,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鼓励大森(菏泽)生物质能源、美森木业等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推进与境外跨国公司合作。支持东明石化、达驰电器、佳农国际等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建立自主营销渠道,获取境外资源、技术、人才等稀缺要素。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有选择地在东南亚、非洲、俄罗斯等重点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开展境外工程承包。优化海外办事处布局,支持在东盟、中东、俄罗斯等地建立贸易投资推广机构。加强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人文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发展。

第四节 构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走绿色发展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力度,推动建立与资源相适应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格局,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平。

第十一章 积极培育主体全力促进大众创业

第一章 立足发展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