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造纸

造纸术对中国的影响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尤其是《天工开物》中,就有了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记载。特别是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自从文字产生后,书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而对于书写载体,人类祖先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从最早的原始壁画,到用于占卜记事的龟甲和兽骨,再到在青铜器上铸字,乃至国外普遍使用的树皮和羊皮等记事材料,书写的载体一直都在不断创新。

东汉永元九年,各地闹起了蝗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汉和帝年龄尚小,邓太后亲政。她经常通宵达旦批阅奏章,处理。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竹简。当时,主管宫廷手工作坊的宦官蔡伦,决心去探索一种既轻便成本又低的书写载体来替代竹简。

到了汉朝,主要的书写材料有竹简、木牍、丝帛。竹简和木牍太笨重不易携带,所占的空间又很大;丝帛虽然便于书写,但价格昂贵,不可能大量生产,书写载体还处在相对粗放的历史阶段。

1957年5月8日,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这是当时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当时的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不太适宜书写,一般用于包裹物品。

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一种新型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第三是抄造,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篾席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交流,造纸术首先传入与中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纸浆主要由、藤条、竹子、麦杆中的纤维提取。公元七世纪,造纸术经高丽传到日本,其后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到了17世纪,欧洲各个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到了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经传遍五洲。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在电影《英雄》中,导演张艺谋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武侠世界。场景唯美,道具考究,尤其是电影中展示的沙盘、竹简、丝帛等书写载体更是有着确凿的历史考据。从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它是一部武侠剧情片,不如说它更像一部历史博物纪录片。

此后,造纸术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工艺流程,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第四是干燥,把湿纸晒晾干或烤干,揭下就成为最后的纸张。

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印书业兴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这种纸又薄又轻巧,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可以大量生产。随后,蔡伦把他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邓太后。朝廷非常肯定他改进的纸,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新的造纸术很快传遍各地。纸张逐渐取代了竹简、木牍和丝帛,并一直沿用了下来。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汉代以后,造纸工艺不断完善。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作竹纸,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纸的大量生产,以及后来印刷术的创造,使纸本书籍成为文化的最有力的工具,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两千年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一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古代在造纸的技术、设备、加工等方面为世界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现代机器造纸工业的各个主要技术环节,都能从我国古代造纸术中找到最初的发展形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