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资讯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1952年全国经济和工业分布

  其中我看了下1952年的全国各省的经济总量和工业增加值分布,结合我之前对国内制造业的一些研究,觉得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的。

  当然了,又一次说明为什么是1952年,因为从1949-1952年是三年恢复时期,经过这三年的建设,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和工业品产出都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因此看这个时候的地区分布是很有意义的。另一个原因是1949年的全国数据倒是有,但是却分省的数据有些是没有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52年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只有20.9%,只看工业的线%,

  也正是因为建国初我国农业+第三产业占据主要经济组成部分的局面,因此人口总量众多的省份在经济总量上也会比较靠前。

  而工业则成为另一个重要变量,因为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工业增加值提高,而且会带来服务业的重新定价,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美国理发和中国理发的价格不同,另外工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由于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比低,因此总体权重远不如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大。

  从下图可以看出,全国经济总量前五位是江苏(3739万),山东(4827万),辽宁(1932万),河北(3272万),上海(572.63万)。

  而全国经济第6-10位是河南(4371万),广东(2910.45万),湖南(3271.2万),黑龙江(1110.5万),四川(4628.5万,注意不含重庆)。

  另外人口2000万以上的三个省份广东,湖北,浙江,其中广东省经济总量1952年也在全国前十位,因为其人口为2910.45万。

  1952年江浙沪三地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6.14%,当然了其实华东地区还包括安徽,江西和福建,不过这里只看江浙沪。

  现在的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1952年排名为全国第7位,占比为4.35%,而2021年的广东全国经济占比为10.87%

  因为其人口高达1.114亿人,全国占比19.38%,所以经济总量占全国19.61%也是正常,

  区域内有天津,北京,青岛,唐山等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中尤其是天津,1952年人均GDP仅次于上海市位居全国第二位,但华北人均经济总量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而1952年的江浙沪人均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占全国11.35%,经济总量占全国16.14%,这里面上海的人均GDP是1952年的全国第一位,主要是浙江拖了些后腿,人均还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想这跟浙江多山的地形有关系。

  人均GDP甚至高于江浙沪三省市的人均水平(主要是浙江省建国初期非常落后,因此拉低了江浙沪三省市的平均值),东北三个省的人均GDP都在全国前十位,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大区。

  当然如果单看省市排名的线年全国人均GDP排名第一为上海,第二为天津,第三是黑龙江,第四是辽宁。其中上海人均GDP领先甚多,为430元人民币,而天津,黑龙江,辽宁都在200元+的水平,其他省份都在200元以下。

  西南地区(云贵川渝)1952年人口占全国16.68%,而经济总量只占9.24%,可以看出人均GDP显著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那就是建国初的中国工业是轻工业增加值占大头,1952年在工业里面轻工业占64.5%,重工业占35.5%,正是因为重工业占比低且落后,所以建国初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1952年我国生产的轻工业品包括8万辆自行车,6.6万架缝纫机,1.7万部收音机,1.3万吨罐头,200吨化学药品,65.6万吨纱,38.3亿米布,37万吨机器制造的纸和纸板,856万个保温瓶,2600万个灯泡,495万吨盐,45万吨糖,265万箱卷烟,23万吨酒,330万张皮

  而重工业品则有6600万吨煤,73亿度电,193万吨生铁,135万吨钢,成品钢材106万吨,286万吨水泥,213万标准箱的平板玻璃,64万千瓦交流电动机,1.37万台金属切削机床。

  但由于上海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相对其他省份绝对量很大,因此实际上单独看生产资料的重工业也并不差,总体比较全面。

  还有就是著名的江南造船厂,该厂在建国前就制造了四艘万吨轮,在1961年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个万吨水压机,

  其余还有自行车这种民用机械品,以及收音机为代表的电子工业,交流发电机,电缆和电线为代表的电气工业,暖水瓶和肥皂等日用消费品和化工品等。

  像上海的收音机产量,就长期是国内第一位,根据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官网,1956年,上海收音机产量占全国24.6%,类似的还有上海的电子元器件工业,生产电容,电阻等,1952年上海此类电子元器件企业就有137家,当然不要被工厂数量的数字迷惑,基本都是小厂,技术落后。

  再比如制药工业,建国初我国是一穷二白,我之前也贴过数据,1952年全国化学药品产量才200吨,实在是有些可怜,但这方面上海也是全国老大。

  青霉素旧称盘尼西林,是当时的万药之王,价比黄金,可以救助伤病员因为感染的死亡,在解放战争时期,即使是重伤员也难以使用如此昂贵的药物,更不要说普通市民。抗美援朝时期该药品是西方对我国进行禁运的战略物资。我国在建国前曾经由汤飞凡等1944年在昆明试制了中国首批青霉素,但由于抗战时期无法规模量产,上海青霉素实验所在1951年成功试制出了国产青霉素,并在1953年由上海第三制药厂量产。

  ,市场规模大,因此具备汽车修理和一部分零部件自制能力,我国第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厂长春一汽,各种设备苏联进口为主,但国产部分上海是供货主力,尤其是各种电器设备。上海为一汽制造的产品包括各种自动控制仪表开关、自动调整记录温度的仪表,各种机床、电炉、试验台等,还有一些专用的机床。

  一汽高级工程师尤廷良回忆说:“建厂初期的电器大部分是国产的,其中上海对一汽的贡献是很大的,主要是发动机部件:分离器、点火线圈、化油器、分电器、高压线、开关等,汽车的灯泡都是上海协作厂制造的。上海的工艺技术在建国初期应该是国内最强的了。”

  上海星光软木厂给我们配套软木垫、密封垫;还有汽车上使用的所有衬垫纸、瓦楞纸都是上海制造的。后来北方制造的越来越多了,铁岭、长春等地也开始生产,就逐渐减少从上海的供应了。”

  1956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两年多来,上海、杭州、无锡等地60多家工厂的职工为第一汽车制造厂赶制出3万多台(件)的机械电器设备。

  1952年辽宁省工业增加值全国第二,占比15.11%,是全国的重工业中心,其中尤其是沈阳市,以及生产钢铁的鞍山市。

  辽宁省的重工业大多来自抗战胜利对日本工厂的缴获,尽管在1945年8月苏军进军东北后遭到严重损失,主要工厂的设备被大量运走,但东北三省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1948年11月就全境解放,因此恢复生产的时间也相对更早,

  ,鞍钢在1948年底解放时,厂区已经处于废弃的状态,一名被留用的日本冶炼专家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但事实证明,以靳树梁、邵象华、李松堂、杨树棠、王之玺、毛鹤年六位为代表中国本土的钢铁技术专家并不差,同时也得到了苏联的帮助。

  1950年3月,中苏签订了《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议定书》,这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对中国技术援助的第一个议定书,按照中苏签订的协定,受中方委托, 1950年4月,第一批共26名苏联专家来到鞍钢;当年7月,又一批来自苏联设计院的35名专家抵达鞍钢,后又增加到42名。

  而全国第三的江苏省工业增加值占比仅有6.37%,大大的落后上海和辽宁,而且江苏省此时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也有部分重工业。例如1937年时,江南水泥厂就容纳了上万名难民,而该厂的水泥产能为20万吨,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泥厂之一。

  这里黑龙江省的工业其实可以视为辽宁省的工业增加值的延伸,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因为1950年10月至1953年12月的著名的“南厂北迁”工程。

  ,让这里诞生了被誉为“共和国国宝”的第一重型机械厂、“共和国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列入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厂”的“两大机床”及“三大动力”、“十大军工”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还有6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使我省逐步构筑起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等为代表、以重化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基本框架。南厂北迁的大背景是因为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我国担心威胁到辽宁省的工业基地,而黑龙江紧邻盟国苏联,被认为是安全的大后方,因此从1950-1953年陆续迁移了25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工厂到黑龙江省,其中有16个工厂集中在哈尔滨。

  它是由沈阳电工五厂迁移而来,该厂拥有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1950年春,从湖南湘潭电机厂、上海电机厂、东北工业部电工局商调了一大批曾经在旧中国电工行业工作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包括近30名曾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学习过的工程技术人员,1950年冬天该厂开始迁往哈尔滨市。

  以及齐齐哈尔车辆厂,原本齐齐哈尔车辆厂只有七百人左右的规模,只具备修理机车的能力,而沈阳皇姑屯车辆厂1950年迁过来之后两个厂进行了合并,实现了从修到造的跨越,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中车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公司。

  此外还有黑龙江庆华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也写过,该厂由沈阳51兵工厂迁移而来,朝鲜战争期间该厂仿制苏联波波莎的50式冲锋枪制造了三十多万支给抗美援朝前线,雷锋的标准像就是手持50式冲锋枪。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这些南厂北迁的工厂被列入156项大工程进行改建扩建的有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轴承厂,阿城继电器厂三个。

  其一是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后改名为哈尔滨车辆厂),该厂是当时哈尔滨最大的工厂,毛主席1950年访问苏联回国时就专门视察了这个工厂,但该厂也只具备修理机车的能力,直到1958年在建厂60后年终于开始制造铁路机车。

  其二是上文提到的齐齐哈尔车辆厂,在1950年沈阳皇姑屯车辆厂搬来合并之前,齐齐哈尔车辆厂只有695名员工,也只具备修理机车能力,

  南厂北迁使得黑龙江省的工业产出飙升,如果以产值计算(本文是增加值数据),1952年黑龙江省工业产值是1949年的2.6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产值。

  1952年的东北三省工业增加值全国占比为24.46%,主要来自辽宁(15.11%)和黑龙江(5.84%),吉林全国占比仅为3.51%

  1952年江浙沪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3.49%,主要来自上海和江苏,而浙江省工业增加值较低,浙江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仅为1.91%。

  而如果看人均的线年东北地区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仅有7.15%,因此不仅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大区,也是全国人均工业增加值最高的大区。

  如果按照各省市人均工业增加值排名,则1952年为上海第一,天津第二,辽宁第三,黑龙江第四,北京第五。

  ,这似乎有些反直觉,但并不意外。其一是1952年华北地区四省二市的人口比东北和江浙沪加起来的总和还多一点,

  中国第一家机器制造水泥的工厂就在河北省唐山市,启新洋灰公司,这家公司我记得作为民族工业的代表还入选了我国的历史教科书,1952年河北省生产了31.98万吨水泥,占全国总产量286万吨的11.18%。

  北京市1952年也能生产水泥20.4万吨,占全国的7.13%,再加上山西等省产量,华北可占到全国水泥产量的20%以上。

  还有经民族实业家周学熙等人发起,于1922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国与比利时合资的耀华玻璃公司,该公司当年3月在秦皇岛动工建厂,下图为1933年的耀华玻璃厂。

  弗克法即有槽垂直引上法, 是1903年由比利时人弗克发明的平板玻璃制造最新工艺,1914年比利时才刚刚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弗克法玻璃厂,经实际检验,弗克法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远超之前的制法,耀华也成为亚洲最先采用弗克法的平板玻璃厂,比日本还要早5年。

  1947年耀华玻璃厂在上海建立了分厂,上海耀华玻璃厂逐渐得到发展,长春一汽1955年开始量产汽车后,上海耀华就给其供应汽车玻璃。后来在1987年上海耀华和福建方面成立了合资公司,名字叫做“福建耀华”,也就是今天曹德旺领导的福耀玻璃公司。

  华北地区的天津则在1952年则是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5.11%,这一年天津的发电量也占到全国的5.37%。

  在1951年天津的一家企业从庆生电机厂成功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国产电梯,并且安装在了上,一直运行到1989年,该厂后来不断合并成为天津电梯厂。

  其中尤其是纺织工业,1952年纺织工业产能上海全国第一,天津生产能力全国第二位,而有1.31万台织机的青岛生产能力在全国居第三位,这三个城市占了全国纺织工业的70%,有“上青天”之说。

  而同样在华北的山东省,山西省,都是我国的兵工生产基地,其中山东在解放前就有胶东兵工厂和鲁南兵工厂,尤以胶东兵工厂规模最大。

  8月26日电:“华野数十万军队之炮弹、及供应,至少十分之七依靠胶东。”1948年9月,总后勤部在《华东区军工调查报告》中指出:“华东兵工生产首以胶东区为该区之重心所系;原动力、工作机械、工业干部及生产工人各占过半总数或2/3。”

  在山东解放后我军对山东的兵工厂进行了调整,有的搬迁到了沈阳,徐州等外省,尤其在山东境内淄博成为山东军工的最大合建之地,在1948年12月开始搬迁多个工厂到淄博,并在1951年7月成立中央兵工总局山东兵工总厂,使得淄博成为山东最大的军工制造基地,后来在1969年珍宝岛冲突中炸掉苏军T-62坦克履带使其沉入水中的反坦克地雷就是山东兵工总厂制造的。

  而青岛除了纺织业发达之外,还有机车制造厂,新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八一号”就是1952年在青岛制造出来的,机车重92.07吨,构造速

  在1954年,太原兵工厂试制成功新中国的第一门制式火炮--76.2毫米野炮,并在1956年仿制成功新中国第一门中口径火炮--1956年式85毫米加农炮。

  因此东北+江浙沪+华北的全国工业增加值在1952年就占了全国的69.44%,当然这九省三市里面浙江(1.91%),内蒙(0.83%)是工业增加值全国占比最低的两个省。

  这三个大区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重庆,1952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国2.96%,发电量占全国的2.22%,重庆的工业受益于抗战时期的工业西迁,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写过了,抗战时期重庆贡献了我国民族军工产业产量的60%,有力的支持了抗战,重庆在建国初也成为国家定义的两大一小军工基地中的两大之一(东北,重庆),重庆在抗战时期的工业,发展成了今天的长安集团,建设工业集团(就是设计制造了56式半自动,81式枪族,95式枪族的那家),嘉陵集团,重庆钢铁公司都是来自于抗战时期搬迁到重庆的工业。

  下图中可以看出湖北1952年的主要工业品,包括钢4.44万吨,水泥25万吨,其他还有纺织和卷烟,可以看出水泥工业还可以,占了全国的8.74%,湖北当时的水泥生产主要来自华新水泥公司大冶水泥厂。

  另外广东省1952年的工业增加值占了全国的5.13%,不过基本是食品,烟草,纺织等轻工业,轻工业占比高达百分之八十多,1952年广东省的钢产量居然只有0.08万吨,没错就是八百吨,另外生产了15.09万吨水泥。

  1952年东北不管是人均GDP还是人均工业增加值都是我国最高的大区,甚至超过了江浙沪三省市的平均人均水平,主要是浙江在建国初比较拉胯。

  2:按照省市计算,1952年人均GDP最高的是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1952年全国人均工业增加值最高的是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

  1952年上海和天津不管是人均GDP还是人均工业增加值都是全国前两位,而且都大大领先第三名,可见时期上海和天津一南一北两个一线城市的繁荣留下的积累。

  我们再看总量,尽管东北人均高,但是人口只占全国的7.15%,因此总量上优势会被大大抵消,尤其是算经济总量的时候,因为我国当时还是农业占大头的农业国。

  (占64.5%),重工业占35.5%,主要是我国人口体量大,一些低水平的轻工业产品的产量大,

  8万辆自行车,6.6万架缝纫机,1.7万部收音机,42万条轮胎外胎,9.7万吨肥皂,856万个保温瓶,2600万个灯泡,37万吨机器造纸。

  其他一些轻工业品我觉得没啥技术含量,不过很多产量也挺大,例如纱生产了60多万吨,胶鞋生产了6000万双,盐生产了495万吨,卷烟生产了265万箱等等。

  江苏能排全国第一跟其总人口全国第四有关系,而山东排第二跟其全国人口排第一有关系(这里四川和重庆单独算,如果合起来四川人口是第一),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统计过,1952年经过三年的经济建设,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都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钢产量达到135万吨,发电量达到73亿度,但1952年我国只有水泥,棉纱,煤炭的产量能够进入世界前十位,钢产量只在全球排第十八位,发电量我查询了也排不进全球前15位,另外非常重要的石油工业产量也很低,全国的石油主要产自甘肃玉门油田,以及辽宁抚顺的煤制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