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资讯

2023年1月中国食品行业月度十大新闻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数据,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10207亿元,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粮食增产丰收。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正确判断形势,是谋划未来、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枢纽。过去五年,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披荆斩棘、走过万水千山,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夯实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的实力。

  新征程,新气象,新作为。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中国经济航船必将乘风破浪,驶向更壮阔的航程。

  1月9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公布我国轻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22年前11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55万亿元,同比增长6.1%。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和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措施进一步加力提效,轻工业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

  当前轻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形成了交汇。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不断加快,传统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快速变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逐步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轻工业要素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配置更加优化。产业通过技术嫁接、技术迭代、技术创新拓宽了发展空间。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巩固了轻工业产、供、销各个链条,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展望未来,我国消费向品质型、多样化升级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给轻工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加大组织保障实施力度,同步畅通经济循环,就一定能够发挥好轻工业对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在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基础上推动全行业提质增效,稳步迈向轻工强国。

  1月6日,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九大热点,反映了2022年舆情的主要关注点,并发布了“2022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推动科技界、产业界、媒体等多方力量的合作,持续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公众科普,推进社会共治。

  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无国界。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问题正成为全球性话题。随着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延长和科技创新的加速,新业态、新食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在直播带货等新销售模式带动下,网红食品市场火爆,也带来了诸多食品安全隐患。近年来,许多食品安全热点仍与公众科学认知水平相关,体现在3个方面,即:食品添加剂,持续十几年热度不减;缺乏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基本科学常识;对标签标识等认知模糊不清。如何用科学的真实化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诸多疑虑成为“解题”关键。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强化底线思维,聚焦风险防范,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方位打造“最严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持续开展更加广泛和通俗易懂的风险交流与科普宣教活动。同时,公众科普需从“扫盲式”向“引领式”转变。只有自己具备辨识谣言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1月13日,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2023年要重点抓好9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加强党对市场监管工作的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确保市场监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大力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三是切实提高常态化监管水平,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四是不断优化公平竞争环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服务,更大激发市场竞争和创新活力。五是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质量基础。六是严格落实“三品一特”安全责任,推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落地见效,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领域安全保障。七是深入开展民生领域监管执法,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八是持续加强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和国际合作。九是扎实推动系统行风建设,促进市场监管工作理念、制度、作风持续优化。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锚定建设“一个大市场”目标,坚持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加快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要加快推进“两个强国”建设,坚持把质量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点领域,有力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不断完善“三个监管”手段,坚持把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作为实现市场监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断提高监管体系与市场体系的适配水平。要坚决守住“四个安全”底线,坚持把食品、药品、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安全作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有力抓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主要包括: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超过2021年办理留抵退税规模的3.8倍;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其中新增减税超8000亿元,新增降费超2000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少民营企业遭遇较大困难。为了让民营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去年我国减税降费规模持续扩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为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取得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积极效果。要使民营企业恢复元气,提升后劲,还要不断加大“输血”力度,增强“造血”功能,应减尽减,应免尽免,提供更有力的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让民营企业增强“体魄”,提高抗风险能力,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政策的“加法”换民营经济的“乘法”。

  为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指出,2023年1月8日起,调整国内市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措施。具体来看,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第三方冷库经营者等市场主体采购、贮存进口冷链食品时,无需索取核酸检测合格证明以及消毒单位出具的进口冷链食品货物业经消毒证明。不再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三专三证四不”要求。进口冷链食品不再进入集中监管仓进行核酸检查和外包装预防性消毒。

  长期以来,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疫情发生后,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克服困难、实现复苏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2022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这充分体现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重要意义。在疫情的影响下,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增强免疫力的食品需求与日俱增,进口冷链食品频繁出现在一人食、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等多个消费场景中,冷链物流“角力场”中也将迎来新的机会。我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1月9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发布《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传播影响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第五届进博会的传播情况呈现六大特点:一是热度高,“进博声音”更加响亮;二是声量强,主流媒体影响力凸显;三是范围广,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四是亮点多,形成特色化传播焦点;五是反响好,展商展品获高度关注;六是活动热,展会期间形成传播合力。并公布了综合传播影响力百强展商、重要传播影响力十强展商、各展区传播影响力十强展商、交易团传播热度前十榜单、配套活动传播热度前三十榜单、人文交流热度排名、支持企业传播热度榜、媒体报道信息量排名等榜单。本报取得行业媒体报道榜排名第四的好成绩。

  作为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我国举办的首场重大国际展会,第五届进博会如期顺利举办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受到新闻媒体、企业机构、网民大众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海外传播热度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报告》对进博会的传播影响力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梳理。下一步,在加强进博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应坚持聚焦主题,突出国际传播重点;坚持改革创新,在传播理念形式上下功夫;坚持精准传播,不断拓展传播主体;坚持长短结合,注重国际传播效果。要明确进博会国际传播基本定位与功能,探索加强进博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工作效能的策略和举措,在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升进博会在海外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讲好进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1月3日,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围绕加强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促进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以及激发品牌消费潜力3个方面提出系列政策举措和具体任务,明确相关工作要求,着力提升老字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资源联动、融合,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发达,产品在全球广受欢迎。不过一直以来,中国制造享誉全球的核心是性价比,而在品牌推广战略上,中国企业还需加把力。中国制造“品强牌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中国品牌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绑定还需强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老字号品牌深度融合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激发品牌价值潜力,在刺激老字号品牌销售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当前,中国正处在消费复苏的关键节点,借助消费复苏的东风壮大老字号品牌事半功倍。支持老字号品牌和历史文化资源联动,通过改善用户体验,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并以老字号品牌为圆心反向带动区域性旅游、餐饮需求的短期爆发,老字号品牌和区域消费之间将形成正反馈,老字号的招牌也将越擦越亮。

  2022年全国农业农村部门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行为,严格管控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查处了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1月9日,农业农村部从中选取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查处文某某在豇豆种植中使用蔬菜禁用农药乙酰甲胺磷案等10个典型案例,并予以公布。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居民消费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对农产品是否存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也更为关心。进一步做好从生产、储藏到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链条识别监测、评估和预警防控,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农村部网站今年2月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强化品种权保护、农资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检疫等重点领域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典型案例的公布,不仅以案释法普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同时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1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食品快速检测使用的意见,以进一步发挥食品快速检测(以下简称“食品快检”)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作用。

  对于食品快检信息,市场监管总局在意见中要求,一方面,要真实、客观记录食品快检过程信息。应记录食品快检食品和被检测单位(或摊位)名称、售货人姓名及联系电话、检测项目、检测日期、检测结果、食品快检产品和试剂、检测人员签名等信息。食品快检操作人员及所在机构应对食品快检过程、数据和结果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追溯负责。另一方面,公布的食品快检信息应真实、客观、易懂,不得误导消费者。食品快检结果是否在检测场所公布由组织方确定。如公布,应按照食品快检信息公布要求,公布样品名称、被检测单位(或摊位)、检测日期、检测项目(注明俗称)、检测结果、判定结论等信息。公布的食品快检信息应真实、客观、易懂。

  所谓快检,其特点当然是“快”,也就是快速、简单、灵敏。与常规检测的检测周期动辄需要三五天相比,采用快速检测方法通常在2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检测,而且仅需简单的快检仪器和试剂就能进行现场测试,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高。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纷繁芜杂,依赖传统检测方法实现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在经济成本上也不堪重负。采用现场快速检验方法进行筛检,可及时发现可疑问题,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对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加大监督力度,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食品快检,及时筛查问题食品,倒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动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避免了不合格食品流向市场,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对于食品快速检测使用的规范,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让百姓吃得更为安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