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资讯

伟大的历程——回首40年轻工发展史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181班的学生 娜日娜,我是一名00后。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团支部做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团日活动,团校也进行了专题团课。于是,在几个小伙伴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参考了图书和网上资料,对中国轻工业的历史做了一些了解和梳理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作为我们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见证。以前,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对普通市民也是一种别样的追求。如今,电、大冰箱、大住宅不再是人们神秘的话题。电脑、小汽车、小别墅的个人所有越来越多,生活水平每年都在提高;各样产品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的不断升级、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国轻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这场波澜壮阔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我们希望借此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望来路,深感波澜壮阔;展望未来,倍感豪情万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要求,把全党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自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征程,40年来,轻工业在市场经济激荡中奋力向前,不断发展壮大,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回顾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轻工产品市场供应普遍严重短缺,为解决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国家为扭转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和改变消费品工业紧张的状况,决定“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在1979年11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提出了对轻工业发展实施“六个优先”政策,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这在生产资料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同时,轻工业率先推行了投资体制和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将固定资产投资从拨款改为,实现了投资渠道多元化;将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逐步放开了产品的经销权,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组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企业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开展了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落实集体经济政策,恢复了集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轻工业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缩小计划管理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逐步放开了商品价格;通过下放直属企业,改组和组建行业协会和扩大地方管理权限等改革,推动轻工业从条块分割、部门管理的旧体制向开放的行业管理新体制转变,行业协会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承担了政府委托的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在东部沿海地区,更为开放的区域环境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崛起,显示了经济的活力。这个时期计划经济还占主导地位,但轻工业改革走在了其他工业管理部门的前列。

  这一阶段主要解决了轻工消费品“有没有”的问题,其重要标志是轻工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拉动和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轻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行道,商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扭转。同时,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成为新一轮消费的热点,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市场,而且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1991年,全国轻工系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1228亿元,12年间年平均增长22.4%。1991年,全国轻工系统实现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3333亿元,比1979年增长1.8倍, 12年间年平均增长9%。1991年,全国轻工业主要商品出口总值19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5.7倍,12年间年平均增长17%。

  1992年初,赴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重申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轻工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出现全民办轻工热潮。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一些原军工、机械、商贸等部门的企业发展轻工业生产,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也改变了轻工业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大轻工的产业格局。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技术交易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推动企业向技术创新主体演变,技术创新从单纯的技术模仿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的方向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更加广泛,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及专业化市场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轻工业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利用外资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外资从单纯输出技术设备向输出技术设备和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并重的方向转变,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形成与国内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国企改革广泛而深入,通过产权转让、企业上市、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特别是1997年召开的中国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经济等非公经济的地位之后,民营企业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迅速发展起来,轻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型企业通过改组改制,减轻了包袱,获得了资金、技术,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企业集团发展壮大,1998年全国轻工业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有20多家,大集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辐射作用。轻工业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完成了从管理部门向行业管理的历史性转变。轻工业实施了名牌发展战略,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品牌竞争日趋明显,产品品质有所提升。通过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的发展战略,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对轻工业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作用。但从行业整体上看,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竞争优势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在生产规模扩大、贸易额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贸易大国。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开放,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非公经济在轻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总量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对外贸易中,面对产业结构和贸易分布不合理,贸易摩擦增多,技术壁垒等问题,轻工业积极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全面提升行业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实现了在用标准的国际标准彩标率的阶段目标;轻工业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市场,推进品牌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标准发展战略、走出去发展战略,加速内部资源整合,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通过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向结构多元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市场差异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领军作用更加明显,全行业进入了变比较型优势、外向型优势为竞争型优势、创新型优势阶段。

  由此轻工业进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轻工经济快速与世界接轨,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特征更加突出。与此同时,轻工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环境友好、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政府的推动下,节能减排成为热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循环经济模式在重点行业推广;“两化融合”带动了产业升级,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通过特色区域培育形成了100多个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和一批辐射全国的专业化市场,全行业出现了东部地区稳步增长,中西部地区发展提速的局面,在产业转移中,各地区发挥各自长处,对口支援,实现了优势互补;企业的创新体系得到深化,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健全了技术创新机构,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比重增加,一些行业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品牌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资源优势进一步向品牌企业集中,2006年销售收入排行前500位的轻工企业整体跨上了10万亿元台阶。涌现出海尔、格力、波司登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轻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整体提升。

  2008年,轻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汇率、退税率、原材料能源价格、劳动力价格、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下,轻工业发展增速逐渐放缓。2008年工业总产值增幅比2007年同期减少4.6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幅减少19.27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减少4.74个百分点。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面对困难,轻工业坚决贯彻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出台和实施。各行业积极行动,家电行业通过协助政府积极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照明行业“推广高效照明产品”等措施,行业 “抱团取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经全行业顽强拼搏,有力地遏制了轻工业急剧下滑局面,至2009年轻工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全面好转,在全国工业中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

  这一阶段,轻工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2年,全国轻工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当年价)18万亿元,比1992年增长46.83倍,年均增长21.21%;利润总额1.4万亿元,比1992年增长212倍,年均增长30.69%;出口额5075.1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19.49倍,年均增长16.01%。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国工业的28.7%,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9.6%,资产总额占全国工业的14.3%,利润总额占全国工业的20.3%,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的25%,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4.8%。

  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支撑轻工业发展的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成本优势、引进技术的条件优势逐步减弱,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经济和需求下行压力加大,出口难度增加,一些产业和订单对外转移,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产能过剩,高端有效供给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强。我国轻工业同全国经济一样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到了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从发展速度来看,2017年至2013年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53%,利润年均增长4.91%,出口年均增长1.81%分别比1992年至2012年下降16.68、25.78、14.2个百分点,轻工业也由此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

  近年来,轻工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品质发展,健康发展,安全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造,推动调结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提高轻工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继续做出重要贡献。2017年,轻工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25亿元,实现利润1.59亿元,出口额5998.44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5.14%、40.76%和18.19%。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轻工业经历了告别短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为中国和世界提供质优价廉日用消费品,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目前轻工业正在向着能够生产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消费品,正在向着世界轻工强国的目标大踏步迈进。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的工业发展是科学的,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也正是这三个阶段,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基础,中国开始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