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信息

毛主席说谈到近代中国轻工业不能忘记此人:晚清末代状元

  1894年的春天,虽然国事不断,却有一个喜洋洋的开场。为了庆祝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破例多开了一次科举考试。在这次“恩科”进士之中,有一位年以不惑的考生拨了头筹,成为了状元,他就是江苏南通的张骞。

  张骞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亲识字也不多。正是这样的家庭,对孩子读书做官、出人头地的愿望越高。就以清代的社会环境来说,农家子弟除了科举也没有其他社会流动的机会。而张謇自小读书就很勤奋,也很聪明。16岁考中秀才,但是直到33岁才考中举人。此后,他连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居然全都名落孙山。没想到造化弄人,心灰意冷的张謇在43岁的时候居然意外的考中状元。

  26年的科场蹉跎,张謇本应该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功名。但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改变了这一切,身为翰林院编修的张謇再也想不通、也忍受不住,堂堂大清国在东洋小国的进攻下,举措乖张。不畏强权,张謇上书李鸿章。而这一年,张謇的父亲去世,他只好离开京城,回家守孝。第二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南通,张建悲愤至极。在这短短的一年里,张謇遇到了巨大的人生变局,从高中状元到父丧,从家破到国破,这一年张謇喜极、悲极,怒极、哀极。

  甲午战败之后,张謇痛定思痛,深感中国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业,以求国富民强,从而发出近代中国最响亮的“实业兴国”的口号,并且义无反顾的身体力行的去做这件事。一个饱读诗书、满口仁义道德的状元郎,要做一个满脑子成本与利润的资本家,这当中的酸甜苦辣旁人不知,只有他本人最清楚。张謇始终把救国当成从商的终极目的,从他为纱厂起名“大生”就可以看出来,也是他克服内心世界矛盾的依据。

  凭张謇对南通社会的了解,以及他长期的幕僚生涯所积累起的丰厚社会关系,成为他实业成功的关键。他巧妙地利用俩江总督张之洞的政府支持,以及本地商人和上海买办商人的资本,实现了权利、资本与知识的完美结合。1899年,大生纱厂在一片嘲笑之中开工生产,纺出了第一琔棉纱。从此以后张謇告别了诗书,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和四处奔波的公关营销。看到纺出的洁白棉纱,张謇激动的热泪盈眶,没有人能知道他为大生纱厂付出了多少,如今机器纺出棉纱了,他能不高兴吗?为了更好的管理大生纱厂,张謇制定了中国近代非常完备的《大生厂约》,在19世纪末的中国,这样的管理制度,是非常有见识的,为大生纱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此后大生纱厂高歌猛进,不断进行资本扩张。到1922年张謇70岁生日时,大生集团资本已达900万俩,有纱琔15.5万枚,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他还曾其他企业数十家,资本达到2400万俩。成为了东南沿海实力最雄厚的民族资本集团。而这一切,仅仅用了20年时间。而张謇也成为了影响中国政局的重量级人物,是当时公认的“实业领袖”。南通,这个默默无闻的城市也因张謇而闻名于世。

  毛主席在1950年谈到民族工业时,曾说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记卢作孚。而张謇的贡献又何止在轻工业上,他在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城市化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而且在中国1500年的科举历史上,状元出身的大实业家也只有张謇一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