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新闻

好乡村振兴“第一棒”

  天还没亮,重庆市奉节县大树镇槽木村驻村李洪普的手机响了:“李,我们村里几条道被冲垮了,你快来看看!”李洪普抓起雨伞冲进了雨中,赶到现场查看后,决定立即疏散现场群众,并向上级汇报情况,请求派遣专业施工队进行抢修。一切处理停当,李洪普又赶往几处存在风险的村户家。几乎同一时间,大树镇凤仙村驻村郭永强,已经徒步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时不时还要避开山壁零星滚落的小石子。因为大雨,村道内侧山壁的石块被雨水冲刷下来,堵住了进村的唯一一条硬化路面。与村委商议后,郭永强决定先设置好路障,等雨停后再找人进行清理,接着他又急忙忙赶往村里的低洼处察看。相同的场景也发生在大树镇兰靛村和竹园镇义和村。兰靛村驻村游四海与义和村驻村黄明伟,坚持要与村两委一起前去察看情况。雨实在太大,车辆无法通行,只能顶着风一步步向山上挪……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一支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作为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委帮扶集团成员单位,为选好“接棒者”,重庆理工大学结合对接点乡村振兴新要求,根据脱贫村的产业结构、群众需求、发展方向等情况进行了人岗相适的匹配分析,选优派强驻村。2021年5月,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副部长李洪普,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郭永强,应用技术学院(商贸信息学院)党总支游四海,资产公司副总经理黄明伟赴奉节县,分别担任大树镇槽木村、凤仙村、兰靛村和竹园镇义和村驻村,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从2021年5月到如今,驻村们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脚步丈量着大山深处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这片热土上接好乡村振兴“第一棒”,进行接力跑,开始新奋斗。

  从城里到村里,驻村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到村里后,工作该如何开展?这让刚到驻村点的们有点犯难了。“尽管来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做足了准备,但进村后还是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太够。”郭永强表示,从确认要驻村开始,自己便大量查找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购买了一批相关书籍。“但当我真的站在凤仙村的土地上,还是让人打脑壳。”清晨从重庆出发,到了各个驻村点已经是下午。衔接座谈会结束后,日头已经偏西,只身在驻村点的郭永强从未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空心化”所意味的安静。从进村到村委会,一路上只零星见着一两个头发花白的村民,这给他来时的热血泼了一瓢冷水。“村情不同,书本以及前人的经验只能是参考,重要的还得依据实际开展工作。”不止们心里没底,乡亲们心里也有点犯嘀咕:“新来的看着斯斯文文的,真能把事情干漂亮了?”游四海曾在万州区花坪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这次又无缝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同事们都笑说他拿到了“双学位”。来之前他与几位分享了自己最朴实也最重要的经验:“乡亲们其实是最好打交道的人,只要我们能急群众所急,干到群众心坎上,他们就愿意听,愿意干。”

  融入,是驻村的第一课。驻村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深入一线,以实干起步,在实际中了解村情,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干起。每天跑村访户,驻村们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舍,与村民们开坝坝会,闲话家常,听取村民们需求。他们定期探访村里的边缘户、监测户和脱贫户,确保他们的“两不愁三保障”;针对有回退迹象的边缘户和监测户进行定点帮扶;道路、用水、住房,对村里各类民生问题进行实地了解。

  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语言沟通不畅等困难并没有阻拦驻村们的决心。一点点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情况,一点点帮衬办理民生实事,在一桩桩一件件小事中,他们一点点融入群众的生活,一点点密切与村民的联系。这些都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明伟刚到义和村时,村两委干部几乎就是村里最年轻的人。除村支委外,全村党员平均年龄近60岁,且学历不高。这种现象并非义和村独有,在村党员少、年龄大,组织生活比较松散。“强根才能强村!”针对这一现象,们开始行动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他们认真落实“三会一课”要求,着力带领全体党员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会议精神及相关政策的学习。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黄明伟以《从百年党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为题,给在村的党员们讲授党课。生动感人的党史故事,深入浅出的语言,让这群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的党员们听入了神。2021年7月,黄明伟以驻村工作队的名义给在外务工的党员同志写了一封公开信。这封公开信中,他用直白的语言对政策进行了解读,用诚恳的话语表达了家乡人民的期盼。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一片向好的形势,回到家乡进行创业。

  同一时间,其他三个村也一起行动起来。积极促成村党支部与重庆理工大学进行党建共建;通过微信群、会议、视频等多种渠道开展党建工作;利用学校专项帮扶资金新建党建办公室和学习室,改善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村道显眼位置设立了乡村振兴专题宣传栏,给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员、部分群众代表讲授《乡村振兴促进法》“奉节县乡村振兴三项行动计划”等。

  四个村还建成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各个学院的学生党员开展义务维修电器、慰问老年村民、访谈村干部、调研村民、清淤排障、给小学生上科技课、宣传乡村振兴等活动。

  们的积极奔走与行动夯实了基层党建的“硬实力”。重庆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办主任李永兵表示,学校选派驻村,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让优秀的干部们,以力量下沉的方式,推动党组织优良作风向基层延伸,为乡村振兴稳住“交接棒”,跑好“第一棒”。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对于乡土、对于农村有着很深的记忆与感情,我愿意在农村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热情。”2021年5月10日,“70后”的游四海刚结束了自己在万州区花坪村的任期,同月19日便来到奉节县大树镇兰靛村进行乡村振兴工作。从花坪村的“脱贫攻坚”到兰靛村的“乡村振兴”,游四海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脱贫攻坚时期,驻村工作队的目标清晰、要求明确,任务分得细,大家知道劲该往何处使,而正处于衔接阶段的乡村振兴时期,大的政策下来后,驻村队伍需要依据具体的村情进行落实,这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地处大山深处,消息闭塞以及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导致了村民的思想观念比较顽固、工作难以开展,“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游四海敏锐地发现,群众不熟悉、不了解政策是导致工作难以开展的最大原因。于是,他化身政策宣传员、讲解员,“从头开始讲,全覆盖讲,一点点掰碎了讲,在国家政策发布的第一时间,便将信息送到群众家门口。”

  “政策宣讲要用村民能听懂的事例来打比方。”坝坝会上,游四海以群众最能理解的家庭关系打比方,“我们家的小娃娃,帮着家里洗了次碗、扫了回地,爸妈会奖励他零花钱和小礼物。同样的道理,我们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份子,现在享受国家的照顾,有这么好的政策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奋斗呢?相比祖国,我们村就是那个受鼓励的小娃娃呀。”在他的努力下,兰靛村村民的思想在一点点地发生转变。今年3月6日,新的驻村,重庆理工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科长(六级职员)陶乃航,来到了兰靛村。作为接任者,陶乃航对乡村振兴工作紧张又期待。面对群众“担忧”的目光,他一头扎了下去。每天在访村户的路上了解村情,结合前任游四海的经验与建议不断进行消化,努力形成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方向;每走一户人家便将村民的要求牢记在心,重点了解民生民情;积极参与到饮用水维护,为用水不便村户的蓄水池修建积极奔走等民生工作中去……陶乃航始终将一句话记在心中“只要用心用情,就一定能将工作干到群众心坎上。”一个月过去了,这位面带腼腆的新,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村两委与村民的疑虑。

  2021年7月,奉节遭遇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暴雨,四个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们冒着道路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第一时间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深入险情现场,迅速进行险情排查。将有住房危险的村民带到村委会吃住;巡查道路受损情况,查看塌方道路;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坚持值班值守;及时上报灾情信息;积极协调资金修复洪涝灾害垮塌损毁道路,及时解除村民出行隐患。们全身心投入便民利民服务,用看得见的辛苦,摸得着的实惠,扛起了应有的“第一担当”,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这些付出也被群众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群众遇到麻烦了,第一个想到的是他们;逢年节、有喜事,总会拉着他们进家门,吃个饭;家里蔬菜成熟了,一定会想办法给他们送上几颗。

  “你看,这是我们村自己设计的Logo和包装,只要将品牌打出去,槽木村的老鹰茶也上了档次!”李洪普展示着自己手中的茶罐。在他驻村前,谁也没想到,槽木村的老鹰茶还能再次“活过来”。

  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批驻村,接过“第一棒”后应该做什么?这是所有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几个帮扶村镇的振兴工作难点是人和自然禀赋,对口帮扶的四个村外出务工人员超过70%,长住人员老弱病残幼居多,缺少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骨干力量,加之产业振兴的基础和自然禀赋先天不足,交通条件又受限,发展制约因素相对较多。”们的担忧,李永兵都看在眼里。“新的时期,应该转‘输血’为‘造血’,培育乡村自身的优势特色产业,为乡村‘筑巢引凤’,构筑好防止返贫的‘防火墙’。”李永兵鼓励们立足长远,进行统筹规划,结合所在地区的资源禀赋,帮助群众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发展优势产业,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推动乡村优势产业融合发展。

  槽木村的生态气候适合老鹰茶树种植,在此之前,有村民承包建成了夔山理老鹰茶公司,但因为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李洪普到任后,详细了解了槽木村的产业情况,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与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与夔山理老鹰茶公司进行了反复磋商,终于将其回购。与此同时,李洪普与驻村工作队积极衔接有关部门,着力引进烤烟种植,努力实现产业扩容;积极推进桑蚕养殖,帮助桑蚕养殖公司扩大了厂房,并拟扩建400亩养殖基地;今年年初,又引进了300亩水果玉米种植产业……几个产业让村里的劳动力找到了全年不停歇的“饭碗”,据估测,今年老鹰茶、蚕桑、烤烟和果蔬种植四个产业,支出给村民的劳务费就在130万元左右。

  “‘筑巢引凤’关键要把‘巢’先筑好。”凤仙村地广人稀,且多为高山地貌,很难形成连片的田地用以大规模耕种。与村两委聊过后,郭永强获悉村民们想要发展旅游业的愿望。在进行多次实地调研,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村民代表多次详谈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事,能做!”说干就干!郭永强联系上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授团队,拜托他们前来凤仙村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山路上没有硬化路面,几个小时的路程郭永强与专家团队们全靠徒步往返;同时他还拜托工作队联系上牧童游科技公司等多家企业为凤仙村生态旅游献计献策,最终明确了“生态为基、软硬兼施”的发展思路,高起点做凤仙村生态旅游规划。去年,郭永强完成了“三峡库区脱贫村生态修复与振兴示范项目——凤仙村三转型三示范规划方案”的编制,并向大树镇主要领导汇报后得到了认可。今年,他向上申请到了部分资金已经开始为凤仙村“筑巢”。

  “一点点做,一件件做,坚持做,一定能让群众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正如游四海所说的那样,依据每个村的村情,们优化和利用好实际劳动力,为村民们找到了符合农村发展,群众们能做得来、做得动的产业。他们还积极联系市场进行农产品销售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将市场所需和农村所产两方面信息进行沟通,做好联络员和协调员的角色,让产业发展能够自动、自觉地进入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

  重庆理工大学康骞,党委、副校长曾宪军等领导多次带队赴奉节县考察调研乡村振兴、洽谈校地合作相关事宜。

  “重庆理工大学历史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强劲,有能力、有责任、有意愿参与到奉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在考察过程中,康骞表示,重庆理工大学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积极投身奉节乡村振兴工作,强化帮扶责任,认真完成帮扶“规定任务”,并积极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精心策划更多校地合作“自选动作”。

  基层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是增长才干的练兵场。重庆理工大学本着择优选派的原则,挑选了几位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驻村。李永兵介绍说:“学校选派干部基于两点考量:一是确保选派人员能以高质量的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二是激励选派人员勇于在吃劲的工作岗位经历风雨磨砺,实践摔打成长,为优秀年轻干部顺利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们也不负学校所望。带着学校的智力支持和资金,带着优良作风,带着满腔热血,一头扎进村子,让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静悄悄地酝酿着一场蜕变。乡村振兴的“第一棒”都要落实在基层实实在在的小事上,预防返贫、发展产业、保障民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缺不了们的影子。当过几回“热锅上的蚂蚁”,经历过几次让人挠头的事情后,驻村们也经风雨、接地气、长才干,一场悄无声息的蜕变同样也发生在他们身上。“驻村快一年了,家人、朋友们都说我‘变’了。”变化在哪里呢?郭永强的朋友说:“身上少了斯文,疏朗开阔的性格放大了。”“刚到村时,我和往常工作一样穿着皮鞋和衬衫,第一个星期走访下来后,因为长时间高强度徒步,双脚的水泡磨破了又长,长出后又磨破。”从此以后他的行李里只见轻便的跑鞋和防风外套。除了穿衣打扮,郭永强笑称自己“脸皮厚了”。“凤仙村三转型三示范规划方案”确认后,他往县城里跑的次数多了,交通局、发改委、民政局等,各个部门几乎被他跑了个遍,一次又一次地磨想法、磨资金。“以前在高校工作脸皮薄,驻村后想着肩上的担子,也就顾不上面子了。”郭永强笑着说。

  2021年驻村期间,黄明伟协助村里抓实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那段时间他值守在抗疫第一线。为确保完成任务,黄明伟带领驻村工作队进行“5+2”“白+黑”的工作模式,配合村两委核查全村近2000人的疫苗接种情况。最长的时候,他连续5周不间断在村里工作。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六子”,即“蹲得下身子,打得湿鞋子,进得了屋子,拿得起本子,挑得起担子,闯得出路子”。站在田间地头便成为了半个专家。李洪普在带领驻村工作队进行产业考察和引进时,自己也成为了相关产业的“专家”。从老鹰茶的育苗、分苗、除草讲起,到相应的时节该进行何种农业生产。一聊起槽木村的各项农业产业发展,他能为你详细地介绍到每一个步骤如何进行。游四海这几年最深的感触便是“抓落实的能力越来越强”。三年的驻村工作,让他习惯仔细研读政策,制定具体方案时慎之又慎。这一切都让他对中央的决策部署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有了基层工作经历,游四海对政策效果也更看重了:“要把政策落实到群众实践中去,就必须通过扎实的群众工作,同群众讲清政策,让群众理解政策,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将群众的生活工作装进脑中,记在心里。扑下身子,和村民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吃一碗饭,同耕一方田,们很快就和群众交上了朋友,工作局面也随之打开。许多年轻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缺乏基层历练,通过驻村他们补上了基层这一课。

  “大家主动请缨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工作,来了之后能够扑下身、扎下根,迅速融入当地,打开工作局面,厘清工作思路,为学校与奉节进一步开展校地合作奠定了基础。”康骞在实地考察后,勉励们,要充分利用驻村的宝贵时光,努力达到人在身在、身在心在、心在情在的驻村“三种境界”,切实履行好执行者、牵线人、研究员“三个角色”,最终在工作能力、胸怀境界、党性修养方面实现“三个提升”,在乡村振兴中作出应有贡献,并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重庆理工大学师生与乡村群众的力量汇聚成一股洪流,终将成为乡村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蜿蜒曲折的山路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梯田依偎着一座座大山,簇新的房屋大门紧闭……大山深处风景独好,却也将繁华与热闹隔绝在大山之外。从热闹的静湖水畔到静谧的大山深处,重庆理工大学的驻村们与千千万万个一同去往乡村这片沃土,洒下自己的汗水,用智慧带领群众孕育美好生活的新芽。跟随们的脚步,一一走过凤仙村、槽木村、兰靛村、义和村。一年来,四个村落发生了不少“新”变化:已正式起步打造的乡村旅游;与老鹰茶古树交相呼应的老鹰茶幼苗;幼果挂满枝头,可见秋季好收成的脆李园。驻村们身体力行地帮助村民改善居住环境,拉动乡村经济发展,为村庄注入新活力,一点一点地帮助村民们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乡村,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五位驻村的事迹,是重庆理工大学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缩影。在共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中,还有很多像游四海、郭永强、李洪普、黄明伟、陶乃航这样的驻村“”,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从组织安排,全心全意扎根基层,驻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真正体现了新时代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撰文/沈静娴 吴宏艳 摄影/熊星 部分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