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日常用品  装饰

《新中国设计》 纹样之美 人民大会堂

  走进人民大会堂5000宴会厅,一抬头就能看到一组花朵造型的天顶装饰,纹样有唐代敦煌风格、富丽堂皇。这样的设计,出自一位年轻女孩之手:

  2019年“新中国大工匠智慧——人民大会堂”特展上,展出了60年前人民大会堂工程建筑装饰设计师常沙娜的设计稿。

  常沙娜是中国敦煌学家常书鸿的女儿,从12岁起,她就随父亲临摹敦煌壁画。1958年修建“十大建筑”时,当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书的常沙娜接到了人民大会堂装饰设计的任务:

  能参与这样至关重要的设计,年轻的常沙娜满怀欣喜,恨不能在设计中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全部风采。但她的设计初稿却被人民大会堂总建筑师张鎛打回来了:

  常沙娜和建筑师、工程师一起修改图样设计,从1:50图到1:1足尺大样图,都要靠纯手工绘制,说着话,她随手在空中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形:

  当时没有电脑,全用手,加班加点的,也锻炼的我现在手还不抖,画线条还很顺,现在有电脑的话很快就出来了……

  照明还要扩大,后来把小灯都连在一起,装饰性很强,实用性也很强。后来周总理也看了都肯定了以后,给了我一辈子的影响,那就搞设计,一定要跟材料、功能相结合,这成了我追求的而且我所执行的设计的宗旨。

  除了宴会厅的天顶,常沙娜还设计了人民大会堂建筑外立面的琉璃瓦门楣、台阶上花岗岩浮雕的须弥座等图案,给这座万会堂增添了富有民族韵味的装饰。

  从1958年10月开始,每天上万人参加人民大会堂施工,人们排队登记参加义务劳动。在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情况下,仅仅用了十个多月,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便拔地而起。庆功宴那天的场景刻在了常沙娜的脑海里:

  就在这个宴会厅里,上百桌,工人什么都在这里,周总理一杯一杯一桌一桌的来敬,大家都掉眼泪了,感动至极。

  屹立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见证了国家一个又一个历史时刻。在人们心中,她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

  那时候条件、设备没这么好,但是人民大会堂10个月就建好了,太自豪了,太了不起了,很庄严,很能代表中国形象的那种感觉。

  周总理提了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原来的方案有一个有包间的,后来说不能有包间,要串在一起的,周总理说这是人民的大会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