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日常用品  装饰

《手绘紫禁城》700+手绘装饰纹样图记录百年前紫禁城建筑风貌

  或许你会想起紫禁城背后的历史沉浮,从明成祖朱棣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明里暗里开始修建紫禁城起,此后作为明清帝宅数百年,见证了两个王朝24位皇帝的荣辱兴衰……

  又或许你会想到故宫博物院的9000余间宫殿——被誉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其雄伟辉煌的外观,富丽堂皇的色彩,优雅对称的结构……至今仍为人所惊叹不已。

  更或是会让你想到故宫里的186万多件(套)的古文物,包括书画字帖、古玩珍宝、生活用具、宗教文物、古籍文献等等;那些陈列出来的琳琅满目的青铜、陶瓷、玉石、织绣、钟表……更是美不胜收。

  无可否认,对普通游客而言,多是沉迷于紫禁城的历史、故宫的古建筑群或古文物,鲜少有人能注意到眼前这片古建筑群的装饰纹样和色彩有多惊艳。

  直到遇见了这本《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才惊觉自己曾经参观过数次的故宫,竟然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的细节被华丽丽地给忽视了。

  本书作者伊东忠太是日本建筑史学家,毕生致力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亚洲建筑的研究,著有《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日本建筑研究》、《东洋建筑研究》、《中国建筑装饰》等书,于1943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勋章。

  1901年6月18日,伊东忠太接受东京帝国大学调查北京皇城建筑装饰的命令后,与奥山恒五郎等学者,于7月2日从东京出发,12日抵达北京后,随即对北京紫禁城及相关建筑进行实地测量、拍照、素描写生…… 后于同年9月10日返回东京。

  不过短短50余天的周期,事实上,线天,伊东忠太与奥山恒五郎等学者就完成了此次中国行的测量工作,回国后更是将此次的调查结果与手绘图,分为装饰纹样和装饰色彩两部分,对紫禁城的建筑装饰进行评述。

  本书则是在当年手绘稿的基础上,按原件比例缩绘后编纂而成。在结构编排上也颇有意思,采取先文后图的方式,即前三章以文字来详细介绍中国皇城建筑的装饰纹样,装饰色彩,以及伊东忠太的个人评价。此部分内容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

  自然,余下的四分之三,收录的是当年伊东忠太悉心测量后绘制出的700余幅手绘图片,包括宫殿群的天花板、梁、柱、斗拱、墙面、台阶、宝座、门廊、屋瓦等建筑装饰图样,以及纹样的不同种类和色彩…… 让今时今日的我们得以再见百年前北京紫禁城的建筑风貌。

  在装饰纹样篇,伊东忠太概括分析了北京皇城建筑的两种主要装饰方法:彩绘和雕刻;更有发现在万寿山昆明湖中的巨大白色大理石制作的船形凉亭,有用「彩色玻璃」进行装饰的部分。

  这里提到的船形凉亭,其实就是我们今日颐和园里看到的清晏舫。在光绪年间,依慈禧意图改建成西式舱楼,所以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说到紫禁城里的纹样种类,大致有三种:自然纹样(包括动物、植物、天体或自然现象的纹样)、几何纹样和人工纹样。这其间每一种纹样都可再拓展出无数图式组合,而作者在本书里也以文字配图的方式都给予了巨细无遗的分析,甚至都细致到龙纹样的细节:大多数的龙都闭着嘴,张着嘴的龙十分少见。

  在装饰色彩篇,提及皇城内的宫殿建筑,几乎没有不上色的部分,即所谓的极彩色建筑。书里就色彩的上色手法、色彩分类、不同纹样对应的色彩组合、屋瓦配色和建筑整体色彩的协调程度,也分别给予详细的介绍与说明,个中还穿插着作者的观感,褒贬不一,倒也不失为阅读的另一种乐趣——跟随着作者的笔调,同时也挑战着读者的批判性思维。

  这部分内容对于今时今日的古建筑群修复者倒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源,同时对于一些有兴趣于国风设计的爱好者,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在于纹样的设计图式,更有皇家建筑的配色原则可供借鉴学习。

  在最后的装饰评价篇,伊东忠太总结了中国皇城建筑装饰的四个优点,分别是建筑布局和装饰纹样的绝对对称理念,给人一种崇高庄严的感觉;同一空间内特定纹样的巧妙填充;运用简单的对色来营造丰富出彩的效果;不拘泥于粗糙散漫的装饰手法,近观精巧,远观如油画。

  同时,他也在报告中指出了四个缺点,认为装饰手法过于精心设计,少了简洁的趣味;空间与纹样的关系没有变化;同样手法反复使用,缺乏设计变化;手法过于粗糙。

  仔细品读伊东忠太所总结的优缺点,不难发现,个中存在着不同文化差异和时代因素。许是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又或是伊东忠太测量之时,恰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一年后,《辛丑条约》签订前三个月,时局的混乱自然也会影响观感。但话说回来,倘若不是因此之故,想来伊东忠太也未必能有此机会得以进入我皇家紫禁城进行这般细致的勘察测量吧。

  且撇开这些因素不谈,单就艺术而言,本就无绝对标准。因此,对于书里所提之优缺点,站在今日之认知水平,自当有着更高维度的批判性思考。

  但,不论如何,还是会庆幸曾经的1901年,有这么一个来自日本的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份宝贵的历史测量资料。

  故宫博物院影视所所长祝勇曾在《故宫的古物之美》一书里写道,「六百年的宫殿,七千年的文明,一个人走进去,就像一粒沙被吹进沙漠,立刻就不见了踪影。故宫让我们收敛起年轻时的狂妄,认真地注视和倾听。」

  或许下回当我们有机会再次漫步故宫时,除了兴叹曾经的紫禁城历史、故宫的古建筑群和古文物外,我们还可以抬头看看天花板上的那些精巧细致、色彩鲜明的纹样,仔细品鉴一下那些辗转了百余年的装饰图样~

  曾经有人总结说,故宫之美,一是美在建筑,二是美在古物。在我看来,读过此书后,不妨再加一条,三则美在细节处的装饰纹样。你以为如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