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日常用品  五金

五金大王叶澄衷的“洋泾浜语”

  年轻力壮的叶澄衷,天天在黄浦江上风里来,雨里去,却还是只能勉强图个温饱,与外国水手做买卖,还要付给翻译一笔中介费用。他发现,如果自己能讲英语,与外国人直接做买卖,生意会好做很多。

  “外国人到上海来跟中国人做生意,他肯定要学中国话,但主要还是学上海话。同样,中国人要跟外国人做生意,他肯定要了解外国人的习俗、习惯、制度,还有更重要的是语言。所以,在上海的租界里,形成了一种中文和英文混杂在一起的一种语言。因为上海有一条河流叫洋泾浜,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所以这种语言,就被叫做“洋泾浜语”。叶澄衷本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平时自己还比较刻意地去通过当时一些渠道去学习。当时上海出版了一本《英语话注解》,这是用宁波方言来注音的,所以对叶澄衷来讲,学起来就更方便。他通过各方面的渠道学习。叶澄衷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出过洋,通过学习,他的语言水平是能与一般的外国人进行日常的交往。“

  一个摇舢板的中国苦力,居然随身携带一本以宁波方言注解的英语注解。他一有空闲,便拿出来预习,而天天要打交道的是外国水手,叶澄衷也把他们当成了天天练习口语的好对象。叶澄衷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有一天,一位外国洋行的经理,他到对岸办事,乘叶澄衷的一只舢板过去。结果他的一只皮包,忘记在了船上。叶澄衷等了很长时间,就守在船上,一直等到这个洋经理来了,他再把这个皮包还给他。洋经理认为,他这个人为人很诚实。回到浦西以后,就把他带到洋行里面,对他说,我答应你这样的一个要求:你什么时候来找我帮忙,我总会给你提供一个帮助。”

  洋经理希望这个诚实的小伙子留在自己的洋行里做买卖,但是叶澄衷拒绝了,他决定经营自己熟悉的五金行业。

  “当时上海有很多人的外国船每天进出港,进港的船不能直接上岸,船上所需要的一些日用品,往往通过洋杂货摊这些舢板和他们进行沟通。那么,他们上面往往就开出一张单子,这张单子上面就列到了这个船上所要的一些日用品,包括蔬菜、鱼、肉、蛋类、还有其他的一些日常用品。同时,这些舢板也向船上的水手购买一些船上的物品。比如说机器的废弃零件,废旧钢铁、船用绳索,还有油漆呀、油刷这一类东西,还包括一些罐头食品等等。进行这样的买卖,就形成了一揽子交易,按照当时“洋泾浜”英语上面就把叫做‘私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