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新闻

专访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严文斌:向世界传播一个线)

  记者:中国新闻界肩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使命,但如何与西方主流媒体对接、推动他们客观真实地报道中国,也是一个现实挑战。可喜的是,在2008年的拉萨“3?14”暴力事件、汶川“5?12”大地震、北京会等中国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新华社稿件被外媒大量直接引用,并较好地引导了世界。你们有哪些经验和体会呢?

  严文斌:你刚才谈到一些我们成功影响海外的例子,应该说,那不是简单的方法上的成功,而是我们多年成功探索的理论体系的成功。以汶川大地震的对外报道为例,全球媒体对新华社的报道产生了严重依赖。从地震发生到5月14日晚上8点半,在google新闻搜索中可以找到14613条有关中国地震的英文新闻,其中9276条引用了新华社的报道,即全球英文媒体有关中国地震的报道中有63%是以新华社报道作为消息源的。此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香港《》等主流英文媒体也大量引用新华社英文消息。

  我讲一个小故事。5月14日下午,正在山东参加赴美培训的对外部高级编辑陈瑶惊讶地发现,给他们讲公共突发事件管理的美国教授罗伯特?瑞兹曼(RobertRitsema)用的讲义竟然是美联社完整转播新华社地震的稿件。陈瑶立刻上网将新华社的英文原稿打印出来给这位美国教授。教授疑惑地说:“怎么新华社和美联社发了一条相同的稿子?”但当得知是美联社转发了新华社的报道时,这位教授说:“没想到新华社做得跟美国媒体一样好,新华社真了不起。”后来,瑞兹曼教授把美联社和新华社关于地震的报道作为教材,供学员学习。

  在此次大地震报道的成功案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一些做法:一是争抢先机,中英文发稿量是日常的三倍以上。二是注重细节,以真情“大爱”展现人性之美。如英文特写《幸存孩子:废墟下一起唱歌》,用生动感人的笔触描写了北川一所中学废墟中的几名幸存学生依靠唱歌,相互鼓励支撑,与死神搏斗,坚强乐观地等待救援人员的故事。文章中有很多现场描写,并使用了许多感人的直接引语,例如:“透过微弱的光亮,李看到了穿着白衬衫的同学,‘我抓住他的手,喊他的名字,一点反应都没有,开始时他的手还是热的,一会儿就凉了’”,催人泪下。三是贴近用户,广泛使用专业化的通讯社传播手段——特急电(FLASH)、快讯(URGENT)、简讯和滚动发稿、现场特写,综合利用各种消息源播发长篇报道,不太恰当地说,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四是增加英文评论。英文评论是我从上海回对外部工作后大力倡导的一个新的报道形式,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通讯社发评论,而且是英文评论,没有人采用怎么办?我的解释很简单,新华社是官方通讯社,除了第一时间传播事实外,还必须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观点。五是在新闻中增加背景,地震发十几分钟后,对外部编辑即在英文稿中添加了汶川人口、该县附近本世纪曾发生两次七级以上地震、震区也是大熊猫保护中心所在地等关键背景,便于不熟悉中国的外国读者理解新闻。六是使用了“数据盒”(FACTBOX)、“数据与事实”(FACTSANDFIGURES)等方式,为外国媒体提供急需的新闻背景。

  我们要与西方媒体在一个语言体系中有效对话,还特别需要“知己知彼”。基于这一认识,新华社在对外部名下成立了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专门负责收集海外主流媒体的信息,对可能影响中国对外传播的海外观点和趋势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人家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观点的表达方法。中心每天早上向编辑记者们公布海外动态信息,提示世界关注中国的热点所在,目的就是让我们的报道可以“有的放矢”,“无缝对接”,搔到外国媒体的痒处,从而产生影响西方的传播效果。

  今年1月2日,对外部在对外媒的新闻监控中发现,即将离任的美国财长保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称,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大量储蓄造成的国际经济失衡为国际金融危机埋下“祸根”。无独有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其他英美人士发表过类似“高论”。针对这些“怪论”,新华社对外部精心策划,积极应对,组织记者分头采访多位国内知名经济学者,于6、7、8日三天连续播发4条稿件,包括《评论:谬论改变不了事实》和《新兴经济体不应成为金融危机“替罪羊”——中外经济学家驳斥“高储蓄导致危机论”》等,针锋相对,深入分析了保尔森等人误导国际的不合理之处,揭露国际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美国的高赤字等,而不是由中国来负责。新华社的报道还通过经济学家的呼吁,强调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反对玩弄“互相指责”的游戏。这些稿件播发后,相继被路透社、BBC网站、彭博通讯社、美《商业周刊》、《卫报》等100多家海内外主流媒体连续采用。2月3日,卸任后的保尔森给新华社发来声明,对自己的不当言论进行了说明。

  严文斌:对外报道必须强调“内容为王”。新闻事件、热点新闻和海外最关注的报道,是第一性的,而对外报道的写作,是第二性的,但不是说可有可无。“新闻”是对外报道中最主体的东西,如果你的稿子在网上能引起人关注,你的故事周围的人都有兴趣看,那多半也是好的对外新闻。你感兴趣,海外读者就会感兴趣;你不感兴趣,他们也不会感兴趣。

  对外传播要尽可能地与海外的关注点做到无缝对接。我们的很多报道,并不能引起外界的关注,就在于我们自说自话,却对外人关心的事件、话题不闻不问。常常是人家海外读者不想知道的,我们却很有热情、不知疲倦地报道,结果传播效果全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新闻最重要的特点是冲突,而且,还要是正在发生的冲突,才能产生线月,大赦国际说中国武器大量出口到敏感地区,对外部当天上午就组织报道,三个小时后中英文发出去,很快西方就被止住了,我们很有成就感。

  走出警卫严格的新华社大门,回望新华社标志性的铅笔状新闻大厦,我又想起严文斌主任在采访中讲的一句话:我们从不隐晦新华社官方媒体的身份,我们亮出的就是中国的声音,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完)

  严文斌简介:高级编辑,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全国记协、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和中国国际友好联络理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新闻教育改革中国专家组成员,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88年以来长期从事对外传播实务和理论研究,参与组织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世界妇女大会、14、15、17大、、APEC会议等重大报道。曾任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发稿中心主任,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总编辑,上海证券报社社长、党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