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轻工新闻  新闻

小学生给媒体编辑部写信发问粮食新闻为什么这么少?

  最近,钱江晚报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小读者来信,写信的是杭州余杭区塘栖镇第一小学六(1)班的学生。

  小学生们在信中说,他们小组正在开展一个“藏粮于民”的学习项目,在小调查中发现,现在关心“粮食新闻”的人越来越少了,希望这个话题能被社会重视。

  收到这封信,编辑部立刻给这群学生写了回信,为他们的学习调研精神点了一个大大的赞。我们还十分好奇,前往学校访问了这群可爱的孩子。

  “叔叔阿姨们,粮食乃立国之本,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可是,如今关心粮食的人越来越少,大家的目光都落在与粮食相比不那么重要的地方了……殊不知,粮食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多么重要。江山社稷,这里的‘江山’不必我多说,那这个‘社’和‘稷’,代表什么呢?它们恰恰代表‘土地’和‘粮食’,足见粮食的重要性了。”

  这封信的执笔人叫宋柳依,她代表塘栖一小六(1)班“藏粮于民”学习小组的小伙伴朱靖瑄、丁晨涛、沈斯涵、戴佳怡、张可蒙、姚瑶,给钱江晚报编辑部写了这封信。

  在信中,宋柳依向钱江晚报诉说了学校组织的一场以“粮食”为主题的项目学习,她所在的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粮食新闻没有得到媒体广泛报道。

  宋柳依说,他们小组关注了很多媒体近两个月里对金融、体育、娱乐和农业领域的报道,发现其中关于粮食的新闻数量最少。

  他们还发现,金融、体育、娱乐在很多媒体上都有专栏,但是农业专栏却极少。为什么媒体对农业的报道这么少,是不是因为现在的人们都不关注农业和粮食了呢?

  “除了做食品生意的商人以外,我们几乎找不到关注粮食的人,或许因为大家觉得现在粮食供应充足,都说物以稀为贵,粮食多了似乎就不再珍贵了。”宋柳依说。

  经过一番调查,宋柳依和同学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大家眼中,粮食遍地都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即使报纸上报道了,也不会有人花时间看,因此媒体的报道也就少了。

  宋柳依在信中说,钱江晚报在老百姓中有很强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希望从报纸上看到更多关于粮食的报道,引导大家关心粮食。

  塘栖镇一小的校长郑晓娟对钱报记者解释说,学校正在开展一项项目制学习,今年以古仓博物馆为载体,开展了“民以食为天”的调研。

  “六(1)班这个班级以小组的方式经过一个月的调研,一共提出了7个问题,并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形成了自己的调查报告。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郑校长说。

  “学校老师每天都在强调不能浪费粮食,但是每天吃完饭去放餐具时,都会看到装剩饭菜的桶都要满出来了。”谢思颖说。

  针对这一现象,她们小组调查了学校1~6年级学生的剩饭情况。他们发现,1~3年级剩饭现象最严重,几乎所有学生都存在剩饭现象;4年级剩饭与不剩饭的学生数目相当;5~6年级只有少量的学生会剩饭。

  “1~3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所以饭量也小,但是打饭阿姨打的每一份饭菜分量却是相同的,导致很多学生吃不完。”谢思颖说。

  “每次出去吃饭,弟弟妹妹总是这也要那也要,我觉得他们点得太多肯定吃不完,但是大人们总是顺从他们的意愿,他们想要什么就点什么。”宋柳依说。

  还有就是要面子,特别是请客吃饭,点少了觉得没面子,所以一桌饭菜吃到最后,总会剩下很多。宋柳依说,现在提倡光盘行动,但很多人做不到。

  在调研中孩子们发现,从小缺乏劳动,缺乏体验,会导致学生无法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其实,这次的项目制学习只是学校的初步尝试,我完全没想到孩子们会做得这么好。”郑晓娟校长对钱报记者说。六(1)班的学生们已经收到了钱报编辑部的回信,他们都很兴奋。班主任给全班学生把信朗读了一遍,并复印给了项目组的每位学生收藏。

  钱报编辑部在给学生的回信中,非常认同小学生们这项关于粮食问题调研报告的价值,“为我们的国家有你们这样‘热爱国家、心怀社稷’的好孩子而感到骄傲,为钱江晚报有这样有思想的小读者感到欣慰。”

  钱江晚报的办报宗旨是“心向读者、情系万家”,报道与老百姓关心的新闻是我们的职责。翻开报纸,如果把时间的维度拉长些,读者们会发现,我们的记者采写过许多事关民生的新闻报道,旱情、水患、菜篮子……都和粮食息息相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很欣赏你们学习研究的态度,很期待你们对于‘粮食’这个题目的调研结果。”钱报给小学生们的回信中这样说。记者 梁建伟 通讯员 陈宏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