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传统农具的往世今生

  3月20日,正值春分。春天,正是农耕时节,农民们最忙碌的时候。“婺风遗韵·金华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之“春耕开犁”专场活动在市非遗馆热闹举行,现场展示了一系列与春耕相关的非遗项目。

  这次主题展示活动以“春耕开犁”为主题,正契合春分传统节气,是今年非遗项目展演的第3场。据悉,今年市非遗中心将结合传统节日、岁时节庆举行一系列展演活动。

  市非遗中心空地的木架子上挂了几件蓑衣,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还有人上前试穿了起来,并高兴地玩起。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孝永拿着针在现场编织蓑衣,一针一针地缝着。“你这个蓑衣现在都很少看见了。”参观的张大爷感慨道。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过去,天晴戴斗笠,下雨穿蓑衣,它跟锄头一样,是每户农家必备的用具。

  70岁的张孝永是磐安县尖山镇新宅村人,15岁拜了师傅学做蓑衣,技艺传到他这已经是第6代,现在他是市级非遗项目磐安蓑衣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蓑衣原材料为棕榈树皮,需要用5~7斤干棕丝,通过上万针串制而成。在山区磐安的田野乡间,房前屋后种着许多棕榈树,为蓑衣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蓑衣在制作过程中,针脚比较细密,有里外两层,中间还填充着棕毛。

  盘衣领是整个“串蓑衣”过程中技术要求最高的一个步骤,也是师傅最花工夫的地方。一件蓑衣的完成需要五六天时间,而盘一个衣领起码要半天。

  “现在买蓑衣的人少了,也没人做了。”张孝永回忆道,以前每到春天就是他最忙的时候。当时农民下田耕地,雨天一定会穿着蓑衣防雨,冬暖夏凉,透气性好。村里的人都找他做蓑衣,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现在,大家都喜欢穿塑料雨衣,他做的蓑衣基本上都放在旅游景点销售,会有一些游客买去作纪念品。也有些爱好的人会找上门,定制几件作装饰。

  张孝永也带过几个徒弟,学了一段时间,都做生意去了。“从古始,农民就穿蓑衣,手艺一代代传下来,现在却要失传了。”

  “这个竹篮子编得真漂亮,我要买一个。”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厚大村的范根林坐在凳子上专注地编着竹编。他面前的桌子上摆着好几个他制作的竹篮子、饭篮等竹编制品。

  61岁的范根林15岁开始做竹编,已经有46年了,这是他家传的技艺。现在,他在村里开了家小店专卖竹编制品。篾越细,编的篮子越精致,做起来也更难。手艺人按工钱算钱,范根林做一个篮子要四天,算工钱一个篮子要500元。“愿意花500元钱买篮子的人很少,尤其是城里人,他们不知道现在工钱是多少。”

  “没人愿意学了,年轻人都愿意做些赚钱快的活。”去年9月,“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第二季落户汤溪镇寺平村,范根林受邀在村里展演竹编技艺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子与各地的游客观看。很多人都很喜欢,那几天他也卖出20多个竹制品,这个数量比平时多了好几倍。后来,他也受邀到市区环城小学等学校展演,也卖了不少。“这种活动真的很好,最好能多一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我们的手艺。”

  “这样的活动挺好,我们经常来,带着孩子来看一看,很多东西他们从来没看到过的,这是他们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一个很好的方式。”家住北苑小区的蒋莉带着孩子仔细地看着范根林编竹篮子,还时不时问几个问题。

  据了解,自2014年起,市非遗中心已开展非遗展演活动2年,参与展示展演的人员近200人,近8万人次参观。2014年,市非遗中心以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非遗十大类别为主线年,县市区的专场表演。今年非遗展演更强调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方式,展示与生活更相近的非遗项目。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生产、融入生态、融入群众,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进一步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李军表示,今年沿用“婺风遗韵”的主线,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节日”为主题,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每月第三周的周日下午1时30分于市非遗馆(金华府城隍庙内)开展展演展示活动。对于清明、端午、中秋这些特殊节日,非遗中心还将增加体验活动。下个月4日,将举行制作清明粿、麻糍体验活动;4月17日,以“指尖上的技艺”为主题,邀请漆画、婺州窑、锡雕、根雕、木雕等传承人现场展演等活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