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纺车、耧车、耕犁、碌碡、石磨等传统农具哪些可成为“非遗”?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国入选的名录和项目有39个,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艺术和技艺类,而实物方面比较少,只有一个“算盘”被誉为“最古老的计算机”,属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几乎没有。

  那么,如果我国要将传统的即将消失的农业生产工具申请“非遗”,你认为下面5种古老的传统农具,哪些会入选呢?

  纺车大家都熟悉,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古老的织布机,发明于什么年代,没有文字记载,但在汉代以前就有了。

  最早的纺车叫“纺专”,靠人手转动来纺线,效率不高,到了汉代,人们对纺车进行了改进,使用了绳轮传动,就是增加了一个比纺专直径大二十倍的大轮,用绳子将大轮和小轮连起来,形成传动,效率提高28倍。

  纺车可以纺蚕丝,也可以纺棉麻,唐宋以后,主要用于纺棉花,纺织粗棉布,那时候,普通农民的衣服主要是用棉花纺织的。

  我家过去不仅有纺车,也有织布机,记得母亲和几个姐姐,冬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棉花纺成线,然后到了春天以后,再把棉线织成土布。

  棉线纺好后,还可以染成各种颜色的线,然后织成各种花纹的土布,做床单、被褥以及包衣服的包袱。至今,很多城里人喜欢农村农民纺织的土布床单和被面。

  这种纺车和织布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基本上消失了,只是个别地方还有,但也不是自己穿,而是卖给城里人或外国人赚钱。

  耧车是我国北方地区农村的传统农具,就是古老的“播种机”。八十年代以前,我老家农村就一直使用耧车播种麦子。

  耧车是中国西汉时期一个专门负责征集军粮的官员赵国过发明的,而且是“三足耧车”。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老家平陆县枣园村发现一个汉墓,汉墓的四壁上有很多壁画,壁画上就有农夫手扶木犁驾牛耕地的图形和农夫手扶三足耧车播种的画面。

  三足耧车的结构有漏斗、手把、漏筒、犁铧、牵引杆等部件。漏斗的作用是用来装种子;手把的作用是播种者手扶摇动的;漏筒的作用是将种子通过漏筒流入土中;三个犁铧的作用是在地上开沟的;牵引杆的作用是套上牲口拉动耧车前进的。汉代的耧车已经具有现代播种机的雏形。

  耕犁也叫木犁,因为最早的耕犁在商周时期就有了,没有铁犁铧,只是将木头一端削尖,插入土中,一端手扶,然后靠人或牲口拉着前进。

  后来,有了铁以后,就制作了铁犁铧,将铁犁铧固定在木犁尖端,翻地速度快了也深了,而且增加了牵引铁弯梁,双牛拉犁耕地。这种铁铧犁就是现代拖拉机的雏形。只是拖拉机增加了2到多个铁犁铧,动力是拖拉机。

  石磙的材质一般都是石质密度比较大的沙石,直径大约50到60公分,在石磙的两端中间,各凿一个方形石臼,石臼里各固定一个铁臼。

  木框做好后,在对应石磙两端的铁臼部位固定一个正好插入铁臼的凸形铁锥,木框套在石磙上以后,牲口牵引着木框前行,石磙就会被木框带着前进,这就叫碌碡,碌碡的石磙在前进中会将石磙下面麦子或豆子的颗粒挤压出来。

  石磨也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最早的时候,人们只能把粮食放入石臼里用木杵捣碎吃,后来,有人发明了石磨。

  石磨就是用两扇圆形石块,在石块的一面各凿刻反方向的线槽,然后在下面的磨扇中间固定一个铁柱,上面的磨扇中间固定一个与上面磨扇铁柱相对应的铁臼,再凿两个孔洞,然后将两扇石块合在一起,上面磨扇的两个孔洞里倒入粮食,转动上面磨扇,粮食就会陆续从孔洞里进入磨扇中间,被转动的磨扇磨碎。

  在上面磨扇上固定一根木杆,套上牲口,就可以转动石磨,将粮食磨成面粉。这种石磨也为后来创造的电磨提供了思路。

  以上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发明创造的传统劳动工具,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如果申请世界“非遗”,你认为哪些农具会入选成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