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向丰收

  编者按: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西安市种粮大户薛拓,从1992年开始尝试进行育种,累计培育小麦和玉米品种近10个;2008年牵头成立了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进行土地托管,开展规模化经营;大胆引进无人机、大型拖拉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和农业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由于种粮成绩突出,薛拓获得“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等荣誉称号,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薛拓和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鲜活案例。

  12月17日9时许,响亮的汽车喇叭声打破了合作社院子的宁静,老薛知道这是运送化肥的车来了,赶快打开大门,组织人手搬运。

  每年冬季,老薛都会早早张罗着准备好化肥。合作社种的地,大多不能灌溉,只能趁着下雪追肥。有了肥料,心里不慌,随时都可以追肥。

  老薛名叫薛拓,今年64岁,家在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中丰店村,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他痴心于种粮,2008年牵头成立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农耕历史悠久,生产的粮食为秦统一六国,以及汉、唐等王朝的兴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千百年来,这里的庄户人家把种地看作最为要紧的事情。

  老薛从小在地里摸爬滚打长大,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长大后,老薛接过父辈手中的锄头,拉起父辈曾经拉过的架子车,在父辈曾经劳作的土地上劳作了起来。老薛心气高,总想搞点名堂出来。

  春天的神禾塬上麦苗青青,每当微风吹过绿浪翻滚,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希望。开春以后,很多人专程来打卡。老薛每次来到塬上,却顾不上看风景,一门心思地侍弄地里的庄稼。

  去年遇到了持续强降雨,麦子种得迟,如果管理跟不上铁定减产。今年的春季喷防,老薛格外重视,每天都要跟农机手一块儿下地。他是个老把式,能从打药机车辙的距离,判断出打药是否到位。他不停地在地头走动打手势喊话。

  薛强劝父亲,不用多操心,但老薛听不进去。薛强知道自己劝不住,就像当年母亲劝父亲不要搞合作社一样。

  大约从2000年开始,西安市郊区大量农民进城谋生,谁来种地成了问题。经营农资的老薛顺应形势,变卖农资为“卖农资+提供打药、施肥等服务”。

  经过几年探索,老薛逐渐积累了经验。2008年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专门替人种地。老薛任理事长。目前,合作社土地托管流转规模就达到3万亩(其中完全托管流转3000亩),涉及6000多户群众。

  有一年,合作社在神禾塬上进行土地流转,一位村民家的几亩地,正好位于流转地中间。老薛找了好多次,村民都不愿意流转。第二年春季打药,由于水源太远跑起来太累,村民就跑到合作社的拉水车前“借水”。老薛慷慨地给了好几桶。顶着太阳打完药,村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收完麦子就把地交给了合作社。

  2021年秋天,别人给老薛介绍了高新区五星街道和迪村300亩复垦地。合作社其他人一听,都劝老薛算了。老薛却说:“没有咱种不成的地!”表面平坦的土地下面布满了树根和建筑垃圾。老薛找来挖掘机,挖了整整一周,运走了十几车树根和建筑垃圾,硬生生把复垦地变成了良田。第二年,小麦亩产达400多公斤。

  有了政策支持,老薛步子迈得更大了。近些年,合作社与长安区引镇街道胡家寨村探索进行“村社合作”,托管了1000亩地。合作了一年,不少村民觉得手续太麻烦,不想继续合作。老薛实在舍不得,从东户到西户,从南头到北头,跑了一个多月,听取村见,商讨合作方式。最后达成协议,采取保底分红方式,费用一次付清。皆大欢喜。“胡家寨模式”成了长安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典型。

  今年老薛算过一次账,按照全部卖原粮算,合作社比普通农户一亩地一年效益增加400多元。经营中,老薛尽可能给农户让利。

  “老薛探索开展土地托管很早、效果好,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原总经济师张旭锋说。

  中央有关部门、兄弟省份,以及国外考察团,多次来合作社调研考察学习。老薛获得了“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等荣誉称号。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今年夏收那些天,薛强尽量让父亲能回家睡觉,自己一直在地里盯着。后半夜,要是实在困了,薛强就找离收割机较远的地方躺一会儿。他打开手机手电筒,把屏幕朝下放在胸口。农机手看到手机灯光,就开着收割机绕开,以免压着人。

  夏收完,老薛一算账,小麦亩产约500公斤。去年遇到了持续强降雨,麦子种得迟,旱塬地能有这样的收成很不错了。老薛觉得原因有两个,一是管理抓得紧,二是种子好。

  好种子种出好收成,合作社用的种子都是老薛精挑细选出来的品种。老薛特别重视种子,他一直想自己培育出高产小麦品种。

  1992年,老薛在长安区马王街道(当时为长安县马王镇)租了一间房子,请人用笔在门头上写了“良种服务部”几个红色的大字,开始一边经营种子,一边搞育种研究。后来他还牵头成立了长丰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需要专业知识,老薛考察了好几所高校,最后决定在西北大学自费进修,学习植物学知识。每周,他要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往学校跑两三趟,单程需要将近1个小时。本科学习四年,老薛跟的那个班毕业后,他觉得自己学得不够扎实,又学了一年。

  老薛想把育种做大,2007年从外省聘请了一名技术员。另外,老薛还租了20多亩水浇地和一个院子,供育种使用。老薛尽其所能为技术员提供方便。3年之后的夏收时节,老薛想看看育种进展,谁知却到处找不到技术员的身影。老薛傻眼了,被骗了。老薛找了所有能想到的地方,但一无所获。他还不得不掏钱还了技术员欠的1万多元账。老薛一算,赔了不少钱。

  2018年春节期间,老薛从电视里得知海南是理想的育种之地。他怦然心动,第二天就飞到了海南。到了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搞南繁育种。既然到了海南,绝不能无功而返,他考察了好几家育种机构和企业,直到口袋里只剩下回家的机票钱,才结束了海南之行。

  西安市长安区杨庄街道营沟村的农田灌溉条件好,老薛专门辟出了80亩作为试验田,进行小麦育种和品种提纯复壮。试验田播种难度大,每畦的宽度、长度,播种的沟深,种子间距等等都有明确要求。10月份,试验田播种那些天,老薛天天在地里盯着。20多个人花了五天才种完。

  对于新兴的分子育种技术,老薛非常感兴趣,专门找来了资料学习。得知今年进博会设立了农作物种业专区,他非常想去看看,但因家中有事没去成,感到非常遗憾。

  有心人,天不负。这些年,老薛通过独立和与专家合作的方式,成功培育出了近10个小麦和玉米品种。老薛还把种子繁育与土地托管流转结合,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2021年,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种子繁育基地规模达到了1.5万亩,营业额超过1500万元。有了种子经营的收入,老薛种地的底气更足了。

  农时不等人。老薛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收。秋收先从长安区引镇街道胡家寨村开始。收割机进地不到一个来回,就陷入泥潭不能动。农机手把油门踩到底,也不顶用。老薛只好找来装载机,在后面推着收割机往前走。刚干了一会儿,装载机又陷进去了。他又找来挖掘机拉装载机,拉断了好几根钢丝绳。

  “车在泥地里跑一会儿,轮胎和挡泥板就沾满了泥。没有好办法,只能拿着木棍掏。掏一次得近半个小时。有一天,才收了50亩。真把人能急死!”老薛说。

  收回去的玉米水分含量高,容量30吨的烘干塔开足马力,还是跟不上。老薛没有办法,只好贱卖了200吨,才解了燃眉之急。

  那阵子,老薛父子经常要在地里忙到半夜。回家的路漆黑湿滑难行,他们索性就在地里过夜,找一块空地把车停稳,放倒座椅,盖上外套,不一会儿,就进入梦乡。

  今年,陕西又遭遇了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多地最高气温纪录被刷新。6月玉米下种后,土壤墒情差,死了不少苗,老薛补种了好几次。

  合作社完全托管流转的土地有两块共计500亩能浇,父子两人各负责一块。老薛负责西安市高新区五星街道和迪村300亩地。

  和迪村的土地,可以引河水灌溉。老薛没有经验,跑了好几回机电市场,才买到了合适的水泵。摆放水管时,老薛拉不动就扛在肩上拖。水管上的泥土沾满了衣服,与汗水混合在一起,像糨糊一样黏糊糊。衣服干后硬邦邦。老薛简直成了兵马俑!虽然已经64岁,但是老薛干活儿的劲头不输20岁的小伙子。他白天补苗、浇地,晚上与人轮着看管设备。

  附近的村民都说老薛疯了,投入那么多钱,肯定回不了本。老薛算过账,按照花费6万元计算,平均每亩地200元,收回成本没有问题。10月收完玉米,老薛一算账,除过抗旱、种子、化肥等各种投入,一亩地能挣近600元。

  有一年,收获的麦子在合作社院子堆得像小山,谁知突然暴雨倾盆。老薛赶快组织人手,用篷布把麦子遮盖起来。雨下得特别大,由于合作社院子地势低,不仅雨水排不出去,而且街道上的积水还倒灌进院子。眼睁睁地看着麦子被雨水泡了,老薛丝毫没有办法。

  “觉得特别憋屈,要是咱没有种好地也就罢了。”老薛说,只好低价卖了雨水泡过的麦子,损失了好几万元。

  老薛是个坚毅乐观的人。“要有好收成,关键还得自己努力。”从去年到今年,老薛给薛强说了好多次。

  灾害无情,政策暖心。党和政府持续出台的惠农政策,温暖了包括老薛在内众多农民的心。“现在好政策接连不断。这几年,政府推广农业保险,财政进行补贴。遇到自然灾害,咱不怕!”老薛说。

  11月,地里的农活就干完了,老薛难得能“闲”上一段时间。他准备趁着农闲把库房里的农机农具好好清点一下。坏了的农机农具,能修的修一下,再看看有没有能留下来当“农机博物馆”展品的。

  老薛想办一个农机博物馆。合作社的第一台植保无人机,已经多年不用,但他一直舍不得处理掉。那可是他眼中未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过一阵子还要擦拭一次。

  老薛割过麦子、背过麻袋、挖过玉米秆……他深知干农活的艰辛。每次看到新农机农具,老薛都很兴奋,并且要详细打问一番,看合作社种地能用不。

  2012年年初,老薛看新闻得知:无人机一天能打药四五百亩。他惊讶不已,竟然有这么先进的东西,相中了一款价格20多万元的植保无人机。

  说买就买,老薛当机立断。那年春季,无人机让大家开了眼,一天作业500多亩。很多人专门跑来就为了看一下无人机咋打药。后来,合作社又陆续购进了20多台无人机。

  随着应用增多,每到农忙时节,老薛就感到无人机和飞手不够用,于是想搞无人机培训。2020年年底,合作社的无人机培训学院办了起来。消息发布后,报名电话被打爆了。榆林市榆阳区思路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派了两批共8人,不远千里到西安学习。学院累计培训了200多人。在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榆林都有学院培养的飞手。

  后来,合作社又引进了数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以前靠人背着打药桶打药,春季3万亩地要忙活一个多月。有了无人机、打药机,十多天就忙完了。

  老薛从西安市跑到渭南市,又跑到咸阳市,再跑到河南省洛阳市……越看,他胃口越大。本来,他计划花二三十万元买一台拖拉机,到最后变成了花300万元,买3台大功率进口大型拖拉机,还有配套农具。

  家里人,还有合作社员工,被吓了一跳。“那机器好得很,干完了合作社的活,还能到外面揽活。过不了几年,就回本了。”老薛说。

  抵押了老薛闺女、大舅子,合作社会计,还有一位农资经销商7套房产,贷了200万元,老薛才凑够钱。公证那天,相关人员30多人到场,黑压压一片,挤满了公证处。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这些年,合作社购买大中型农机150多台(套),总价值超过1200万元。

  今年,老薛又看上了一台玉米秸秆收割机,大约需要200万元。老薛老婆害怕又要抵押房子,薛强担心买了没活干。一家人僵持了好长时间,吵架很多次。在吵架中,逐渐达成了共识,薛强和母亲觉得老薛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一家人决定,凑凑钱赶明年秋收买一台。

  为了种好地,老薛肯下功夫。合作社聘请6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作为技术顾问,组建了农机、农技、植保和水电4支专业服务队。

  近几年,相关部门与合作社合作,在合作社地里开展农情监测,建设了气象站、墒情监测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等。老薛和薛强在手机上就能查看监测结果。合作社还引进了西农733、小麦宽幅沟播技术、拖拉机自动驾驶技术等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

  趁着冬闲时节,老薛让薛强把有关情况好好总结一下,看能否进行推广。2012年,薛强硕士毕业后就跟着父亲种地,如今已经挑起了大梁。

  老薛准备抽时间,去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转转,找专家教授咨询一些问题,同时看一下有没有能够引进的新东西。

  老薛和儿子薛强很关注时事和国家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新闻报道,父子俩都认真进行了学习。

  “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咱种粮的劲头更足了。”老薛说。(记者 王海涛 艾永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