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宝应收到共青团江苏省委、省档案馆联合发来的感谢信

  2022年是中国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共青团江苏省委与江苏省档案馆联合开展了江苏青年运动及团组织工作有关档案资料的征集活动,宝应县档案馆热烈响应,积极参与,

  该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宝应青年积极参与“扫盲运动”,成立宝应县青年扫盲队,探索出特色扫盲方法并取得显著成效,在江苏扫盲运动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文章内容详实、文字精炼简洁,并配有高清档案图片,被收录至《青春百档耀百年·江苏记忆》一书。

  共青团江苏省委和江苏省档案馆特寄来感谢信,对宝应县档案馆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纪念建团百年给予嘉奖。

  这是1956年“宝应县青年扫盲队”的臂章,泛黄的质地显示它年代久远,它是上世纪50年代“扫盲运动”的历史见证。当时,青年团协助各级政府,在扫盲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扫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扫盲的依靠力量也主要是青年。

  解放前,全县城乡文盲充斥。1934年,县内识字人数为60430人,占总人口数12.39%。识字人数中女性5036,占女性人口2.21%,群众不会识字算账,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力量的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农村合作社社员不会计算工分,导致生产难以进步,更谈不上发展。

  1955年,团中央号召全国农村团的组织普遍成立青年扫盲队,组织农村知识青年担任民校、记工、识字小组的教员和辅导员。当年,宝应就成立了扫盲协会。

  1956年1月,团中央发出《关于普遍建立青年扫盲队的通知》,当月,团中央省委、省教育厅联合发出了《关于动员学生在寒假中参加扫盲工作的通知》以及《对开展扫除文盲宣传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扫盲是中国党的战略任务,是农业合作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青年是扫盲中的主要突出力量,青年团是中国党在扫盲工作中的“天然助手”;扫盲工作应走群众路线,坚持“以民教民”的原则;注意协调扫盲和生产的关系,争取做到“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意见》还号召团员青年“学习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学习文化,办好合作社”、“学习文化、提高技术、增强生产”,“做一个扫除文盲的积极分子”、“每个知识青年至少要扫除一个文盲”。按照上级要求,宝应全县的区和乡都立即成立了青年扫盲队。

  扫盲靠什么?师资、教材、时间等条件都成问题,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宝应县团组织制订出了从开始扫盲到脱盲毕业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要求,规定在具体的期间进度内读多少书,识多少字。宝应县镇界乡团总支注重农民学校师资的培养,发动13名有文化的团员担任农民学校教师,安排了知识青年15人当辅导老师,为24所农民学校解决了师资问题;扫盲教材因地制宜,有的生字就是本村的人名、地名、合作社名、数词、量词、农活名、农具名等,制作识字牌1000多页,村民在扫盲的过程中,也解决了自己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冬季天气条件差,宝应县镇界乡任家、振兴、风水、七里等村的团分支部提出了“小雨小雪白天上课,大雨大雪召集组长传授,青年扫盲分队长送字上门,保证不停课”的扫盲办法。

  1957年,全县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4万余名。1953~1957年,在农民中扫除青壮年文盲11067名。在扫盲活动中,团组织还及时把教学工作积极热情,认真负责的青年吸收到团组织中。宝应县宋埠乡女社员芮道兰通过扫盲学习,能阅读通俗书报、记工分,被评为江苏省扫盲积极分子和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58年底,全县青壮年职工中850名基层干部和2159名文盲全部达到脱盲标准,基本完成职工的扫盲任务。

  经过扫盲运动,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