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为“横扫匈奴保家卫国”立下汗马功劳

  他们在“农业学大寨”精神的鼓舞下,不顾料峭寒冬,趁着冬闲,深翻土地,把藏在土里的冥蛾、蟋蟀、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害虫的蛹翻出来冻死,好让即将播种的麦苗能够顺利出土。

  社员们翻地用的镢头,是老镢头,一个五斤重,一般人拿都拿不稳。但社员们站在地里,把镢头高高地举起来,又狠狠地落下去,一下又一下,在和自己较劲的同时,也把来年的希望注入脚下这片土地。

  突然,“当啷”一声,一个正在刨地的社员感到虎口一阵发麻。经验告诉他,这是刨到石块了,稍稍挪开一点位置再刨就可以了。

  很快,这个消息传到二十多公里外的郑州博物馆。博物馆研究员李昌韬闻听后,立即扔下手上的一切工作,马不停蹄地赶到古荥村。

  早在10年前,即1964年郑州市政府在修建古荥至须水公路时,公路段的一名技术员就发现这里有大量的矿石和铁器碎片,并将这一情况上报郑州市文物部门。从此,李昌韬和他的同事们的身影便经常出现在这一地区。

  可是,社员们对这些不感兴趣,他们想的只是土地里应该长出粮食,而不是破砖烂铁。于是便在大铁块前部左侧打了个洞口,想用炸毁。

  李昌韬便不顾一切地趴在地上,紧紧抱着大铁块,从而把这一处极其珍贵的、代表我国乃至世界最高冶铁水平的文化遗产保护了下来。

  1986年“金属早期生产及应用”第二次国际学术会议在郑州召开,当时近百位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古荥汉代冶铁技术在世界冶金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里的文明属于全世界”。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自古就有“强汉盛唐”的说法。汉朝鼎盛时的强大实力,一方面表现在军事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经济发展上。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军队之所以能够碾压匈奴,除了军队军事素质优良外,铁兵器的普遍使用,特别是环首刀的装备优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据南昌大学胡宏起《汉代兵力论考》,汉武帝时期,中央军兵力达到10余万人,郡国兵即地方军兵力可达42万至70万,另外,汉朝在边地的戍边吏卒和屯田吏卒共有15万左右。

  1993年江苏省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了《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上面记载了汉成帝永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3年,东海郡武库库存情况:弩的总量达53万多件,矛的总量达5万多件,有方(戈类长兵器)达7万多件,刀剑近10万件,足可装备几十万多兵种、武器精良、能攻能守的战斗部队。

  武库拥有这些大量储存的兵器,反映出当时铁器制作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兵器批量生产的盛况,从而使西汉政府拥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武备保障,也说明了西汉时期中央军队人数众多和战争规模庞大的真实性。

  据相关资料,汉代的冶铁业非常发达,西汉政府曾在全国设立49处“铁官”管理冶铁生产。由于冶铁和炼钢技术的进步、生产率的提高,既提高了铁器的质量,也降低了铁器的成本,因而汉代的铁农具就非常普及。

  《盐铁论·水早》指出“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论·农耕》又指出“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可见铁农具在当时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汉代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

  由于军事、经济等发展的需要,汉代生铁冶炼的规模不断加大。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汉代冶铁遗址,共发现30余处,地点遍及今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江苏、河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其中,河南省的巩县铁生沟遗址、郑州古荥镇遗址、南阳瓦房庄遗址、温县招贤村遗址是具有代表性的4处遗址。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为当时河南郡铁官的一号作坊,简称“河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冶铁遗址。

  1965年和1975年,郑州市博物馆曾进行过两次发掘,出土两座炼铁炉炉基和重23吨的巨形积铁块。遗址周围还发现大量矿石堆、炉渣吸水井、水池、木柱架坑等,同时出土铁器318件,其中犁、犁铧、铲、锛、、臿等农具206件,均为铸制,此外还有凿、齿轮、矛等,足见当时生产铁器规模之巨大。

  古荥冶铁遗址,反映了我国汉代冶金技术已达到最高的黑金属冶铸技术水平。据专家考证,其中的一号椭圆形竖炉,日产量估计为0.5~1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炉,代表着汉代全国最高的冶金工艺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二千年后的郑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始终是中国重要的冶金建材工业基地,同时在纺织、机械、能源、原辅材料、食品、煤炭、卷烟等产业上具有明显优势。

  机械工业拥有亚洲最大的磨料磨具企业中原环保,郑州宇通是亚洲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客车生产企业,郑州速冻食品企业如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等占据高端市场,中国第四大啤酒生产商金星啤酒,中国三强方便面生产商白象食品集团,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第445位的排名入围世界500强“俱乐部”。

  今天,出台了10条“青年人才新政”,邀请全球青年英才来郑创新创业。为了让青年人才来得了、住得下、留得住,实现“双向奔赴”、同频共振,郑州拿出100亿真金白银,为来郑务工和创业人员提供了12万个就业岗位,可谓求贤若渴,诚信满满。(张文平)#活力郑州 青春郑州 广纳贤才 风华正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