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经》出现多次的麦何时才被大面积种植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而食物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就拿主食来说,南方人吃稻,北方人吃麦则是最明显的区别。

  我们本篇就来说说“麦”,不过该从哪说起呢,干脆就从《诗经》中的“麦”说起吧,毕竟在《诗经》中“麦”字出现了七次之多。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开端,可以说是最早的诗歌总集,不少人提到《诗经》就会想到《关雎》这首诗,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是里面的一句诗一定听过,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本著作成书的年代已经没有确切记载了,不过其中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所以成书应该是在春秋中叶,它对于现在而言,已经不单单只是一本诗歌集,更是历史的写照,更是古人生活的写照。

  就拿我们现在常见的麦子来说,在《诗经》中就出现了七次,这也就是说至少在春秋时期,麦子已经开始被人们种植了,我们就挑出其中两则比较有意思的记载: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诗经·硕鼠》

  用现在的话来说,意思就是,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来,我辛辛苦苦伺候你,你却这样对待我,我现在发誓定一定要摆脱你,去那充满欢乐的国度,那里才是我所向往的。

  看到这或许有些人会觉得不理解,田地里吃麦的田鼠而已,有必要让作者这么感叹吗,其实这里的硕鼠是作者用来指代统治阶级的,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反对剥削,向往乐土的心理,而麦子在这里出现不仅指代食物,也更指代一种精神食粮。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诗经·载驰》

  这首诗是《诗经》中为数不多的有确切作者记载的诗之一,这首诗的作者是许穆夫人,也是我国最早的有记载的女诗人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许穆夫人的祖国卫国被狄人占领之后,她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而写下的。

  意思是说,我在田野中缓缓行驶,垄上的麦子密密麻麻,很多大臣想要去大国去陈诉心中的苦闷,但是没人能来救援,朝中的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幽怨,你们在这考虑上百次,还不如我亲自跑一趟。

  由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许穆夫人不仅有才,还心系国家危亡,是当之无愧的巾帼女诗人,而在这里密密麻麻的麦田虽是许穆夫人在赶路途中看到的景象,但亦代表了她紊乱和复杂的心情。

  此外《诗经》中的关于“麦”的记载,我们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不过《诗经》出现的麦,究竟是不是北方人现在的主食原料小麦呢?

  这点没有定论,不过从上面两首诗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人们对于麦的重视程度,还是播种面积,都和现在的小麦类似,由此可以推论,诗经中出现的麦其实指的应该就是小麦,因为在当时小麦已经成为了麦类的主要的粮食之一。

  不过小麦并不是我国本土的粮食,而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小麦原产于两河流域,距今1万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栽培小麦了,而我国小麦的种植就很可能经历了从西亚经过中亚,然后再到我国西部地区的过程。

  在我国小麦的种植上大体也经历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发展历程,而现今最早的麦作遗存都发现在西北地区,《诗经》之外的一些古籍中也记载了西部民族种麦食麦的情况,比如说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中就记载了周穆王西游时,西部一些部落馈赠给周穆王的食品中就有麦。

  麦子在我国的种植,丰富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土地开发利用和人口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麦作为一种外来或是后来的主食作物,在中国的大范围推广,其实还是克服了重重障碍的,最终凭借着人们的认可,使得自己在粮食供应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环。

  小麦被大面积种植这事,由于相关文献的记载较少,所以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日本学者西嶋定生认为实在唐代,即:

  唐代的碾碨经营赋有独特的历史性,是以小麦的磨粉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如果小麦种植还不普及,碾碨经营就不可能大规模流行。

  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学者的不断研究和考古的发现,这一说法逐渐无法站稳脚跟,而逐渐被人们认可的是在汉朝就已经开始被大面积种植了,这点在班固的《汉书》中也有佐证:

  董仲舒说上曰:《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汉书·食货志上》

  这段话是董仲舒看到了汉朝对外战争不断,民众讲求功名利欲,各种劳役和费用一同兴起,而百姓却很多放弃了本业而导致汉朝矛盾重重,于是就上书给皇帝提了一个建议。

  意思是说:《春秋》这本书不记载的谷物,但却记载了还没有成熟的麦子和稻子,由此可见,古人最重视的五谷就是麦子和稻子,不过现在关中民众不喜欢种麦子,这就损害了使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质器具,希望陛能够向大司农下令,使关中的百姓增加隔年熟的麦子的种植,让他们不要误了季节。

  1、在汉朝时期,麦子已经成“本”。董仲舒提出这一建议就是在不少农民放弃了本业的情况下提出的。

  3、在汉朝时期,麦子在粮食供应中,已经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然董仲舒也不可能直接上书皇帝,让皇帝直接向大司农下达命令,监督百姓种植麦子。

  所以,从这些消息中,我们不难看出,汉代小麦的种植相比较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而促使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因为麦子的品种有了变化,而是人们对于麦子的食用方法发生了变化。

  说到这,我们就有必要再来说说另外一种物品,即石磨,正是石磨的出现,才促使人们对小麦的食用方法从煮着吃向“深加工(磨成面)、再食用”的转变。

  现在人食用的麦子,其实是经过了深加工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面食,而面食的主要构成就是小麦磨成的面粉,不少北方人或许对“打面”一词十分熟悉,这两个字的背后,就代表了小麦到面粉的“进化”过程。

  我还在记得小时候,跟随长辈打面去小作坊的场景,小麦倒进机器里,不一会就出来了面粉和麦麸,感觉还挺神奇,现在这些打面的小作坊也已经快成为了历史。

  不过在古代人们并没有打面的机器,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这一过程的呢,这就用到了石磨,而我国大面积种植小麦也是以石磨的推广使用为标志的。

  石磨大概是战国时期出现的,而普及使用则是在汉代,当然这也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近年来不断出土的石磨,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经出土的汉代石磨和陶磨大约在80件以上,涉及到了十余个省份,五十多个县区。

  在石磨出现之前,人们对于小麦的食用是和大豆一样的,即用来煮着吃,现在大豆依然还有煮着吃的方法,但是煮着吃小麦,这对于现在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我小时候就吃过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小麦,但是煮着吃小麦,还真没尝试过。

  或许也正是因为小麦煮着吃真不好吃,所以石磨出现之前,小麦在农作物中的地位一直不靠前,石磨出现之后,小麦就可以用来磨成面粉,于是古人对于小麦的食用,就从粒食转变成了面食,这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汉朝时期,饼的种类已经有很多了,烹制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蒸、烤等等,做饼之前先将麦子磨成面,去掉麦皮,然后掺水捏成饼状。

  而这种制作饼的办法,依然被人们沿用,不过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面的发酵方法,所以这时候的饼多为“死面饼”,这种食物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吃到。

  烤的饼又叫做“胡饼”,《太平御览》引《汉书》中云:灵帝始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可见胡饼在汉代还比较受欢迎,如果用现在的一种食物形容的话,其实就是烧饼。

  其实这些用面粉做成的食物,我们现在大多依然还在食用,就拿包子来说,现在就是很多北方人首选的早餐,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惊叹。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汉始,小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古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麦子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也提高了,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也上升了,并且逐渐成为了一种极其重要的战备物资,而在汉朝及之后的战争史上,小麦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史书中。

  就拿东汉末年的曹操来说,他就把盛产麦子的兖州作为大后方,而把对手的小麦产地作为主要进攻目标,后来曹操在攻打张鲁时,向百姓征调军粮就是麦子,后来因为麦田常被兵马所践踏,曹操还专门下了“士卒无败麦,犯者死”的军令。

  有一次,曹操自己的马踏进了麦田,曹操还以身作则,割了自己的头发,代替死刑,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但也表现了曹操对于麦子的重视。

  而曹操只是重视麦子种植和生产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统治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统治者也越来越重视麦,时至如今,麦子在我们的饮食生活中已经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喜欢面食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麦作为外来作物,无疑是本土化最为成功的一种农作物,不过它毕竟是外来的主食作物,不可能完全取代我们原有的土生土长的作物,也不可能完全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

  比如说在食麦的北方,虽然人们接受了小麦带来的饮食结构的变化,但并没有选择以面包作为主食,再比如说在食稻的南方,小麦自始至终都没能撼动稻子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