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中国古代农民那么多为什么非要给地主当佃农自己开垦土地不行

  有的人可能觉得,既然水源地那么重要,那我自己开挖一口井水不就行了?这种想法很好,但是在古代中国缺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首先,中国古代大部分农民对于地下水脉的了解程度是有限的,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开挖出一口水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及时成功挖到了一口水井,能不能用还两说。一般水稻灌溉用水的水温不得低于20摄氏度,而小麦等旱作物灌溉用水水温则要控制在15摄氏度到25摄氏度之间,如果你能挖到符合要求的水井,那么恭喜你,你达成了自己开垦荒地的第一步。

  很多读者往往忽视了农具这个重要的耕种用具,在古代中国有两样东西是被历朝历代统治者严格管控的,那就是盐和铁。而在古代中国农村地区,铁质农具几乎等同于硬通货,一般是地主家所有,佃农需要从地主家借用农具才能够从事农业生产。

  古代中国本土的优质铁矿石较少,历史上著名的兵器,比如唐横刀就是使用西北地区的铁矿石打造的。中原地区的铁矿石最大的问题就是含硫较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打造出来的铁质农具质量较差,偏软,如果碰到石头什么的很容易就会变形。如果是早期农村的人,可能还记得当时割稻子要带一块磨刀石,时不时摸一下镰刀才能继续收割。

  如果你要自己打造铁制农具,并且自己也已经找到铁矿石或者是废铁作为原材料了,但是你并不能自己打造,而是要请工匠来帮忙。古代打铁匠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可以到处乱转,而是需要到当地官府登记在案,打出的铁具也要记清楚去向,这又是一个难题。

  如果你说你自己打,那么恭喜你,你也不用做农民了。官府如果下手快,你就得转行当铁匠了,因为现在的你已经是“手艺人”了。如果消息闭塞,官府不知道你是打铁匠,周边几个地主也会尝试着笼络你,你也不用再去开荒了,所以说古代手艺人把自己的手艺传承看得死死的也是有道理的。传承得好,一门手艺可以养活好几代人。

  中国古代农业知识最著名的要数以《农政全书》为代表的一系列农书了,不过抱歉,当初这些农书并不在农民的手上,而是在地主或者官府手中。

  以古代中国乡绅社会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是地主阶级培养出来的,所以“劝农使”一般也是由地主阶级的人担任,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农村到开春之后会搞一个春耕祭祀,其实就是“劝农使”和地主搞的“开工仪式”。

  而传统的老农民因为没有文字和书籍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所以只能够使用口头等方法来传递自己的知识,传承下来的大部分也都是“东风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等谚语,可靠性较低。如果天气不对,一场大雨就可以轻易报销掉你一整年的收成。

  很多人谈到建国后农业的快速增产,马上就想到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但实际上,这段时间中国农村粮食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和中国对基础农业的大量投入有很大的关系。

  接下来是水利系统和天气预报系统的建设,大型水利灌溉系统不是一家一户或者一村一镇能够自己做到的,只能够依靠国家层面的大力投入才能够获得成功,大规模的水利系统建成后,农业生产才算拥有了比较稳定的灌溉水源。

  最后就是天气预报系统的建立,很多人对小时候村里面的高音喇叭可能还有些印象。在晒谷子的时候,如果有大雨将要到来,高音喇叭就会及时进行通知,如果是在古代,你就只能在大雨中抢收稻谷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