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传统农耕用具犁、耙、耖

  农历二月初二,犁破新土,春耕始启。古时在这个开犁之日,都要祭牛栏神和“拜犁”,以讨时年农事顺利,五谷丰登。稻田春耕往往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用牛进行犁、耙、耖等程序,整理好水田,使土肥相融,土肥泥活。在农业机械化普遍使用之前,农村犁、耙、耖则是整理水田的必要工具,现在武义县不少山区还有一些农民在使用。

  犁耙耖三样活儿,在农村里算是技术活了,生产队里一般都是中老年人把着关。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是:只有掌握了犁、耙、耖这三门技术活儿,才能算一个真正合格的劳动力。

  乐府诗《陌上桑》有言:“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群农夫正在田里干活,路过绝世美人秦罗敷,农夫们停下手里的活,因为多看了美人一眼,犁和锄头都没带,就神魂颠倒地回家了,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犁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忘了带,以至要到了互相埋怨生气的地步?现在很多年青人也许已不一定知道犁对于农民农事的重要性了。

  整理水田首先是要耕田,其耕的农具就是“犁”。犁由底部一根安装犁铧和犁镜的硬木、上方一根大弓形状的硬木和一根做犁把手的硬木组合而成。犁铧是一块三角形的铸铁,安装在犁下端硬木的头上用来翻土。犁壁是用铸铁或钢做成的,因其表面光滑如镜,又称犁镜,安装在犁铧上方并向一侧倾斜,起到把犁起的土翻在一边的作用。耕田时,耕田人把牛轭套在牛脖子上,犁的前头由牛拖着,人站于犁具后,右手扶犁梢,左手握竹鞭丝及牛绳,把握着犁的方向,前后转弯以及犁头入土的浅深。随着耕田人“呔呔呔”!“外外外”!“牵……”等的吆喝,牛便迈开四蹄,一块块的田泥便翻了过来。牵着牛轭上两根绳子,或前行、或左右行、或停,若欲将土犁得深一点,耕田人则将犁梢往上略提,要浅一点,则将犁梢往下压,全凭耕田人对耕水田土质的了解和自身经验。

  犁好后接着就要用到一种叫“耙”的农具。4根硬木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大木框,两根长硬木上安装着10多个略弯的刀片,牛轭上的两根绳子分别系于“耙”的两边。耙田时,耙田人把大木框平放水面,钉齿朝下切入土壤,两脚一前一后,分别跨站于前后两根宽木条上,加上人的重量,使得钉齿切入土壤。耙田人一手牵牛绳,一手擎牛鞭丝,连续几声“嘿!嘿!……”,牛就在田里奋力奔跑起来,人随着耙一起在水田里颠簸起伏,如古代驾战车冲锋上阵的将军,威风凛凛。来往几回,在吆喝声中,刚刚犁翻出来的田土,便被刀片切成碎泥。若土要碎些,可以多耙几遍。

  耙田后的田还不能插秧,田泥还是太粗,有一种叫着“耖”的农具则可以把田泥精细化。“耖”主要由上两根横杆,下一根横杆和左右两根竖杆组成,上两根横杆用来把扶,下杆安装着10多个(一般是18个)长约20公分的铁钎(竹钎)串成一横排,均匀的间隔排列,竖杆用来固定,整个“耖”形状上部笔直如毛笔杆,下部尖尖如毛笔尖,同样套上牛轭。牛轭两边的两根绳子,分别系于两边的木框上。因田里灌了水,水平面测出了整块田土壤的高低,耖田就是要把土壤高一点的地方的土运到低的地方,使整块田土壤一样平。一块田耖好了才可以插秧,若耖得不好,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秧苗有的插在高地上,有的插在深坑里,没有办法把握灌水的尺寸,秧苗容易旱死或淹死,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耖田时,还是一手牛鞭丝,一手擎牛绳,站于“耖”后面,用双手扶住“笔杆”,牛一前行,耖田人如手握10多支大毛笔挥毫酣书,画出一幅春耕图。也是几个来回后,高低不平的土便平如水面、泥碎成浆。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载:“高可三尺许,广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以两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耕耙而后用此,泥壤始熟矣。”

  犁、耙、耖三样活儿就是用犁耙耖把土地翻番、耙碎、平整至可以种庄稼的过程。三样活儿都是借用耕牛的力气。通过犁、耙、耖,水田基本就达到了可以插秧的条件。这一套程序下来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农民们不仅辛苦,也是有一定安全风险的。如耙田,一不小心耙田人把脚滑入大木框中,便有可能被刀片划伤。因此,耙田者往往是“老把式”,一般的人轻易不敢上。基本都由富有经验又有力气的人来完成这几项工作,一个生产队里能够胜任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

  对于用牛犁田、耖田、耙田的经历,网友金飞祝老师至今还是记忆犹新。在三年困难时期金老师被下放到农村,后为了推荐上学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期间他跟着农民学会了犁田、耖田、耙田等农活。金老师说,如果不是自己看熟的生牛,就非常担心去操作犁、耙、耖。因为牛也认生,难以指挥。如果把牛惹急了,就会乱跑,弄得人手忙脚乱,边上干活的村民就哈哈大笑,很没面子。有时候牛甚至会用角牴人,很是危险。但人又有好奇心,也有征服欲,特别是当时年轻,有不服输的气概。就让老农拉着牛鼻子陪着牛慢慢走,几圈下来,“牛脾气”就小了,这时候操作起犁、耖、耙就顺溜了。

  今年71岁的老农邹增荣说,他从十三四岁就跟着大人们耕田了,土地承包后到现在家里一直养着耕牛,村里最多的时候有200多头牛,一到春耕季节,每块田里都有农民和牛一起劳作的情景。现在村里仅乘七八头了,不过与别的村相比,他们村也还算多的。而像犁、耙、耖等这些家家户户必备的农具,现在很多人家已经没有了,剩下的也已基本生锈废弃了。用了几千年的农具,再过几年也就没多少人会用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犁、耙、耖,这些农具和操作程序已淡出人们的视野。用牛耕田,基本见于山区不适于机械操作的小块的田地上了。近几年,各地“农耕文化”活动兴起,组织者往往请来一些“老把式”在田里进行犁、耙、耖的农活演示。一些农具博物馆也有不少农具展出,往往能吸引众多的游客和镜头。只是很多的游客们,看的是一种感觉,“这就是典型的传统农耕文化”。当让他们讲一讲什么是“犁、耙、耖”时,很多观看兴致盎然的游客,已是一头雾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