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古币上有故事 定安县博物馆古钱币跨越2000年

  说起古钱币类的文物,在老百姓的眼里都不会陌生。记得小时候踢的鸡毛毽子,底下的垫片就是小铜钱。如今随着鉴宝节目的热播和拍卖市场的活跃,人们的收藏意识在国泰民安的环境下越来越强。小铜钱也飞上枝头做凤凰,成为不少收藏爱好者的新宠。海南省文博单位中收藏古钱币最多的是定安县博物馆,从战国时期的范铸币到时期的机制币,馆内的钱币横跨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

  战国时期主流的货币有周王畿、晋(韩、赵、魏)地附近的布币、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和东部齐、燕两国的刀币等,这三类范铸币在定安县博物馆都有收藏。

  布币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金属货币之一,一般认为是从铲状农具演变而来的,像最早的空首布还留有铲类农具常见的空首。有些学者认为布是“镈”的音变,但镈是锄类农具,布帛倒是先秦时期常见的实物货币,并很长时间与金属货币共存使用,所以金属货币称作“布”可能与布帛的货币性质相关。

  定安博物馆藏的布币主要是战国时期流行的平首方足布,都为平首、平肩、方足,其上有纪地(铸造地)铭文。铭文内容有宅阳、襄垣、平阳和蔺(焛)四类,分属于“战国七雄”中的赵、魏两国。其中宅阳为战国时期的魏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或荥阳市境内。襄垣为战国时期赵地,在今山西襄垣县。蔺(焛)为战国时期赵地,在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平阳也为战国时期赵地,《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平阳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平首方足布是现存数量相对较多的布币形制之一,定安县博物馆的四件平首方足布保存相对完整,铭文字口也较为清晰。相对于时代更早的尖足布来说,方足布确实更易保存,足部也不易折断。

  蚁鼻钱实际上就是战国楚国的铜贝币,在定安县博物馆收藏不多,相比于更早期的象形铜贝,楚国的蚁鼻钱只保留了铜贝基本的轮廓。贝身正面一般有文字,像“巽”“全”等,从定安馆藏的一件“巽”字蚁鼻钱可以看出,“巽”字因字形像一个鬼脸,故又名鬼脸钱。

  除却赵、魏的布币和楚国的蚁鼻钱,定安县博物馆还藏战国时期燕国的明刀,明刀因其刀身铭文“明”字而得名,也有学者将铭文释作“易”“召”,故又名易刀或召刀,定安馆明刀上的铭文大都因为锈蚀严重而模糊不清。明刀是由尖首刀演变而来,分为弧背明刀和磬折明刀,定安馆内两类明刀都有收藏。弧背明刀大体流行在战国早中期,背部大体呈弧形;磬折明刀则多见于战国晚期,其刀背与刀柄的连接处有明显折痕,形似乐器磬,故称磬折刀。弧背明刀根据其刀柄部的凸筋纹饰线是否深入刀身也有早晚之分,从定安馆藏的弧背明刀来看,凸筋已深入刀身,年代相对较晚。

  定安县博物馆还藏有一件六字刀币,整体来看较燕国的明刀更为厚重,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柄的末端有圆环,形制上很像战国时齐国的六字刀。战国齐六字刀是所谓的“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已知的存世量不足百件,很是珍贵。六字铭文内容为“齐返邦长法化”,其中“返”字又有“建”“造”等几种释读。

  齐六字刀铭文释读作“齐返邦”,则有齐国复国之意,那么六字刀币应是齐国复国纪念币。公元前284年,韩、赵、魏、燕和秦五国攻打齐国,齐湣王被杀。齐国危难存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并迎齐襄王回都城临淄,一说六字刀币就是为纪念齐国重建而铸。另有一说六字刀铭文释作“齐造(建)邦”,和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有关:齐国最早是西周功臣姜尚立国,后齐国田氏逐步掌握政权。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齐取代姜齐,故颁铸“齐建邦长法化”六字刀以作纪念。

  还有将铭文释读作“齐拓邦”等,解读历史也各不相同。定安馆的这件六字刀与真正的战国六字刀相比,整体的轮廓、凸筋的线条和铭文的字口都比较软弱,铜质也更像黄铜(齐六字刀为青铜),所以应该是清代或时期铸造的仿古刀币,不进入流通领域,属于辟邪纳福的花钱范畴。

  除了这件仿齐六字刀,定安馆内还有两枚清至仿王莽时期的一刀平五千的花钱。王莽时期的一刀平五千钱币,上方的圆形方孔铜钱为环文“一刀”二字,一般是阴刻后填以黄金,打磨至字面与钱面平齐,故又名金错刀。定安馆的两件花钱一刀平五千的五字铭文,为一次铸造而成,整体的形制相比于真正的金错刀略显臃肿,也无错金,是后期做的仿古花钱,可能与上文的六字刀都仿制于钱谱上的图片。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颁布的统一货币,半两钱的知名度可谓钱币中最高的。其实在秦始皇统一币制之前,战国时的秦国已经在使用半两钱了,另外汉初半两钱也使用过一段时间。半两钱属于纪重钱币,当时一两为二十四铢,半两即为十二铢,但从已有的半两考古资料来看,重量都略有不同。

  定安馆藏的半两钱,钱文和钱缘都比较规整,基本都是西汉早期铸造的四铢半两,根据“两”字的写法不同,类别可见“双人两”和“十字两”等。值得一提的是汉文帝时期不少的四铢半两是邓通所铸,据《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记载:孝文帝梦中被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文帝认为邓通就是那个黄头郎,故宠幸之至。后有善相者给邓通看相,认为其“当贫饿死”,孝文帝不以为然,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让其自行铸钱。据说邓通感念皇恩,铸钱极为精良,并为时人所乐用。一般认为邓通半两的钱面上在穿(钱的方空)的上下会有大小不一的凸起铸块,从定安馆所藏半两来看,大都无此特征,应属于普通的西汉四铢半两。

  定安馆另有不少的五铢钱,和半两一样,也是纪重钱之一,最有名的五铢钱当数西汉武帝时的“三官五铢”,是由当时的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造,其实在此之前武帝时期还铸造过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武帝之后,直到唐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五铢钱制沿用七百余年。定安馆的大部分五铢钱的“铢”字“金”字头较西汉时期的五铢大,大体呈正三角形,四点也较长,作短竖状,“铢”字“朱”旁字头圆折,有些中竖高出“金”旁,这是东汉五铢的显著特征。

  除却先秦和秦汉的古钱币,定安馆还藏有唐、宋、明、清及至时期的钱币,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另外像市面上常见的外国钱如越南的景兴通宝、明命通宝,日本的宽永通宝等,定安馆也有收藏,这些钱币明显受到中国铸币的影响,从侧面可看出当时中外文化、贸易交流的频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