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他历时十年走遍为当代中国的传统农具“立此存照

  去年,被称为“中国农耕文明人”的潘伟又有新书问世,这本《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包括600多幅图片,其中500多张由潘伟拍摄,该书花费潘伟十年心血,走遍全国进行田野调查而成。近日,该书还被评为2016年桂版好书。

  作为民间传统农器的研究者,《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是潘伟在这一领域近年来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包括600多幅图片,20万字,其中500多幅由潘伟拍摄。

  在传统农具研究领域,潘伟的第一部作品是《天工开物古今图说》。2003年,在自己拍摄的农耕器具照片中,他无意中发现其中一些农具,与《天工开物》中的木版刻印插图相似,于是萌发“图说”《天工开物》。

  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潘伟的足迹走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他先是沿着明代科举落榜生宋应星五次进京应试的线寻找,从江西一途经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的田间和作坊,后来又加入了传统农具保存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最终出版了《天工开物古今图说》。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系《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一书的责编所写,或许可以带领大家从另一个侧面一窥潘伟其人,及其作品。

  潘伟是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也是一位农耕文明人。他用十几年的时间,陆陆续续地寻找中国传统农器,并利用相机记录其当下的生命状态。相隔数百多年的时空,他与古代的科学家们一起,讲述每一件传统农器的渊源和故事。

  中国是农业文明大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中国传统农器的名称和图谱在元代的《王祯农书》里,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在明代的《天工开物》里,而存活下来的那些农器和技术,却散落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在少数民族地区,在相对偏僻的山区。潘伟利用业余和休假时间,背着相机四处寻找。

  每去一个地方,潘伟总是事先做足了功课,因为各地的气候不同,耕种的时间不一,使用的农器也不一样,如果贸然前去,常常会无功而返。再说,现在绝大多数农民都用机械农器,要从现实中找到和《王祯农书》相同的农器,实在太难了。可是,这些都被潘伟一一找到了。他还效法唐人孟棨作《本事诗》,以诗系事,记录农器田野调查之“本事”。

  潘伟喜欢在每一幅图片下写一行字,并将拍摄时间和地点也一并附上,如“庚寅年小雪摄于滇东广南”、“癸巳年立夏摄于陕北绥德”,诸如此类,从中能读出他对天地的和寻找的艰辛。除此之外,潘伟先生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每种农器之后均附一篇简短解读,惜字如金,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讲得一清二楚。

  众所周知,但凡书的序言常常被作者看成是该书的门脸,必请有头脸的人来题写。潘伟在《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一书中却让一帮农民兄弟占据了序言,就是《务农者说·序》。十多位农民说序言,他们是农器的使用者、田地的耕作者,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述说着每一种农器的故事,述说着土地和收获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才是真实的故事。我问他,会不会摆拍?他说当然不会。我口袋里带有烟,给老乡发颗烟,聊一聊,他们就接着干起活来,我就可以地拍。

  潘伟早年当过知青,深知农民的艰辛,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常常和我分享在寻访过程中受到的。他也把倾注到了他的书里:“壬辰年寒露季节,余过黔东南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见全村妇女自发列队传递瓦片,为一农家修舍布瓦。心头一热,不禁泪滴相机……”这样的描述令人动容。潘伟镜头的背后,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的支撑。

  潘伟历时十年,走遍,为当代中国乡村中仍在使用的传统农具“立此存照”,因此《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具有重要的农具史研究资料价值。由于大都是在生产现场拍摄和调查,因而无论是图像或文字都有强烈的现场感,如作者自言:“农民的汗渍沁入木柄,光滑而粲然;铁器与泥土反复摩擦,锃亮闪白光。而农具博物馆里的农器,却犹如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毫无灵光。”

  这部关于中国传统农器的“古今图谱”,就是以古籍图文与今天的农耕现场摄影及其文字记录和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分门别类地记录当代中国的传统农器。如作者所言,该书最大的特色和意义在于其农耕现场观察、记录的客观真实性和在地视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