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临淄韶园

  韶院,一个引人无限遐想、优雅而又美丽的名字。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韶院村于周代立村,原名枣园,位于临淄齐故城大城东南部。据九年《临淄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老百姓在城东的枣园村掘地时挖到一方石碑,石碑上写着“孔子闻韶处”五个大字,后来又在地里挖到数枚石磬,知此地应为当年孔子闻韶之处,于是村里人把村名改为韶院村。至宣统年间,古碑找不到了,本村父老唯恐村庄历史和人文圣迹无法再传承,于是在1911年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

  说起韶院,不能不提韶乐。韶乐,历史上也称之为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相传是为上古时期舜帝发明的娱乐形式,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朗诵、戏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古典艺术。《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明君的德行。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平定天下后,封赏功臣,姜太公因为立了首功,被分封到营丘也就是现在的临淄,建立了齐国,于是《韶》便传入齐国。《韶》入齐后,在齐国变革、“因俗简礼”的基本国策影响下,适应当地民情民风,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丰富、演变,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更贴近了东夷传统乐舞,展现出新的风貌。

  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在当时的齐国广为流传。

  说起韶院,不能不提高张和孔子。相传,在周敬王三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了内乱,鲁昭公被赶跑了。时年35岁的孔子为了避乱,投奔到齐国,做了齐景公大臣高张的家臣。高张,齐大夫,高氏,名张,谥号是“昭”,故史称“高昭子”,齐景公时为上卿。高张的官邸,就在今韶院村附近。据说高张有三位夫人,二夫人尤其能歌善舞,在家中有专门的戏班子,每逢家宴、节日演出助兴。

  孔子来到后,高昭子设宴招待他,宴席间,乐队为他们演奏起当时齐国盛行的韶乐,歌女们随着乐声翩翩起舞,舞姿优美,乐曲动听。孔子看后,连连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他决心要学习韶乐的演奏。高昭子便专门备了房子。孔子每天学到很晚,有时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侍从把饭端到他面前,孔子眨巴眨巴眼睛说:“我不是吃过饭了吗?”有时候吃着饭便手舞足蹈起来。就这样一连几个月,孔子到底把韶乐演练得十分熟练了,他心里就别提多么高兴啦。高昭子为了表示对孔子的祝贺,又特意备了宴席请他,孔子见桌上的菜,就象几天没吃东西一样,一个劲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高昭子觉得很奇怪,便笑着问:“你今天的食欲怎么这么好哇?”孔子把一肉放进嘴里,一边嚼着信口答道:“三个月没吃肉啦,所以今天要补上点。”高昭子一听,立时把厨子们叫到近前生气地问:“我让你们好好招待仲尼,你们怎么不给他肉吃?”厨子们一个个委屈得几乎掉下泪来,忙分辩说:“们哪敢呢,肉是每顿不缺的,只是客人吃得少,有时连动都不动一下,就端回厨房里,不信,大人可以叫侍从们来问。”高昭子又叫来侍从,说的跟厨子一样,高昭子怀疑厨子和侍从把招待孔子的菜偷吃了,厨子和侍从们一个劲地叫屈,要求请孔子。孔子听说,想了半天,才恍然大悟,说:“啊,对了,这不是他们的,是我这三个月,只顾学习韶乐,把肉的味道都忘记了。”《史记》和《论语》等古书上都有孔子于齐学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记载,并历代传为佳话。据考证,现在的韶院村就是当年高昭子的府邸所在,也就是孔子学习韶乐的地方,因此人们便把孔子学韶乐的地方叫做“孔子闻韶处”了。

  说起韶院,不能不提孔子闻韶处。韶院村不大,500来口人,只有一条南北的主干道。沿着这条向北走到接近村头,就是历史文化遗迹——孔子闻韶处了。该遗迹为一座灰黑色仿古正方形的建筑院落,长约7米,宽约6米,只有围墙和一个圆形大门。进入大门,只见北墙正中,镶嵌着一方石碑,碑上是宣统三年(1911年)清末临淄葛家庄秀才马庆煜用隶书大字题写的“孔子闻韶处”,隽永有力。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比碑略小。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两个,长袖飘带,翩翩起舞。舞乐图是按照曲阜孔庙内圣迹殿的石刻拓片复制的。右边的一块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石刻文载:“传说在中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到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还盛行。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听了韶乐的演奏,赞美备至地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使他在很长的时间里不能忘怀。所以《论语·述而篇》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院内栽种两颗银杏,枝繁叶茂,十几米高,有近40年树龄了,一个人都抱不过来,清风徐徐,树叶婆娑,好像当年的韶乐仍然在演奏。两方石刻和院落是20世纪80年代市区两级拨款建造的。

  韶院村还曾出土过著名文物——乐堂(室)铭文石磬。石磬为黑色石质,通体磨光,是战国时期的敲击乐器。鼓上边长13.3厘米,鼓博长9厘米,厚2.2厘米,鼓博部阴刻二字“乐堂(室)”。据考证,“乐堂(室)”当为齐国宫廷内掌管音乐歌舞的部门。此石磬当为齐国宫廷乐队演奏使用,也是齐《韶》的演奏乐器。这是孔子闻韶处在此的又一力证。

  说起韶院,不能不提冶铁铸造这一传统手工业。韶院村的出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是远近闻名的铸造专业村。韶院村的先人在明代初就开始用这项技艺养家糊口,直到现在,历经600多年经久不衰。明、清两代,全村半数以上的成年人,均在农闲时从事此业。初年达到鼎盛,全村炉坊林立。据说,早年间牛山三士阁的像、东古城村修真观的玉皇爷像、青州吕祖庙的香亭等都出自当时的韶院村民之手。韶院村生产地更多的是普通生活用具,是知名一方的锅、鏊产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虽然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距城里只有里许),但韶院村的工匠们仍积极以其铸造技艺支援抗日斗争。他们为清河军区制造了大批手榴弹瓶,有力地支援了山东地区八军的战斗。由于,日军对韶院村进行疯狂报复,纵火烧掉了村中工匠们的20余间房屋,并炸毁了铸造弹瓶的化铁炉和大风箱。面对的日寇,韶院村的十多名有志工匠不畏,毅然前往清河军区兵工厂,继续生产。

  建国后,我国工业底子薄弱,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工业。韶院村的小作坊铸造工艺,为建国初期临淄县的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技术资料,为组建临淄区第二农具厂和第三农具厂起了重要作用。以来,国家号召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韶院村的冶炼铸造小作坊,又逐渐兴起,由于一家一户力量小,而且家家生炉,污染严重,家庭的局限阻碍了韶院村的铸造工艺发展。为此,1995年,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将个体厂区统一规划到村南两侧,现在已发展成为具有规模性的冶铁、冶铜、冶铝等项目的工业园。同时以铸造企业带动了其它企业的发展,如:注塑家用电器元件、塑料加工、电线、电缆料的加工、铝合金门窗、纺织等企业10家。园区生产规模发展壮大,产值可观,效益喜人,2001年被市人民命名为铸造专业村,同时韶院铸造工艺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韶院村住房整齐划一、道宽敞洁净,墙上绘制的壁画古色古香,房前屋后的绿化花木枝繁叶茂……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游览文物古迹的同时,也被这个美丽乡村“惊艳”到了。

  立于“孔子闻韶处”的石碑前,遥想当年孔老夫子在此发出的“尽善尽美”的赞叹,仿佛听见古老的韶乐乐声悠扬,正在奏出一曲国强民富、社会和谐的新乐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