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基于本体船舶知识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

  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

  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

  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

  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

  ,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化工分离纯化技

  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现代分离

  技术已经可以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液

  萃取)就是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

  率均可以达到999%。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可以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

  人们应用于实践中。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1842年皮尔哥德(P

  先发现用二可以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

  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液平衡的定量关系。到19世纪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液平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

  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20世纪30年代,人们试图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

  于稀土元素的分离,但由于当时条件的,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40年代,原子能工业

  在战火中诞生,基于生产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离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均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磷酸三丁酯作为核燃料的萃取剂得到应用后,萃取分离技术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随后,萃取分离技术在稀土的分离、湿法冶金、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医

  药、食品、等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现在,萃取分离技术几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主要之一。因此,只要你认真了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既有别于个人主导下的小科技时代,也有别于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而是一个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时代,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科技发展的超大科技时代必然引起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作为一个关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研究人员,本人愿在此与广大网友就“超大科技”问题及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建设问题与网友进行互动与探讨,以期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人创造历史,却对自己正在创造的历史茫然。”哲人的这句名言陈述的好像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100多年来,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颠簸沉浮,进退失据,至今仍然处于追赶先进的途上。因此,对于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觉得乏善可陈,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顾,或无暇顾及,或有意回避,甚至刻意。近代与古代的强烈对比,尤以科学技术史为特出,加之一段时期极左的泛滥使人们讳言近现代史,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在相当程度上仍隐身于历史的重重之中。

  近代科学技术自19世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过程。从19世纪中叶自强运动中开始的“师夷之长技”和“求富”,到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给予了多少希望、梦想和憧憬! 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显著的,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现代科学技术大厦中,中国人的贡献还相当有限,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中国应该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面对这样重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和借鉴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经验,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力求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的特性及其发展机制,总结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致力于解决眼前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时候,却很少系统地探讨和总结我们一二百年来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缺乏应有的认识。结果,我们不仅不易充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反而可能重复旧的失当的政策和举措。因此,在面临重任和挑战的今天,系统的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不但是学术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现实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必须吸收国际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丰富,需要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深沉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当代的科学技术史已不再局限于描述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如各种各样的学科史)以及为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树碑立传这样一些传统的历史体裁,而是致力于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与技术特性,从而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往往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政策等密切相关,因而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科学技术史学者的重视。对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探讨,受到了国际科学技术世界的重视,出现了许多重视。相比之下,我们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还很封闭,亟待吸取相关研究的经验。 近三十多年来,科学技术史领域内借鉴哲学、人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科技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和交叉,形成了科学技术史领域内的多种研究取向和径,极大地拓展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和视野。科学技术史领域的这种变化,既有其学科发展的内在理,更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和文化问题在科技史领域的反映。在科学技术主导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但是科技发展所引起的诸如生态问题和伦理困境等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这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科学技术的特性和本质以及科技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史也是其相关学科如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的基础。因此,科学技术史,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工作,不仅仅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内部需要,也是以科学技术史为中心的相关学科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页第 427页。)而今天众多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出东方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已初见端倪。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里对人类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事情。本文下面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作些探讨与论述。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用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注:《中国与的科学与社会》第65-85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国四川大学周仲壁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周孟璞两位先生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注:《自然》13卷11期第333页。)一文中也以中国的自然科学大事、西欧的自然科学大事和著名科学家的人数作为纵坐标,世纪年代为横坐标,制作了增长曲线,从中国的那条曲线看,同样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增长是缓慢而连续的。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是一个突出的标志,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线思想的,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

  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以服务于当时的、经济需要。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以人体器官整体观、论与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兼及针灸、、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

  我国人民寻求对自然界物质本源的认识,继、说之后,元气说与原子论是两大发展线索,它们的确立都分别肇始于这个时代的荀况与墨翟。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

  《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

  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张衡为代表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对的观察与记录以及论天三家为代表的论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的固有传统。《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更加切合医疗的实际应用。《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论衡》、《淮南子》、《淮南万华术》、《周易参同契》、《尔雅》等书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在生产技术方面,成为我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主要技术,像冶铁、纺织机械、农具制造、造纸工艺、漆器工艺、船舶制造等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梯级船闸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木结构建筑风格、竖炉冶炼法、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等等都是突出的。造纸术更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以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论与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说的对立与斗争,是我国科学思想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后者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华。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可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与郦道元的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药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孙思邈的医药学以及柳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论与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阶级为满足自身、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

  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以沈括、苏颂、郭守敬、李冶、秦九韵、杨辉、朱世杰、赵友钦、毕升、陈@①、王祯、李杲、李诫、曾公亮等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硕果累累,以《梦溪笔谈》、《营造法式》、《四元玉鉴》、《武经总要》、《王祯农书》、陈@①农书》、《革象新书》等为代表的科技著作纷纷面世,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使宋元数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医药学得到全面发展。以陈@①《农书》与王祯《农书》为代表,先后总结了宋元时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后者所附录的“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器具方面的重要成就,成为后世记述农具图书的范本,反映了当时农学的高度发展。宋代动植物志、谱录的大量出现并形成出书,和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杨介《存真图》所显示的解剖学上的发展,应该说这时的生物学也是成就不小的。在这一时期,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不仅总结了唐宋以来的地理学成就,还根据实地调查,在制图方面取得成绩,其精确度已达至较高水平,成为明清时期我国舆图的范本。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在这些学科发展的同时,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机械制造、建筑、纺织、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自然观和以沈括为代表“验迹原理”和科学方法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无疑是哲学和科学发展到北宋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对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朱熹的理一元论的自然观对当时科技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明清时期虽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但这一阶段问世的一些著作,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育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分别显示其集医药、乐律、农业和地学大成的特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技术著作,不仅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科技史上光彩夺目的瑰宝。王夫之、王廷相、戴震的元气本体论使张载的自然观更臻完善和具体化。明末清初科学成就交融与会通的起步以及清代传统科技仍然缓慢推进也是清晰可见的。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秦统一我国后,出现了“”事件,“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类”,意思是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书要保留,也就是说科技的实用性还是受到重视的。汉承秦制,这部分科技遗产当然会被继承。科技的实用性被固定了下来,但有所不同的是,与此同时,把秦始皇打击的树立为思想,西汉作为整理已有科技知识的重视时期,像医药、天文历法、数学与农学四大传统科技或者在此时成书,或者在原有基础扩充,都是在思想指导下,以实用性为特色的重要。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科技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被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这种特色,不仅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自然科学各分支中表现出来,在工程技术、农学、医药学等方面更突出地显示出来。譬如,就我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各种原动力和简单机械的应用、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声学知识是与乐器制造、音乐娱乐活动、礼乐制度的推进、特殊需要建筑的建造以及军事活动等紧密相关;热学与物性学知识则与冶炼业和炼丹术、火药、火箭的研制,气象、气候的观测以及日常生活等相联系,电学与磁学知识则与现象的观察、防避,冶铁业的发展,地形测量,航海事业,军事,医学以及日常生活等紧密相关,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火的利用、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连。当然在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历史中也有单纯是为了寻求物理规律的而进行研究工作的,如元赵友钦之于几何光学,但那毕竟是少数。

  对于已形成体系的天文学、数学,其实用性特点也不例外,例如天文学就是围绕“颁历授时”等皇权的实用目的而展开研究的。由于主要致力于制订历法和异常的观测,在历法及记录两方面虽有不足之外,但成就却是明显的。数学的发展是与急需回答的各种测量与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往往侧重于计算出具体数字,显示出很强的程序性。

  同时,由于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对其本质的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当然,我国古代的有些学科,像医学、数学、农学、天文学也有其独特体系,中医、中药学以说为主导,包含八纲辩证、六经分证、腑脏、治则治法、药方配伍、预防预后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数学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的特征与刘徽《〈九章算术〉注》等代表性著作所表现出的严密细致的推理论证;以及农学中天、地、人三者统一并强调人的作用的基本理论;天文学中的盖天、浑天与宣夜说的理论都是。然而,就科学技术的总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仍然只能说是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由于我国古代的封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国家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医学等在中国古代都得到较大的发展。譬如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历法方面所显示的特色体系与连续不断发展的情况,那是很突出的。从社会需要考察,先秦以来,一直强调以农为本,历法,授民以时正是历代王朝必须从事并给以极大关注的重大事项。又如作为地学分支之一的气象学,远在3000多年前,在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卜辞》里还表达出人们已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有关气象的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取得很大的成就。利用物候知识安排生产,以不误农时,促使物候历在我国出现较早,以记载各月物候和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夏小正》就是一部最早出现于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物候历。水利工程与水文知识的发展同样与农业灌溉、防止水患、保障皇粮军粮运输等需求紧密相连,正因为这样,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黄河大堤、海塘等我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是闻名世界的杰作,它们都集中反映出在我国古代对水利工程与水文知识的掌握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中医药文献近8000种,其中以临床医学占绝大多数。它记载了几千年来所积累的医药科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经验,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除了适应皇族追求长生不老的需求以外,应当讲也是与农业生产劳动力息息相关的。

  再就农业本身而言,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就很发达,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农学和农业技术知识得到了丰富的积累,传到现在最早的农学论著,距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来,我国的古代农书,包括现存和业已散失的,总共有376种,其中综合性农书,一般以作物栽培、圃艺畜牧和蚕桑为基本内容,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主。也有包括水产以及农具、水利、救荒、农产加工等内容的。

  [摘 要] 初步探讨了企业物流的三种模式,即物流自营、物流外包、物流联盟,以及每种模式中常见的经营方式。

  物流最主要的问题直接来自工商企业的经营,企业物流是物流研究和实践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企业物流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品从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加工,到产成品和销售,以及伴随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以及再利用的完整循环活动,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企业物流经营就是企业为合理配置物流资源、有效提供物流服务、不断创造物流价值、谋求良好经济效益而理顺各种关系的活动过程。

  由于深受“重商流”、“轻物流”思想的影响,经营者对物流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没有将物流看成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生产、销售服务。

  按照英国的研究表明,各种物流费用平均占货价总额的14.8%;而美国的研究表明,各种商品的物流费用百分比,最低占10%,而最高可达32%;而中国的研究表明,一般商品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50%~60%以上,水果、食品等商品的流通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60%~70%,玻璃、陶瓷的运输破损率高达2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经营流程的90%。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占P的10%左右,而中国的物流成本在15%~30%之间。

  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物流经营模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其二是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据此,设计出三种决策方案:物流自营方案、物流外包方案、物流联盟方案。

  物流自营是指生产企业借助于自身的物质条件自行组织的物流活动。在物流自营方式中,企业也会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但这些服务都只限于一次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而且是临时性、纯市场交易的服务,物流公司并不按照企业独特的业务程序提供独特的服务,即物流服务与企业价值链是松散的联系。

  据调查,在国内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分别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共同承担的比例分别为24.1%和59.8%;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的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物流自营比例之所以较高,是因为物流自营有利于企业掌握对顾客的控制权,供货的准确和及时,顾客服务的质量,确保企业能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物流自营是现有体制下企业的现实选择,如实行物流职能外包,必将使得已经自营物流的企业现有的物流设施闲置或转让,现有的物流人员换岗甚至,肯定要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企业的高级管理层无疑要冒很大的风险;企业的产权状况决定了企业自营物流;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决定了自营物流是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如货主企业在接受物流服务时,常常遭受时间延宕、货物受损等对方违约的困扰。

  一般说来,如果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很大,且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很强,企业采用物流自营模式较适宜。常见的物流自营经营方式有:①将分散在不同组织部门的物流活动整合为一个部门加以运作管理,实现跨业务单位的内部物流管理一体化。②开发内部的水平物流组织或跨职能物流组织,该组织按照业务过程或工作流进行,而不按照任务或职能划分,以实现跨任务协作、以顾客为中心。③建立物流服务部,内部的物流服务部门以市场为导向,并向内部的服务对象费用,且内部顾客不再享有免费或低价服务,物流部门可为外部顾客提供服务,内部顾客也可以任选外部供应商提供服务。④成立物流子公司,代理企业专司物流业务管理,对物流业务统一指挥并实行核算、自负盈亏,多余的物流能力可参与社会经营,避免物流能力闲置和浪费。

  物流外包是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外包的形式或战略联盟、合作的形式交由外部组织承担。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曾预言:在十年至十五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的活动、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形式”。

  据中国仓储协会1999年初对全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45.3%的企业将在未来一二年内选择新的物流供应商,其中75%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并且64.3%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的物流企业;美国《财富》报道,年收入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普遍开展了外包业务;据IDC统计,全球外包服务市场年增长率为12.2%。企业采用物流外包模式,根本原因是与物流自营相比能获得更多的效用价值,其他原因如: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企业自身物流技术手段有限;增加企业柔性;提高企业为顾客服务的专业水平,改进企业形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当前国内企业将部分物流功能采取外包方式实现的做法较普遍,但外包的范围还相当窄,仅局限于一些作业性活动,是因为物流外包常常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增加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其所产生的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承担很大的盈利风险;外包有可能使企业学习机会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机会。

  一般说来,如果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不大,且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较弱,企业采用物流外包模式较适宜。常见的物流外包经营方式有:①外包全部物流,当企业物流服务的复杂性低且资产的专用性低时,企业可采用多个外包伙伴,以提高外部企业的竞争性并从中获得更好、更稳定的低价服务;当企业物流服务的复杂性高但资产的专用性低时,更有利于企业广泛地将各种物流服务外包给潜在的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②外包部分物流,当企业物流服务的复杂性低但资产的专用性高时,企业自己投资专用性资产,不从事物流自营,而将专用性资产租赁给外部企业,并由其来运作物流;当企业物流服务的复杂性高且资产的专用性高时,运用激励机制实施部分物流外包。

  物流联盟是企业双方在物流领域的战略性合作中进行的有组织的市场交易,形成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长期互利、全方位的物流合作伙伴关系。物流联盟是介于物流自营和物流外包之间的一种物流组建模式,联盟双方在相互合作的同时,仍保持各自的相对性。物流联盟的建立有助于物流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如信息搜索成本、讨价还价成本、监督执行成本、机会主义成本、交易风险成本。

  一般说来,如果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很大,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很弱,或是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不大,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很强,企业采用物流联盟模式较适宜。常见的物流联盟经营方式有:①水平一体化物流联盟,通过同一行业中多个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物流效率。如不同的企业可以用同样的装运方式进行不同类型商品的共同运输。当物流范围相近,而某个时间内物流量较少时,几个企业同时分别进行物流操作显然不经济。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企业在装运本企业商品的同时,也装运其他企业商品。 ②垂直一体化物流联盟,要求企业将提供产品或运输服务等的供货商和用户纳入管理范围,要求企业从原材料到用户的每个过程实现对物流的管理;要求企业利用企业的自身条件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商和用户的合作关系,形成联合力量,赢得竞争优势。③混合一体化物流联盟,是水平一体化物流联盟和垂直一体化物流联盟的有机组合。

  [1]李元旭 田 宇:物流自营还是外购物流服务[J].中国物资流通,2000,(2)

  [2]田 宇 朱道立:《物流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 .物流技术,2000,(1)

  [3]颜光华 李建伟:外购还是自营--企业物流策略的选择[J] .中国物资流通,2001(4)。

  [作者单位:刘鹏飞 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士生) 谢如鹤 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 初步探讨了企业物流的三种模式,即物流自营、物流外包、物流联盟,以及每种模式中常见的经营方式。

  物流最主要的问题直接来自工商企业的经营,企业物流是物流研究和实践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企业物流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品从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加工,到产成品和销售,以及伴随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以及再利用的完整循环活动,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企业物流经营就是企业为合理配置物流资源、有效提供物流服务、不断创造物流价值、谋求良好经济效益而理顺各种关系的活动过程。

  由于深受“重商流”、“轻物流”思想的影响,经营者对物流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没有将物流看成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生产、销售服务。

  按照英国的研究表明,各种物流费用平均占货价总额的14.8%;而美国的研究表明,各种商品的物流费用百分比,最低占10%,而最高可达32%;而中国的研究表明,一般商品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50%~60%以上,水果、食品等商品的流通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60%~70%,玻璃、陶瓷的运输破损率高达2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经营流程的90%。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占P的10%左右,而中国的物流成本在15%~30%之间。

  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物流经营模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其二是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据此,设计出三种决策方案:物流自营方案、物流外包方案、物流联盟方案。

  物流自营是指生产企业借助于自身的物质条件自行组织的物流活动。在物流自营方式中,企业也会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但这些服务都只限于一次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而且是临时性、纯市场交易的服务,物流公司并不按照企业独特的业务程序提供独特的服务,即物流服务与企业价值链是松散的联系。

  据调查,在国内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分别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共同承担的比例分别为24.1%和59.8%;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的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物流自营比例之所以较高,是因为物流自营有利于企业掌握对顾客的控制权,供货的准确和及时,顾客服务的质量,确保企业能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物流自营是现有体制下企业的现实选择,如实行物流职能外包,必将使得已经自营物流的企业现有的物流设施闲置或转让,现有的物流人员换岗甚至,肯定要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企业的高级管理层无疑要冒很大的风险;企业的产权状况决定了企业自营物流;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决定了自营物流是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如货主企业在接受物流服务时,常常遭受时间延宕、货物受损等对方违约的困扰。

  一般说来,如果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很大,且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很强,企业采用物流自营模式较适宜。常见的物流自营经营方式有:①将分散在不同组织部门的物流活动整合为一个部门加以运作管理,实现跨业务单位的内部物流管理一体化。②开发内部的水平物流组织或跨职能物流组织,该组织按照业务过程或工作流进行,而不按照任务或职能划分,以实现跨任务协作、以顾客为中心。③建立物流服务部,内部的物流服务部门以市场为导向,并向内部的服务对象费用,且内部顾客不再享有免费或低价服务,物流部门可为外部顾客提供服务,内部顾客也可以任选外部供应商提供服务。④成立物流子公司,代理企业专司物流业务管理,对物流业务统一指挥并实行核算、自负盈亏,多余的物流能力可参与社会经营,避免物流能力闲置和浪费。

  物流外包是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外包的形式或战略联盟、合作的形式交由外部组织承担。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曾预言:在十年至十五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的活动、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形式”。

  据中国仓储协会1999年初对全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45.3%的企业将在未来一二年内选择新的物流供应商,其中75%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并且64.3%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的物流企业;美国《财富》报道,年收入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普遍开展了外包业务;据IDC统计,全球外包服务市场年增长率为12.2%。企业采用物流外包模式,根本原因是与物流自营相比能获得更多的效用价值,其他原因如: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企业自身物流技术手段有限;增加企业柔性;提高企业为顾客服务的专业水平,改进企业形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当前国内企业将部分物流功能采取外包方式实现的做法较普遍,但外包的范围还相当窄,仅局限于一些作业性活动,是因为物流外包常常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增加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其所产生的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承担很大的盈利风险;外包有可能使企业学习机会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机会。

  一般说来,如果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不大,且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较弱,企业采用物流外包模式较适宜。常见的物流外包经营方式有:①外包全部物流,当企业物流服务的复杂性低且资产的专用性低时,企业可采用多个外包伙伴,以提高外部企业的竞争性并从中获得更好、更稳定的低价服务;当企业物流服务的复杂性高但资产的专用性低时,更有利于企业广泛地将各种物流服务外包给潜在的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②外包部分物流,当企业物流服务的复杂性低但资产的专用性高时,企业自己投资专用性资产,不从事物流自营,而将专用性资产租赁给外部企业,并由其来运作物流;当企业物流服务的复杂性高且资产的专用性高时,运用激励机制实施部分物流外包。

  物流联盟是企业双方在物流领域的战略性合作中进行的有组织的市场交易,形成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长期互利、全方位的物流合作伙伴关系。物流联盟是介于物流自营和物流外包之间的一种物流组建模式,联盟双方在相互合作的同时,仍保持各自的相对性。物流联盟的建立有助于物流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如信息搜索成本、讨价还价成本、监督执行成本、机会主义成本、交易风险成本。

  一般说来,如果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很大,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很弱,或是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不大,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很强,企业采用物流联盟模式较适宜。常见的物流联盟经营方式有:①水平一体化物流联盟,通过同一行业中多个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物流效率。如不同的企业可以用同样的装运方式进行不同类型商品的共同运输。当物流范围相近,而某个时间内物流量较少时,几个企业同时分别进行物流操作显然不经济。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企业在装运本企业商品的同时,也装运其他企业商品。 ②垂直一体化物流联盟,要求企业将提供产品或运输服务等的供货商和用户纳入管理范围,要求企业从原材料到用户的每个过程实现对物流的管理;要求企业利用企业的自身条件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商和用户的合作关系,形成联合力量,赢得竞争优势。③混合一体化物流联盟,是水平一体化物流联盟和垂直一体化物流联盟的有机组合。

  [1]李元旭 田 宇:物流自营还是外购物流服务[J].中国物资流通,2000,(2)

  [2]田 宇 朱道立:《物流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 .物流技术,2000,(1)

  [3]颜光华 李建伟:外购还是自营--企业物流策略的选择[J] .中国物资流通,2001(4)。

  [作者单位:刘鹏飞 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士生) 谢如鹤 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尽管试图提出新的本体论方案很可能被视为令人厌倦的唐突之举,但是神圣庄严的物理学、生物学、数学… …也没有能像人们所期待那样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找出贯穿始终的一条一般线索。至今我们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理论可以把从起源到生命现象、股票市场、计算机网络、忧郁症、海湾战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看待,各种专门学科的发展并没有拉近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显然,期待产生一门一般性的科学或者靠具体科学提出和完成世界一般原理的任务还为时尚早。用哲学的猜想和推论探寻本体论问题仍然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和途径,轻言放弃是草率的。

  本体论研究的沉寂并不是因为这种方法的,而是两千多年前就确立了的唯一物质主义和唯一主义本体论体系其解释能力在现代科学的挑战下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已经逐渐了作为本体论的地位,不再具备一般性了。本体论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要想继续下去唯一的出在于站在现代科学性的之上,用科学的视野扩展哲学的视野,不断提出更加近似的新方案,积极参与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去,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否则,哲学就将沦为训诂学和哲学学。

  如果说已经有一条贯穿一切科学理论和自然现象的公共原则的话,这就是,人类目前最伟大的思想成就正在于可以把从大爆炸开始到信息时代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一切都是进化来的。任何学科的理论都可以在这个唯一的时间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确定自己的有效性范围。同样,本体论的任务和实质不仅是要指出这个进化过程的主体是谁,是什么东西在进化,同时,必须在全尺度范围里有效,否则,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本体论。

  如果主义的心是指人的存在,那么人作为进化的产物显然只是进化长河中的一个微小片段,这样的本体论不具备足够的一般性。

  如果心是指柏拉图、黑格尔意义上的绝对,界产生之前先决地存在着一套程序,显然,物理学和都不支持这样的假设。

  如果心是指物质的结构,那么,任何结构都依附于具体的物质载体,不是唯一的,也不能单独作为本体。

  再来看唯物主义。现代物理学已经表明,物质在不同的尺度下和能量、力、时间、空间等处于相对关系之中,可以相互,因而物质相对于过程和事件。任何具体的物质都是有结构可言的,不是唯一的,或者说仅用物质这一个概念不可能解释这一切。特别是当人们更加关注过程和事件时,信息就成了突出的现象,作为载体的物质退居于次要地位,这时,再用唯一的物质来解释就十分牵强了,物质之间的的差别不能用物质本身来取代。

  差别是什么?差,贰也,差不相值也。别,分解也。(《说文》)差别是指至少两个以上的实体之间存在着的不一致、不等同、不统一的情形和状态。

  首先,有差别存在时就同时指出了差别者的存在,差别者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不同物体,也可以是差别的差别,既差别本身构成的第二个层次的差别者。事实上,任何差别都以具体的差别者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载体,没有对象的差别只是一个关于差别的抽象,并不成其为差别。

  其次,有了差别还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有什么样的差别的问题,因为任何差别都有具体的形式,没有内容的差别也只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外,任何差别都是具体的。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是是什么的问题。

  有和是都是本体论的基本范畴。任何事、物存在的前提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属于差别者的差别或者差别的差别者,因而,差别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是我们这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现象。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被看成是某种物质或实体的差别的形式,就连物质、时间、空间、能量、信息、思想、、关系、结构等等都不能例外,离开了差别都无从谈起。

  为了描述的方便,这里把差别及差别的形式定义为元间。元有起源、开始、本源的意思,间有维度、区别的意思,元间作为和物质对立统一的一个范畴具有这个世界最基本存在方式的本体论意义。

  尽管差别的差别有资格成为差别者,但归根结底最基本层次的差别者仍然是物质。

  物质是分歧很大的一个概念,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的哲学流派在进化坐标轴上选择了不同的定义域。比如,从人的天然的观察能力出发和从量子物理知识出发就可以得到对物质极为不同的理解;单纯从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曾经得出了世界只是人的意识的这样极端的想法;不定义域,还经常导致什么是最终物质的的恶无限。

  具备有限和确定定义域的概念才是可能定义和讨论的。辩证本体论中的物质概念的定义域是物质是结构的。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才可能是物质,没有结构的东西不是物质。从物理角度上可以划一条界线,在结构没有产生之前物质也没有产生,物质是产生出来的。我们不去讨论结构出现之前的世界是不是物质世界,那是另外的世界,这也是辩证本体论的极限。

  在物质概念有效的范围里,任何物质都是由其他物质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因此,物质这个词可以分析为物和质这样两部分,物指作为素材的物质以及由这些素材共同构成的新物质整体。质就是指这些素材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关系才形成这个新物质的本质和性质。

  假如结构是静止的,物质就是的。否则,物质就不可避免地和过程、事件这样变化中的结构联系在一起。

  任何物质都是一个从产生到的过程,这样,任何物质又都是一个事件,这个物质的质是由一连串变化中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共同组成的,某个物质独特的性质是指这个过程中的哪一部分呢?通常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个过程中相对稳定和持久的那一个小小的段落,或者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那一部分。显然,物质只有相对的意义。我们很难得到关于物质的一个单纯的定义。

  谈物质时必须讨论素材和素材之间的关系;谈差别时必须涉及差别方式和差别者。这两个概念都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定义前提,离开元间单独讨论物质或者离开物质单独讨论元间同样没有意义。物质和元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和实体,也是世界一切事物的基本关系和存在方式。

  前提: 所谓关系,是指结构中的要素相互之间时、空分布的秩序和样态,是要素之间相对的意义。

  因此: 1、只有要素之间相对时才有关系可言。比如力,任何力都是至少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之间作用的现象,没有对象就没有力。

  如果: 1、素材之间的关系无限紧密,使得素材之间的差别趋于消失,就可能变成单独的素材,就回到了无关系和无素材状态。

  2、素材之间的关系无限松散和微弱,以至到了关系变得无意义的程度,素材 也就不再作为素材了。

  结论:所以,关系仅存在于上述两种极端状态所限定的边界范围之内,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中间状态中。只有对立统一才构成关系。任何具体的关系都必然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现象。

  推广: 1、由于存在被定义在相互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又必然地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存在的都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关系首先是存在,其次才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我们对于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关系本身的研究。

  恩格斯在他著名的《自然》里这样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十卷第598页)注意: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是把他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用抽象方法建立物质的概念时,用撇开 质的差异的方法只能获得片面的物质概念和范畴,只得到了作为素材的物以及由素材汇聚成的整体的物,忽略了素材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的性质和特点。这只能是人对物质的一种认识和理解方法,并不意味这就是对象世界实际的存在方式,只是对复杂存在方式的一种概要的描述。用这种简化了的范畴,只能对世界作简化了的描述,只能界发展史的某一个阶段里有效,在人类知识不是很充分,活动范围不是很广泛的领域中有效,当然不可能具有全尺度本体论的意义。把这种片面的范畴作为本体论的出发点只能产生对世界更加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得出这个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的。

  还可以撇开各种有形无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物质性,撇开作为载体的物,仅仅从物质之间质的差异入手,就会抽象出差异和差异的形式这样的范畴,得到世界的结构性和元间性。也有人试图把这个范畴推广为世界的本体,在他们看界是由抽象的和程序构成的,是的意志,是绝对的,或者是人自己头脑中的一个观念和看法。这就是所谓主义的基本思。显然,这同样是一种片面的抽象,只能说明一些物质高度进化状态时才有的特殊现象,不可能具有普遍的、本体论层次上的意义。

  沿着恩格斯的思可以既不撇开物质也不撇开差异,获得一个更为全面的抽象吗?当然可以,就如作多项式代数时,我们保留的项数越多,获得的结果就越精确,当然运算也越复杂。

  不撇开物质也不撇开差别的抽象是对立统一的抽象,只有对立统一的抽象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客观世界本源的、真实的存在状态,获得以质的差异的方式实际存在着的物质以及以物质的方式实际存在着的质的差异,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样获得的范畴才和客观世界实际状态更接近、更相似。

  唯物主义和主义相互和对立,都代替对方,都地解释世界。事实上,唯物主义和主义都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合理的局部理论,都不具备全尺度上的意义。

  任何物质都是结构的,任何结构也都是物质的。正如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同样不可想象一样,由于运动只是变化中的结构,那么,没有物质的结构和没有结构的物质也同样不可想象。如果没有什么可以例外的话,这就是个一般原则,是辩证本体论的基本原则。

  物质和元间(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物体和事件只能以这种方式存在。全部进化史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和实体的进化史,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是全部进化史的主体。

  辩正本体论是不是有限理论?是的!这个理论只能在任何物质都是结构的,任何结构都是物质的这个范围里有效,超出了这个限度,到达没有结构的纯粹物质或者没有物质的纯粹结构的情况,这个前提就不存在了。这样,辩证本体论的定义域就有了两条边界。从起源上看应是大爆炸开始后的0+时刻,从远逝的方向看可能是热寂时刻和彻底收缩,还或许可能是当结构绝对优于物质载体的极端条件下。除此之外,在整个进化史中普遍有效,唯物主义和主义是辩证本体论的两个特例。(关于纯粹物质或纯粹差别如何过渡到对立统一状态的问题参看作者《物质与元间的世界》.湖北辞书出版社)

  物质和元间在对立统一中保持着自己的相对特点: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元间是相互作用的方式,元间不单独参与相互作用,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

  既然一切物质都是由其他物质以一定方式组织而成的,那么任何物质就必然处于和其他物质的关联之中,不和其他物质相关联的东西就不符合我们的前提,也就不成其为物质。任何物质都不能脱离和其他物质的关联,因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表现为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内容都处在必然的相互关联之中,如果这种关联是以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那任何物质都处于相互作用之中。这样,世界中任何局部的、微小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整个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任何一个事件和物体都不是单独和孤立的,都是这个世界全体中的内容,都将对整个世界发生作用和影响。这是相互作用的绝对性。

  同时,由于作用的速度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瞬间把一个个别的、局部的变化传遍整个世界,变成整个世界全体的变化和动作;另外,由于每个个别事物的能量有限,时经常以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速率衰减,所以,局部的事物不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其他局部,这种差别导致了这个世界必定是丰富多彩的。这种现象反映了相互作用的相对性。

  任何具体事物都是在绝对相互作用框架内具有相对性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和特征,都必定是一个经历从孕育生成到相对稳定成熟再到衰老的完整过程,我们说某个物体或事件是存在的,是指一些素材被以特定的样态组织成特定的时空结构,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单位参与相互作用,处于普遍的相互作用之中。当这种组成形式----这个事物的质变化和之后,不再以原来的样态和形式参与相互作用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由此,我们获得了一个关于存在范畴的新理解。存在是指那些正处于普遍相关和普遍相互作用之中的质以及因这个质才凝聚和联系在一起的一些素材物。一切存在(包括世界本身)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一些素材能否聚合成一个新物质不仅取决于每个要素自身的结构和性能,还要取决于各要素所处的初始和条件, 取决于局势赋与自己的形势和条件。总之,物质的形成和延续、事件的发生和演变是由更高一层次的物理局势中种种相互作用的形势以及更低一层次的物质结构状态共同促成的。我们把这种可能促使一个物质和事件产生,并对其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各种条件的综合称为势态。

  势态是普遍相关和总过程中的一个局部;是影响物质和事件过程的;是可以涵盖该物质和事件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域;是物质分布中相互作用方式的综合形势。总之,势态是一种物质的系统关系和结构,属于元间的范畴。

  一个在势态作用下产生的事件和物质是被预先存在的各种条件制约和导向下的过程,是被事先了的过程。因此,这个事件和物质的结局也是可以预期和被了的,它将产生由势态所决定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必然性。

  一个事物之所以产生出特定的性状和结果是由特定的势态所强制形成的,这就是关系。

  先生成的物质成为以后物质的素材,先生成的势态成为新势态的条件,它们了随机运动、为随机运动设置了障碍,同时为发展方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选择条件和趋势。后来的运动不得不以已经存在的势态和物质材料作为出发点,作为自己必须遵守的规则,形成了某些事物产生的必然性和决定性。因此,规律是相互作用的一种性的先决条件;是形势中对其他过程发生了强制制约作用的那些势态;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时空分布的状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规律是一种外在的、绝对的、神的力量,甚至是一种的存在,是指导和控制世界运行的以抽象方式存在着的绝对。因此,决定性的规律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支配一切的力量。我们只能发现它、认识理解它、服从它、遵循它,根本不可能影响它、改变它、甚至创造它。

  现在看来规律只是自然世界发展到目前的实际存在状态,是世界的一种具体的存在方式。不是的力量在决定我们,是自然状态自己决定着自己。马中间一辆车抛锚了,我们不得不绕道而行,这就是规律性。

  正如没有一只液化气钢瓶可以做到绝对不漏气一样,势态对于相互作用结果的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而是必然存在着缺陷。

  固然,相同的势产生相同的结果,但是这只能是大体上的相同,没有绝对的相同。因为绝对的相同意味着差别的消失,而两个并列的物质本身就意味着差别,意味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完全一致,每一个物质、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势态都是唯一的。层次越多,结构越复杂,唯一性就越突出,出现缺陷的机会就越多,差别就越显著。

  势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决定条件,它处在全无限相关中的一个局部里,有无限多的变量在影响它,所有层次、所有局部的扰动都会改变这个局部的势态。因此,势态并不能由此而决定的每一个结果都是确定的结果。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结果的取向和趋势,不能每一次的结果完全精确地一致。

  势态的不完整性和缺陷性使势态不可能彻底和局势发展的趋势,为不确定性留下了余地。

  以不确定的势态产生的新势态就是不确定的结果,基本相同的势态只能产生基本相同的结果;势态越动荡、越复杂,它的制品就越多样化,可供新势态产生的余地就越大。这种不稳定和复杂性使得势态无法新势态的唯一形式的情况被称为偶然性。势态的不完全性就是可能性和偶然性存在的基础,是多样性产生的条件。

  如果势态是静止的,没有破缺,最终导致的一定是必然性和决意义上的结果,没有偶然性可言。但势态本质上是一个运动、改变、发育着的结构,在势态中运动着的物质已经意味着势态本身是改变着的。每个具体的物质都在一个先决的中运动,这种运动改变着,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每一刻都有新的势态和产生、变化出来,如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多,就意味着这种产品的市场越小,后出的产品和先出的产品面临着被自己改变了的不同市场,市场反过来制约了生产线上的产量。

  世界是由差别产生的,而差别又是产生差别的原因,于是,差别便以正反馈的方式不断积累起来,差别的积累就是进化。

  恰好满足势态条件的事物才能产生和存在,只有不断改变自己使之跟随事态发展的事物才能在变化发展的势态中继续存在,这就是选择和适应。

  总之,势态是变化和发展着的,势态的势态直到所有层次上的物质和元间都处在这种变化之中。对于必然性来讲,只是相对于某一个层次、某一范围、某一确定的时空区域才有意义。必然性更适应于这个物质自己所处的势态层次,也就是说,层次越多、结构越复杂必然性就越少,一个物体保持自身稳定并且可以预见发展结果的机会就会越低,破缺就越多。

  由于这种发展性、运动性使每一层次的势态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且每一个层次的发展也不保持一致的步骤,所以势态的演化性使得必然性只有相对意义。

  尽管如此,偶然性也难以取得决定意义上的。因为已经形成的局面和事态是事物演化发展的出发点,这些既成事实和制约了演化的方向,和了任意发展的和,只能从这些势态留下的空隙中寻找出。

  既然必然性和偶然性都可以追溯为势态和势态的破缺,而势态的破缺只是另一种势态,决意义上的必然性就无从谈起,必然性和偶然性都应该有程度可言。所以应该用确定性或随机性取代必然性和偶然性概念。重要的区别在于确定性有了程度可言,不是绝对的必然性,随机性也不是绝对的偶然性,确定性程度是介于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一个度量。是依据不同条件变化的一个变量。

  辩证本体论意义上的相互作用已经不能是那种被简化为两个理想质点之间的碰撞,因为任何物质都是结构的,都处在普遍的相互关系当中,当两个事物相互作用时实际上是两个由不同素材以不同结构方式构成的实体之间的较量,产生和维持这两个实体的周边势态也是这次相互作用的参与者,每一次相互作用都是一个内涵丰富、极为复杂的新的事件。

  从作用者只是通过作用轻微地、对被作用者不发生明显影响的情形,直到作用者相互之间直接地、深刻地冲突和碰撞,使双方都产生本质的改变,产生出新的物质,在这两种极端的情况之间是一个广大的区域,有无数种作用的形式和可能的结果。在这无限多样和复杂的相互作用现象中在保持自己本性的同时对方依照自己的元间而改变,是一切相互作用中每个作用者遵循的基本原则。作用参与者都必须保持自己元间的完整和稳定,减少和避免在相互作用中被改变、被,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质的存在。

  当脚没有踏上沙滩之前,脚和沙滩是两个完全的体系,而且是各自物质和元间统一的具体物质和完整体系。因此,脚踏上沙踏滩之后,脚和沙滩都不是作为简单的、物理学意义上的质点相互碰撞,而是两个物质体系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都力图在保持自己原有形态不被改变的前提下改变对方,对方按照自己的形态重新布局。那么,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使作用双方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发生改变,而各自改变的程度和结局取决于双方各自本来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条件。

  这个模型是无数相互作用情形中一类常见的类型,这一类型的特点在于:一方比较稳定和坚固,改变较少,另一方比较松散,更容易被改变;被改变的一方在改变之后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被改变的模样。

  在脚和沙滩的较量中,脚沙滩表面按照自己的模样重新布局,形成了一个和脚底形状相似的痕迹,当儿童离开之后,脚印留在了沙滩上。这个沙子做成的脚印是一个新的具体物质,对沙滩而言则是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它的物质成份依然是沙子,但沙子排列分布的方式却是脚的形状,是脚的一部分元间,也是人的一部分元间,脚和人的元间就从转移到了沙子上。

  同样,我们可以用摄影器材拍摄这些脚印,把脚的形状变成上的银粒排列、变成磁盘上的磁畴、变成银幕上的发光点、变成铜板纸上的彩色油墨……。总之,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平常但很重要的特点:

  元间可以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外一些其他物质上,这就是元间的可转移性。

  元间的理想转移是在这一类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对于更一般的情况来说,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对作用双方原有元间的,是产生新元间的过程。原有的元间在新物质和新元间中只保留了残迹,能保留多少,是新的成份多,还是旧的成份多,取决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否使双方造成了质的改变。有没有其作为这种物质的质的差异形式,使其转变为新的物质。

  所以,元间转移是相互作用中的普遍现象,完美的元间转移只是一种典型和特别的现象。

  一种元间比较多地残留在另一种物质上,实现了从一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的转移, 这种转移超越了不同物质差别的,表现出元间相对于物质的性。

  在物质和元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每一方都把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始终处于对等的地位,而是经常表现出此消彼长的侧重点变化。在相互作用中,物质和元间同时被改变,但变化的重点可能不同,有时以物质方面为主,有时以元间方面为主,这种主次差别常常很突出以至于出现元间成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更突出地表现了元间相对于物质的倾向。换言之,在这种条件下,尽管元间不能最终脱离物质形态存在,作为纯粹元间而存在,但具体物质己经退居到不对元间内容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另一层次。因而,不仅同一个元间可以由不同种类的物质作为表达的,而且,同一种物质也可能用来表达所有其他物质的元间。

  元间在超越不同物质形式差别的同时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差别,因此,我们才会产生历史和历史事件的概念,才有可能对已经过去的事件、对曾经存在过的东西和还没有出现的东西进行研究和讨论,才可能有认识和知识。才能看到几十年前的电影和几千年前的故事。

  我们把实现了转移的元间称为信息。因此,信息并不全等于元间。当元间还存在于由物质要素的关系直接表达的自在状态,作为直接物质形式时的元间还信息。只有当元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转移时元间才表现出来,才能出来。因此,信息是元间的一种外在形式,是元间转移的过程和结果的现象。只有通过相互作用才有信息。因而,信息是动态的元间,只有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有信息。一本书,只有当你阅读它时,书里的内容才是对于你的信息,当放在书架上时,书里的内容是元间。

  广义的信息存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物质过程中,存在于一切元间转移的过程中;狭义的信息、我们日常所习惯指谓的信息仅存在于元间分量占优势的特殊条件下。

  获取信息是一个元间转移的过程,只有通过相互作用才能得到信息。因此,信息传递必需以某种具体的物理过程作为媒介,而这个物理过程同时也了元间转移的程度。

  首先,由于信息是元间在新物质中的遗迹,因此,它只能出现在这个新物质产生之后,不能在此之前。

  其次,元间转移的完整性、逼取决于相互作用的性质。脚被沙子挤压会发生变型,因而,脚印不可能是自在 状态下本来的样子,也不是踩在地板上时的样子。测量和观察都是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不可避免地对测量和观察对象发生改变,同时对测量者发生改变。只有这种改变才使信息成为可能,所以失真 是元间转移中的必然现象。

  第三,由于元间相对于具体物质,可以在只占用极少量物质的情况下实现转移,因此,元间可以被大量复制而不减少,复制的数量和失真程度取决于元间相对于具体物质的程度。

  总之,信息和物质的关系只有在元间和物质对立统一关系理论框架中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在生命出现之前,结构和物质是直接联系、直接相关的,相互之间的相对性表现并不明显,物质和元间都直接由对方来实现。研究一块矿石的结构就是研究这块矿石本身,不可能也没必要区别它们。这种元间我称之为具体元间。

  DNA和RNA出现之后,具体元间发生了性的变化,这种物质不再是元间的直接形式,除了作为核糖核酸这种具体物质的同时,还作为另外一种物质的元间,决定着另一种物质的形式。对于DNA所表示的那种生命来说,DNA是一种间接的、抽象的形式---抽象元间。这是自然史上出现的第一种抽象元间,这标志着物质和元间不再仅仅直接等同和依赖对方,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实现了物质和元间的相对。如同图纸作为纸张这种物质之外,同时还作为一座大厦的抽象形式。图纸从物质角度看是纸,从元间角度看是大厦的软件表达方式。

  第二层抽象元间是生命体的感觉、印象和意识。这是在DNA之后的又一次飞跃。生物和人可以不同程度的把对象世界的元间用感觉器官转移到自已的反应系统、神经系统或头脑中来,把事物的结构用神经细胞之类的另外一种物质保存下来。

  生命物质对于的了解,把对象的元间转移到自身的生物递质里是主、客关系的最初形式,因为这是自然方法中对对象扰动最少的、理想的元间转移。通过这种方法,世界的一切具体元间都可能被转移成抽象的形式。

  人还发明了图画、文字、书籍、照片、全息摄影、电影电视等等工具,元间以抽象形式实现了广泛的和交流。

  第三层抽象的元间是思维产生的概念和逻辑。思维利用转入的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操作,发现了对象界的一般情形,发现了具体元间没有直接显示给感觉器官的具有一般性的势态,发现了更一般的元间。人们可利用这些元间和规则在头脑中进行直接的推理和演绎,可以把这种规则转移出来并介绍给大众。例如,哲学、数学、逻辑、物理等等。大自然通过人不仅把以具体方式表现的元间实现了抽象化,而且,这种抽象还了大自然自己没有实现、没有到达、没有选择的那些可能性。长远看,人类可能逐步广泛、细致地绘制出大自然在自己的进化中每一个分叉点上所有可供选择途径的总表和清单。显然,大自然只是在所有可供选择的势态破缺中偶然挑选了其中的一条。人不仅通过这种方法向大自然颁布了大自然自己的规则,同时,人还可以利用这些规则在大自然没有选择的那些可能道中挑选对自己更有利的途径。我们不仅可以预测和计算局势的发展,设计新的物质和元间,还用改变物体形状和属性的办法制造各种机器和用品,还可以用改变基因结构的方法制造的新生命。更奇妙的是我们经常并不是把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做成实物,而是只在元间层面上生产和消费它们,例如电脑游戏、网络婚姻、影视小说、虚拟现实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发现了势态及其破缺,而且同时拥有足够的能量控制能力,就可以选择我们想要走的任何一条,这种选择同时改变了世界原有的方式,创造了新的势态。

  如果还有第四个层次的话,那就是人在把自己的需求外化为自然的同时还把把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方式也外化给了自然,人赋予了机器以元间操作的能力,不仅显示出思维不是只有人才可以胜任的独特工作,而且,将来机器可能比人做得更好,人终于又回到了和自然平等的地位,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成了自然进化的新动力、新原因。第四层次的抽象元间还是一种有待仔细描述和认真研究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并没有因为有了新层次而抛弃旧层次,世界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连续的整体,由这些层次共同组成、共同作用、交替前进。元间正在加速发展,我们还不知道可能再出现什么样的新层次,不知道机器的需求、机器的意识将产生怎样的新势态。

  传统的认识论普遍认为认识活动本身不是物质力量,当然改变不了物质的状况。或者说人的认识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现实,但不改变现实。总之,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有一条严格的界限,还深深的着认识论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给了我们更深刻讨论这些问题以新的切入点,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作一些分析:

  前提: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普遍相关的,人作为普遍相关中的一个并没有特殊地位。人的所有活动也都服从基本的物理规则。

  通则:元间转移是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是对象双方的结构相互冲突、相互比较、相互转移的过程。

  1、影响很小的情况。如我用眼睛观察花朵的行为并不能显著地改变花朵,这种改变严格说来是有的,只不过可以忽略不计罢了。视觉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对象影响很小。

  2、影响很大的情况。如您考我哲学题目的时候,我会很紧张,可能会跟着您的眼神改变我的答案;如观察一个电子的运行,对象电子的工具电子不可避免地干扰着对象电子的运动;如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电压,电压表消耗的电流改变了电池的原始状态;如品尝梨子的滋味……。

  在观察者不能显著影响被观察者到极大地影响它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有一个广大的区间,有不同层次的复杂局面。但是,相互作用必然造成相互改变,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推广: 1、显然,认识是元间转移的一个特例,是把外在的、对象的元间转移到人的认识器官中去的过程。我们只能尽可能减少对被观察对象的干扰,却不能完全避免这种影响,不仅进入观察器官的信息是被我们改变过的,就连我们刚观察过的那个对象也已经不再是我们观察之前的样子了。

  2、既然是两个结构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当然不是一张没有内容的白纸,正如进化认识论(德.福尔迈.《进化认识论》)告诉我们的那样,是一套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成的、极其复杂的、与人的直接基本相似的元间。纯粹的观察者并不存在。认识是这样两套元间体系的相互作用,外来元间转移到大脑里后将产生既不同于外界也不同于先天构造的新元间。这个新元间又成了进一步接受外来信息的基础。

  3、实践和认识之间没有决然的界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认识以从对象中获取信息为主,实践以改变对象为主,认识和实践互为手段,因为,不改变对象就无法获取对象的信息。

  康德认为存在着物自体这样的对象的对象,物自体是产生现象的根源和根据,人只能认识现象,而不可能认识到物自体本身,因为物自体于认识,不能作为对象。这是哲学史上十分令人费解的问题,因为康德一方面承认物自体的存在性,同时又不把它作为认识的对象。认识只能停留在作为物的表现形式的现象上,而不能切入到物自体本身。

  康德这样来解释自己的理论:因为感性认识决不是照物体本身那样物,而是仅仅按照物感染我们的感官的样子物,由此它提供给的思考的只是现象而不是物本身(《哲学原著选读》下卷 第271页)。

  1、相互作用就意味着相互的改变,当认识主体的物理手段和客体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时,客体的物理过程就受到了干扰和改变,就不是它原来的自在时的那种模式。因而,认识主体就不可能精确地了解到对象在没有被观察时的自在的、本来的状态。我们只能获得由于我们观察行为影响过了的新的一种状态。用康德的话讲,我们只是把这种现象作为了对象,并不可能走到意识能力之外去把我们没有作用过的自在状态的对象作为对象,因此,物的自体不可知。正是由于我们懂得了要实现元间转移必须改变对象这个常识,才可以判断我们认识了的东西都是被我们改变了的东西,那么对象自己应该有一个自在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我们只能用另外的方法去认识,同一种方法总会碰到极限,这是由物质本身的层次性所决定的,从而认识也有明显的层次性。

  2、我们只能从现有的知识、观念出发去接受新的元间,因此,认识主体作为元间转移的受体,其本来的、先天的、遗传的构成方式以及由经历和文化产生的先决知识是影响转移过程的又一主要因素。严格讲,认识主体本身也是一个物自体,因外来元间的转入而发生改变,我们的意识所观察到的结果是两种元间相互作用后的综合结果。

  3、主、客观是典型的相互关系,客观和对象是同义词,当你不去认识某物或实体,它还不是对象,不是相对你的客体。因此客观存在不等于存在。存在的并不一定都是客观的,客观的只是存在的一部分。

  实际上,人的认识只能无限逼近对象,把物自体一层层地变成对象,一段段地抽象出来、转移出去,却不能完全到达物自体,这符合前面讨论过的关于元间转移的一般规则和限度。

  我们有什么说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是存在的?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有什么理由说物自体是存在的?

  认识和确认物自体这种不是对象的对象是自相矛盾。所以,只有当我们的认识和元间转移过程基本结束后,当物自体转变成对象之后才能有理由说这曾经是一个物自体。认识物自体都是事后的认识。

  1、间接的方法。所谓存在是指处于普遍的相互作用之中,不和人发生直接的主、客关系的东西很多,不和人发生直接联系不等于也不和其他物质发生联系,人的认识只是所有相互关系中的一部分,只是一种关系。凡有一个实体是存在着的,就必然处于和别的实体的相互关系之中,由于相互作用的绝对性也同时必然和我们处于相互关系中,只不过是间接关系,从间接关系的间接关系里可以逐步接近物自体,可以从它的现象中推测和发现物自体的存在。

  2、逻辑方法。利用第三层次的抽象元间,既关于势态和规律的一般性概念可以在头脑和计算机里演绎某种势态的过程,事先预言还没有直接出现和发生的事件,猜测我们还没有直接接触到的物自体。元素周期表和就是这种方法成功的经典范例。逻辑和数学方法也是量子物理学经常采用的方法。关于这种方法的合仍然是哲学认识论的重要课题。

  1、这是一个仅在物质都是结构的,结构都是物质的范围内有效的有限理论,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再是辩证本体论讨论的领域。

  2、这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只有处于普遍相互作用和关系中的东西才是存在着的,不与或不再与我们这个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东西就不算是存在或不存在。

  物质和元间是存在的全部内容,物质和元间的对立统一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这是辩证本体论的基本观点。

  3、辩证本体论主张的认识论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地心说模式,这仅仅适应于第二层次的元间抽象;也不是康德设想的哥白尼式的日心说模式,这仅适应于第三层次的元间抽象。这是一个更一般的双星系统,日心说和地心说只是它的两个极端情形。也就是说,认识主体和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关系和地位,而且认识主体和对象相互作用时作为同一个体系共同存在和发展。主观和客观双方都不具有绝对的、的地位,而是相互地位不断变化着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整体,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撇开具体事物中的一切质的差异,可以抽象出纯粹物质的概念;同样,撇开具体事物中的物可以获得纯粹差异及差异的形式。但是,当我们把撇开作为理论前提时就意味着不可能获得全面的一般性理论。

  1、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面向高校、面向社会,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篮球人才为目标,采取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大学生专项运动联赛。1996年开始酝酿,1997年建章立制,1998年正式推行,历经八年六届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篮坛二大赛事之一。

  2、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是由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和恒华集团共同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活动,由恒华体育(广告)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推广。

  CUBA联赛的旨是“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它言简意赅地概括了CUBA联赛的人才观和发展观。

  a、CUBA联赛“竞技体育不能脱离教育,素质教育不能脱离体育”,从学校体育的功能出发,发展并丰富了传统的篮球人才观,提出篮球人才应当包括“五种人才”,即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从事与篮球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广大球迷。

  b、在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长期实行体工队建制,这种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片面强调运动能力的提高而忽视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的体制造成了我国篮球人口规模偏小、后备人才储备不足、专业选手文化素质偏低及退役后就业渠道不畅等一系列问题。CUBA联赛组委会提出,中国篮球应当借鉴国外青少年篮球运动的组织经验,把业余训练体系深深地扎根于校园之中,构筑一个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型篮球人才培养体系,固本方可清源,根深才能叶茂,从而以庞大的篮球人口基数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普及带动下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高校体育具有品位高、受众广的特点,在业余体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和自身定位的原因,中国高校体育的组织潜能和市场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赛事运作水平和社会认知度偏低。CUBA联赛组委会采取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模式,把CUBA联赛作为一个产品进行包装、规划和推广,建立了全新的竞赛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营造了高校体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也在朝着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

  1997年,国内大部分体育赛事的运作还处在粗放阶段,在包装和推广方面创新意识不足、手段明显滞后。CUBA联赛会徽、会歌和吉祥物的推出,成为中国高校体育界和中国篮球界首个采用形象识别(CI)系统进行整体包装的赛事。

  CUBA联赛的会徽是以篮球为背景的“CUBA”四个英文字母和横向排列的五星;

  和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广告语”式口号相比,CUBA联赛的主题口号大多语言生动、文字洗练、格调清新、寓意深刻,从各个角度折射出CUBA联赛的特色、主张和文化气息。试举几例:

  1、CUBA联赛的执行机构是CUBA联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组委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由教育、体育、经济、文化、新闻等热心人士组成,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篮球协会的指导下,按照有关法规、条例和规范性文件开展工作。

  常务副主任,现为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顾问龚培山教授和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副、恒华集团总裁张宁飞;

  组委会下设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分会和办公室、竞赛委员会、开发部、推广部、培训部、财务部和新闻中心共7个职能部门。

  组委会分会由主任一人,副主任数人,秘书长一人,委员若干人组成。负责对CUBA联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 行政区选拔赛的组织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2、CUBA联赛新闻委员会是指导联赛对外宣传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专门委员会,由大众传媒和新闻机构从事管理和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人士组成,现任主任是体育中心主任马国力。

  3、恒华体育(广告)发展有限公司是CUBA联赛的独家推广机构。 三、赛制框架

  CUBA联赛的赛制充分体现了联赛业余性和性,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有机统一,符合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规律和篮球人才成长的规律,对推动篮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提高联赛的激烈程度和精彩程度,体育竞赛的公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分别组织预选赛,具体时间、地点和比赛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大体协或在CUBA联赛组委会指导下成立的预赛领导小组确定。预选赛男、女冠军队直接晋级分区赛。

  各赛区男、女组比赛均采用先分组循环后交叉淘汰的形式,决出赛区冠军。各分区男女组冠亚军晋级全国决赛(八强赛)

  采取赛会制,先通过单场淘汰决出两支进入总决赛的队伍,总决赛采取主客场两回合制。如赛会承办单位进入总决赛,则第二场决赛移师客队所在地,否则第二场比赛主场权由进入总决赛的双方队伍抽签决定。

  比赛采用《1998—2002年篮球竞赛规则》(今后国家体育总局若下发新的竞赛规则,则采用新规则),所有比赛时间采用四,每节10分钟,同时第二节、第四节比赛中各增加一次技术暂停。

  一项事业的成功,需要远见和机遇,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志同道合的盟友。从1985年到1996年,靠着每年几千元的活动经费和时有时无的外部援助,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为推动篮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进行了十一年的奋斗和探索。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大篮协日后创建CUBA联赛做好了组织准备。从90年代初期开始,时任大篮协副兼秘书长的龚培山教授开始酝酿一个宏图大计:创建一个规模更大、影响更广、水平更高、更加的大学生篮球联赛,充分出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活力和能量。龚教授已经感觉到时代变化的脉搏,看到了社会转型和体制变革给各个行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但在当时,中国的体育市场刚刚开始发育,在管理体制、市场、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无法预知的风险,除了算不上的解囊相助,很少有人如龚教授期望的那样,对创办和运营一个的大学生篮球联赛产生兴趣。

  和大多数成功的江浙商人一样,张宁飞具有强烈的开拓和敏锐的商业直觉:1988年从浙江大学材料系毕业,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两年后投身商海,进入上海一家进出口公司从事国际贸易,1993年创业之,担任杭州可艾可服饰有限公司(恒华集团前身)总经理,并很快在美国市场打下一片天空。而在挣得第一桶金之后,张宁飞并没有专注于扩大经营规模、占领市场份额,他开始认真思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自己的人生规划。从小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以及在高校求学、任教的经历使他产生了投资教育事业的冲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大学时代对张宁飞有“知遇之恩”的浙大男篮主教练陈南生向他透露了龚培山教授创办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构想,张宁飞闻之怦然心动,他隐约觉得,这是一个支持教育、回会的途径,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投资领域。

  张宁飞曾经代表浙江大学打了四年篮球,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篮球情结。因为业务关系,张宁飞常年往返于中美之间,对于两国篮制的巨大反差,他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刻的体会。尤其是对NCAA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这项在美国家喻户晓、在中国却鲜为人知的赛事,他的兴趣并不止于了解,“让CUBA成为中国的NCAA。”这是张宁飞最初的想法和目标。

  恒华集团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资金实力算不上雄厚,主要市场在美国,也不需要在国内开展大规模营销活动提升知名度,张宁飞投资CUBA联赛,让很多人觉得困惑和不解。而张宁飞本人则只要经过精心的雕琢,CUBA联赛一定会发出钻石般璀璨的,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做好了长线日,在浙江大学男篮主教练、大篮协副秘书长陈南生的促成下,67岁的龚培山与30岁的张宁飞首次见面,就合作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一事进行磋商并达成共识。

  6月6日,“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教育、体育、新闻界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商大计。张宁飞在会上表示愿为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11月28日,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与恒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合作签字仪式在浙江厅举行,正式确定了CUBA联赛的名称和办赛旨。

  1997年1月27日,“可艾可”杯全国高校篮球赛在杭州举办,标志着CUBA联赛进入“试运行”阶段。

  3月14日,恒华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正式启动CUBA联赛的包装、推广和市场开发工作。

  1998年3月19日,首届CUBA联赛开幕式在举行,来自教育界、篮球界、文艺界的许多名人济济一堂,在著名歌手刘欢热情奔放的“CUBA之歌”声中,CUBA扬帆启程。首届CUBA联赛正式打响。

  3月25日,CUBA联赛组委会组团赴美,专程考察NCAA联赛的组织经验五、发展历程

  首届CUBA联赛的火爆场面可用“井喷”来形容,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17支高校代表队、9130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了各个阶段的比赛,比赛场次达到2600多场,现场观众146万人次,对决赛阶段的20场比赛进行了现场直播,一百多家中央和地方对联赛进行了密集报道。从“空谷幽兰”到“山花烂漫”,高校篮球界被压抑已久的热情如雪崩般迸发出来,在很多地区,CUBA成为当地篮坛的一大盛事,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篮球热”。“CUBA现象”给当时正处于历史低谷的中国篮球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许多关心中国体育进程和发展方向的人们因此倍感振奋。

  在首届联赛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上,第二届CUBA联赛对赛制进行了调整,原来的A、B级联赛“双轨制”实现“并轨”,自然年度比赛改为学年度比赛,南北两个赛区进一步划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赛区。改制后联赛的整体水平和激烈程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针对本届联赛中出现的一股来势猛烈的“作假风”,组委会果断地采取措施,对涉及的9支球队进行了严厉处罚,一时间CUBA“打假风暴”成为报道的热点,在高校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震动和反响。

  从第三届联赛开始,CUBA确立了稳定的全国联赛制度。推出以“不变的参赛条件、固定的比赛时间和有利于参赛队系统训练的赛制”为特点的CUBA竞赛规程。联赛的规模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参赛院校的知名度更高、区域分布更广, 一些多年不组织球队的知名院校,如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工业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均加强了队伍建设,并凭借自身实力打进了分区赛,西部边远省份的不少院校也加入了CUBA大家庭,整个CUBA联赛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进入第四届,CUBA联赛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在赛事组织和推广方面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思和做法。如东南区比赛由江西省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承办,通过利用、开发校园和社会两种资源、两个市场,CUBA联赛的社会化程度得以提高;西北区比赛由新疆大学承办,CUBA联赛开始有计划地向高等教育规模不大的边远省份进行辐射。鉴于前三届联赛因作假受到禁赛处罚的12支球队均做了深刻检讨并采取了积极的纠正措施,常委会在召开工作会议,通过了解除处分、恢复其参赛资格的决议。这使得整个联赛的格局更加完整。

  第五届CUBA联赛进一步体现出CUBA以东部大城市为根据地、大举“西进”的战略。组委会有意识地选择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进行赛事推广,如西南区放到因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调整、多年不组织篮球竞赛的广西桂林,西北区放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宁,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成为争相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热点赛事。尽管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第五届CUBA男八强、女四强赛的组织计划,但联赛组委会并没有偃旗息鼓,消极应对,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周密的部署和扎实的工作,第五届CUBA联赛最终收尾。这一事实既证明了联赛的凝聚力和组委会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标志着CUBA联赛运行机制的基本成熟。

  即将揭幕的第六届联赛把CUBA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加强与的战略合作关系,扩大电视转播规模,成为本届联赛的一条主线。为此组委会再次对赛程和赛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地区选拔赛的截止时间由11月上旬延长到12月15日,分区赛开赛日期则由原来的11月15日调整到翌年的2月底或3月初。赛制方面,男子八强赛由单场淘汰制改为主客场双淘汰制,女子四强赛扩编为女子八强赛,采取先分组循环后交叉淘汰、冠亚军决赛打主客场的混合赛制。调整后的赛程更加紧凑,比赛更加密集,为全程转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普及范围更广。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CUBA联赛在提升学校知名度、促进校际体育文化交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实施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代表队建设方面提高了重视程度,加大了投入力度,基层比赛的规模、影响力、队伍质量和运作水平持续提高。以第六届CUBA联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预选赛为例,参赛队总数达到了700余支,比赛总场次达2700多场,现场观众达190万人次,其中河南省预选赛参赛队覆盖了全省17个地级市中的14个,河南对部分场次进行了实况转播,浙江省预选赛参赛队数达到50余支,平均每场比赛观众人数达1000多人,安徽省选拔赛有34支队伍参加,规模创历届之最。总体来看,大部分地区的CUBA预选赛得到了当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高校体育组织的大力协助和广大院校的积极响应,并在赛事包装、新闻宣传、活动推广、市场运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运动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表现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球队的战术运用和配合质量、比赛的对抗程度和精彩程度都有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水平较高的球队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打法风格。经高校多年的培养和CUBA联赛多场次的,部分拔尖球员已经具备了进入体工队或职业俱乐部的实力。以第五届CUBA男八强、女四强赛为例,男队平均身高1.92米,最高达到2.04米,女队平均身高1.80米,最高达到1.89米,各队之间的实力差距明显缩小,80%的场次分差在10分之内,从技术统计情况来看,全队得分和投篮命中率明显上升、犯规和失误次数有所减少,一些难度较高的攻防技术如扣篮和盖帽得到了更多的运用。总体来看,CUBA男子八强队已经全面达到或超过了青年队的水平,如华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两队在与本省青年队的正式比赛中能够胜出20分以上,武汉理工队多次战胜乙级联赛的中游球队湖北男篮;女子冠亚军队已经达到准专业队水平,如天津财经大学女篮曾在正式比赛中以十几分的优势战胜了乙级联赛前五名的女篮。此外,在去年的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湖南大学男篮和青海师范大学女篮分别代表长沙和西宁参加了篮球项目的比赛,其中未能进入第五届CUBA八强的湖大男篮先后战胜三支专业队,在12支参赛队中名列第六。经高校多年的培养和CUBA联赛多场次的,部分拔尖球员已经具备了进入体工队或职业俱乐部的实力,如武汉理工男篮队员王晶去年正式加盟广东新世纪男篮,今年有望以主力身份征战全国男篮甲B联赛。

  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除了在校大中学生,各个年龄段和知识背景的人群对赛事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CUBA联赛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各个社会领域,其积极健康的社会形象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更加深入。

  产业化运作初见成效。经过五年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造,CUBA先后吸引了摩托罗拉、万事达卡、一汽—大众、中国电信、铁通、达盛电子、CECT手机、FILA、李宁、康威、双星、红牛、南华利生、WILSON、兰华、飞鹿、洪都、康恩贝、正大福瑞达等公司的加盟合作,成为一个社会团体和民营企业联手打造的知名赛事品牌。从第五届CUBA联赛开始,联赛组织者开始把无形资产开发列为主攻方向,力争“把蛋糕做大”。目前正在推行的市场拓展计划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和国内体育用品业“龙头”之一安踏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品牌联盟的方式推广CUBA联赛,开发系列标志产品,全面进军篮球市场;二是开通“CUBA短信乐园”,以网络为平台,发展无线增值业务,提高产业化运作水平。从“小打小闹”到“大蹦大跳”,创立仅有五年的CUBA联赛正在逐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在中国篮坛,CUBA堪称地域覆盖最广、参赛人数最多、文化层次最高的赛事。她的背后是1000多所高校、1300多万在校大学生和200万教职员工,以及一个更加庞大的连带群体,其中包括2000多万梦想上大学的高中生和数不清的大学校友及学生亲属。如此广泛的社会基础决定了CUBA不可能寂寞。

  从1998年创立至今,CUBA联赛保持着每届600—700支参赛队,近万名运动员和教练员,2400多场基层选拔比赛,160场分区比赛和15场男八强、女四强赛的赛事规模,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树立起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竞赛体系日趋完善、竞技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影响迅速扩大、优秀人才崭露头角、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造初见成效,被誉为中国篮球的“希望工程”。

  以第五届CUBA联赛为例。根据权威机构的测算,第五届CUBA联赛男八强、女四强赛受众总量达到了22亿人次,不仅在各类业余体育竞赛中首屈一指,在社会认知度方面可比肩职业联赛。

  CUBA的影响力还可以用权威的监测数据加以说明。从1998年创立至今,CUBA联赛一直是固定转播的赛事之一,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提供的收视率调查结果,第五届CUBA男八强、女四强赛9场转播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8,最高达到1.3。超过了“末代甲A”。央视因此对节目资源做出调整,决定以CUBA为突破口,培育学生体育竞赛领域的精品赛事。 七、系统建设

  CUBA联赛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与组织者“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的旨和社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密不可分,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育人是旨,文化是特色,品牌是优势”。

  建立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有一套合理的赛制。早在联赛酝酿阶段,CUBA组委会就专程赴美国考察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将赛制草案和世界上开展时间最长、组织经验最丰富、竞赛体系最完备的大学生联赛进行验证比较,经过反复论证和小范围试行后确立了1998年首届联赛的基本赛制框架,在推行过程中,对于一些意见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组委会不断地集思广益、酝酿和提出修改方案,如建立顺位补缺机制、取消总决赛五分钟决胜期等,体现了联赛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使CUBA赛制更符合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在普及基础上实现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从首届联赛开始,组委会每年定期组织一次教练员、裁判员培训活动,聘请执教经历丰富、在篮球训练理论和方法领域造诣较深的专业教练或专家授课,促进高校教练员更新思想、了解和学习先进的篮球和训练理论,改进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同时本着自愿原则组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参加裁判员培训及技术等级考试,针对我国篮球裁判员英语水平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国际比赛要求的现状,组委会通过组织裁判员英语学习、尝试现场英语宣告等方式,提高裁判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实际应用能力。自1998年至今,CUBA累计培训教练员380人次;培养篮球一级裁判员300余人,其中60%是在校大学生,对于学生裁判当中条件和水平较为突出者,组委会放手大胆地使用,如华中科技大学水利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曾宏涛曾执法第四届CUBA联赛总决赛。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培训,CUBA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为了使大量的优秀篮球苗子能够及早被发现,并在中学阶段接受正规、系统的训练,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为进入大学做好充分准备,CUBA联赛组委会自1998年起,着手在全国范围内依托篮球训练和文化学习条件较为优越的中学建立篮球人才培训,至今正式挂牌的已达到30几所,在短短六年内为各高校代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选手。同时,为进一步扩大高校选材范围,使更多有篮球天赋的青少年能够实现上大学的梦想,CUBA还推出了一年一度的选秀夏令营,为高校教练和优秀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双向交流的机会。六年来CUBA共组织了四届选秀夏令营和一届选秀冬令营,190多名营员被各高校代表队选中,。通过这两项措施,CUBA在开发上游资源、建立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方面,迈出了的步伐。 (4)严厉打击在运动员资格问题上弄虚作假的行为,防范和杜绝裁判员执法不公的现象,公平、的体育。

  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生态系统,必须有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和手段。“打假”、“扫黑”本来是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紧密联系的字眼,近年来却成了人们谈论体育比赛时的热门话题,一部“体坛厚黑学”折射出的是“圈子文化”和“潜规则”的。在这方面,CUBA联赛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CUBA严禁已经失去培养价值的超龄或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参加联赛,为了根除高校体育竞赛中长期存在的弄虚作假现象,CUBA联赛的性和体育竞赛“公平、”的原则,从首届联赛开始,联赛组委会排除一切干扰,广泛发动群众,本着“发现一起、核实一起、处理一起”的态度,对“违规操作”的球队和个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前五届CUBA联赛共有15支球队因“作假”受到取消比赛成绩或禁赛处罚。同时,为了杜绝比赛中的“黑哨”现象,CUBA非常重视裁判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