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日化

国外的日化产品国内超70%日化市场份额已被国外品牌占据

面对外资巨头,中国消费者吃亏的不仅是价格,还有质量。尽管纵观国内市场上的日化产品,不类里不同品牌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但如果仔细看看包装上的生产商,会发现这些名称迥异的牌子,只属于那几家外资企业。换言之,即便旗下某个品牌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大不了换个牌子再去推广,而消费者则没有选择余地,选来选去,还是这几家。

本土美妆傍上外资纷纷式微

截至目前,丁家宜、小、羽西这些曾中国本土曾经的“优势”大众品牌,它们在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国际经济的进程中,相继了被国外日化巨头“收购”,然后逐步式微的命运。相比大众品牌,科蒂中国的高端化妆品部则保持着两位数的销售增长。欧莱雅也已经悄然将羽西的市场定位从大众产品部调至了高端化妆品部。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将不断增加,新市民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这些地区日化市场总量将不断增大。而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尚未被外资巨头们完全布点,销售渠道也较为分散,而这正是国内日化企业立足中小城镇培育品牌和消费人群,最终重新争取大中城市市场份额的机会所在。

而当上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市场时,不少国内日化企业为了获得资金和技术,选择接受外资并购或合资。毕竟,当时外资巨头们开出的价码十分诱人,一些本身并不缺少资金的日化企业也跟风选择接受并购。

但这一交易最终酿下苦果:截至今年3月31日由于该品牌的账面减值致使科蒂三季度亏损2.533亿美元,丁家宜所处的皮肤和身体护理部门三季度减损共3.2亿美元。

变过去的“进城”为当下的“下乡”,是目前本土日化企业仅存的突围径。但如果不能记住,“下乡”是为了再次“返城”,不能积累足够的品牌影响力和消费人群,那么最终,中小城镇和乡村的仅余市场,也将被外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日用品和化妆品销售总量高达340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亦超过同期全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增速的平均值。

“遗憾的是,科蒂大众化妆品中国区业务业绩不如预期的理想,同时影响了科蒂集团的总利润,因此,寻求另外一种可以让我们核心品牌在中国持续的方式,成为当务之急。”在一份被披露的来自科蒂美容事业部CEO的内部邮件中,国内化妆品界明显感受到了科蒂对于停售丁家宜的迫切。

2003年欧莱雅集团收购小,同时也一并获得了其在二、三线城市的近28万个销售终端,此后3年,借力于小的渠道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卡尼尔快速成长。

日用化学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瓶洗发液,一支牙膏,看似不贵,但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加之许多日化产品是在限额以下的小型商店销售,因此日化产品的实际市场总量远超人们的想象。但是这一巨大的市场,却并未被本土企业所占据。

至于羽西,欧莱雅方面昨日未透露目前的销售形势。羽西这一本土品牌最早被科蒂收购,后来又被转手到欧莱雅。

中国制造的飞机和高铁,已经了国际市场,但为何本土制造的肥皂和洗衣粉,并无多少科技含量,却难以夺回国内市场?

依照上述内部邮件的发件人的要求,收到上述邮件的人应将此次信息保密,直至科蒂公开对外宣布这一决定。但遗憾的是,保密工作最终没有做好。

广州市内多个零售终端目前依旧有丁家宜产品在售,有关停售和回收的通知尚未到达终端零售层面。

而在小型超市里,丁家宜牌的洗面奶比起其他牌子的同类产品的数量要多,所占空间更大。依照该小型超市的负责人介绍,丁家宜产品的销售情况还可以。而一些日化商品的连锁专营店,如娇兰佳人店内则已不见丁家宜的踪影,店员反映“早就看不到这个牌子了”。

丁家宜“被停售”后尚未撤柜

以创办人靳羽西而命名的羽西,是国内市场为数不多的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本土中高端化妆品品牌之一,然而在经历科蒂和欧莱雅两位新主之后,原有消费群体老化,对年轻的消费群缺乏吸引力,已经成为该品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可能也是基于这一原因,欧莱雅方面从未对外披露过羽西在华的销售数据。

在计划经济时期,各地日化企业多属于地方轻工系统,生产的产品主要为当地居民服务。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后,分散在各地的日化企业并未被及时整合,形成跨地域的大型日化企业,在销售领域也是各自为战。即便如此,面对日益蓬勃的市场,在经济转型初期,国内日化行业还是形成了不少民族品牌。

依照上述邮件的内容,科蒂在华业务将转为代理模式销售。而利丰集团将在中国市场分销科蒂中国区旗下包括阿迪达斯、芮谜和在内的三大关键大众品牌,但唯独不包括丁家宜。

最终,日化行业的民族品牌在市场上不断式微,最终难寻踪迹,而外资则轻松取得本土企业原有的生产和销售资源,将自身品牌做大做强,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绝大部分“江山”。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外资巨头拥有了事实上的定价权,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涨价时往往也采取同步行动,被百姓们戏称为“日不落”。当然,你不愿买也没有办法,因为市场上很难找到不属于外资巨头的日化品牌。

以华润万家超市的护肤品区域为例,该商超的货架上还放着丁家宜品牌的洗面奶和防晒霜等产品。不过,超市售货员也坦言:“现在护肤产品层出不穷、花多眼乱,每类产品可选择对象的数量大幅增长,多数顾客转向了其他品牌的产品,丁家宜品牌的产品的销售情况大不如前。”

但在实际操作中,外资日化巨头对实力较强的民族品牌采取战略式并购,完全买下品牌和生产、销售资源,曾经被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转眼变成了外资背景。对于实力较弱的国内日化企业,并购吸引来的资金不仅未被注入本土品牌,反而让本土品牌在合资企业内被排挤甚至被抛弃。而拒不接受并购的本土企业,往往面对外资夹击,难以保全自身。

大宝是被外资收购的另外一个本土知名化妆品品牌,这一品牌虽目前依旧在市场有售,但也面临低端化的难题,在被收购之后也曾爆出销售方面的诸多问题。

而对于仅存的几家本土日化企业而言,想扭转在市场上的颓势,不能仅寄希望于相关部门出手,关键在于做强自身。现阶段,外资企业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和核心商圈,将毛利率较高的日化产品市场份额牢牢控制住,想在大型城市和利润率较高的产品处入手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过,被卡尼尔借势的小的市场表现则开始走下坡。欧莱雅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CEO在今年年初的2013年财报会上即曾坦言:“小的销售确实面临很多挑战,不如我们所愿,但它是有潜力的,我们目前还没有放弃。”

2010年12月,科蒂集团与丁家宜正式公告,双方已达成了购买协议,科蒂将获得丁家宜的大多数股份。这一交易最终于2011年完成。

据中国产业洞察网不完全统计,作为后发展最迅速、最早对外放开的行业之一,中国日化行业超过70%的市场份额已被国外品牌占据,销售份额则超过90%。本土日化企业中,销售额过亿元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维持在千万元级的销售规模,与外资巨鳄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

国内日化企业“下乡”

美加净是上述本土品牌中唯一一家发展得还算不错的品牌,但其之所以能摆脱式微的命运。在上海家化看来,因归功于该品牌的“回归”。据上海家化内部一位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美加净被美国庄臣收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其销售额从3亿多元骤降至590多万元,此后沉寂数载,直到上海家化回购美加净后,这一品牌的复兴之才步入正轨。

事实上,日化巨头利用其对市场份额的绝对控制,协商一致后同步涨价的情况并不只发生在我国,在很多国家都曾发生。在发达国家,这样的行为往往会遭到调查甚至吃罚单。但在我国,由于相关法规尚不健全,日化巨头们的行为并未受到太多。

而据不完全统计,除了丁家宜,包括小、大宝、羽西、美加净等本土品牌在“嫁”给外资美妆巨头后,都曾一度销售下滑的困境。截至目前,除了美加净等个别品牌之外,其余品牌都还陷在销售数据“不可见光”的尴尬境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