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皮革

的现代化发展西安皮革机械厂

1991年第1期。

20多个门类,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拉萨啤酒、奇正藏药、珠峰摩托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到2000年,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482家,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7.21亿元。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电力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到2000年,全区共有各类电站401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5.6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6.61亿千瓦时,与和平解放前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断续发电的小电站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公运输为主,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结束了旧连一条公都没有的历史。现已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为骨架,包括15条干线公、375条支线公,四通八达的公网,公总里程达到

中华人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①梅·戈尔斯坦:《现代史(1913-1951)——王国的》,第39、2页,杜永彬译,出版社,1995年8月第3次印刷。

前言现代化是近代以界、各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自十九世纪中叶遭受列强入侵以来,摆脱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建设、统一、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一直是摆在包括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中华人民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正以雄健的步伐更加和繁荣。中国也以和平解放为起点,经过,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的历史性跨越;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的轨道,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今年是和平解放五十周年,回顾和平解放以来现代化的历程,展现各族人民在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为实现现代化努力奋斗的,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加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在“问题”上的各种,增进对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全面了解。

五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却发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告别了贫穷落后、封闭停滞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了不断发展进步、文明的现代人民社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彻底改变了极少数封建农奴主垄断和物质文化资源的局面,全体人民成了管理社会的主人,成为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民的地位和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是彻底打破了旧社会封闭、停滞和萎缩状态,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大大改善,现代化事业空前发展,在不断中呈现出全面进步的态势;三是彻底废除了民族和歧视,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的民族特性和传统优秀文化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得到了充分尊重和,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被赋予了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进步新需要的时代内容,在科学的继承中得到了和发展。半个世纪的发展,了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愿望。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界和各地区的共同课题,是人类社会从不发达状态发达状态、从落后文明进步、从在封闭中相对的发展在、合作和竞争中全面加快发展的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最初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和扩张相伴随而产生的,现代化的在相当长时间内也被列强所垄断并用于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侵略和殖民。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实现国家完全和民族振兴的必由之。历史的发展表明,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近代生产力、生产方式和都处于极度落后的中世纪状态,在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之后社会更趋破败,濒临崩溃的边缘。消除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落后的和生产方式,实现现代化,历史地成为社会进步的唯一出和最紧迫的课题。中华人民国成立以后,通过和平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从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跨入人民的现代社会,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步一步地向现代化迈进,了世界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的根本愿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包括藏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的疆土,组成了同甘共苦、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来与祖国同命运、展。的进步发展与祖国息息相关,祖国的命运直接影响到的前途。近代中国由于国力的贫弱和封建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在内的中国领土遭到列强的侵略和,面临被瓜分、肢解的厄运。随着中国民族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国的成立,实现了和平解放,了帝国主义,开始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并通过了封建农奴制的沉重,铺平了现代化的道。由于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发展一直牵动着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五十年来,国家对的社会经济发展给予了特别的关怀,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援,先后向投入资金累计近500亿元,调动了大量物资进藏,派出了大批援藏干部和技术人员,有力地促进了的现代化发展。可以说,五十年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在、、为核心的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各个时期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与祖国的统一、发展和全国人民的支援分不开的,是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历史事实说明,的现代化离不开祖国的现代化,祖国的现代化也不能没有的现代化。没有的现代化,祖国的现代化就不完整、不全面。没有祖国的和富强,就没有社会的新生和发展。的现代化发展只有融入祖国现代化进程之中,并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才能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快速发展,不断进步繁荣。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坚强后盾;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植,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是现代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和必备条件。——的现代化发展是各族人民的事业,必须以人为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全面进步、现代化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各族人民始终是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是发展的受益者。和平解放和,使各族人民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农奴制的下解放出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焕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成为推动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满怀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投身建设新和新生活的伟大事业之中,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齐头并进、与经济协调发展,迅速推进了的现代化进程。五十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的奋斗,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强大力量。实践表明,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是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力量源泉,只有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把中央的关心、全国各地的支援为自身的发展优势,才能创造出现代化发展的奇迹;只有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出发,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的现代化建设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的现代化是在特殊地域展开的,必须从实际出发,走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地处青藏高原,在地理、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民族成分、教、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特殊性。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从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性,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复杂背景,决定了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必须在中央和全国各地的特殊支持和帮助下实现加快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全面和协调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藏族群众教,教的影响渗透到藏民族的文化、艺术、风俗和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正确处理民族、教问题是现代化发展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五十年来的发展表明,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各族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依法管理本地区事务的自治,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教,是现代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教同政教分离、积极引导教与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结合起来,把保持和的民族特性同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和现代科学教育文化、推动传统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同集团和国际敌对的长期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的。的现代化问题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可避免地要同国际斗争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集团和国际敌对与中国和人民在“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与反、现代化与推动现代化的斗争。在近代,少数上层政教者为了农奴主阶级的既得利益和摇摇欲坠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极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以至不惜与帝国主义侵略相,策动“西立”的活动,和平解放。和平解放后,集团置中央的耐心等待和人民的强烈要求于不顾,极力和现代化进程,在国际敌对的支持下,策动祖国的武装叛乱。叛乱失败逃外后,集团更是与国际,不断国际,大肆从事活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成就,百般干扰、和的社会现代化发展。集团和国际敌对把和平解放、帝国主义出为“中国占领”;把中央推动现代化进程说成是“消灭的民族特性”;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把中央和全国人民关心、支援现代化建设为“资源”、“加强对的控制”、对进行“汉化”;把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和教、的为“教”;把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和现代科学教育文化前所未有的发展诬称为“文化”;如此等等。一句话,凡是有利于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人民幸福的事情,他们都要制造各种的,不遗余力地予以反对。这就充分了集团代表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代表落后的政教合一的教文化、代表极少数没落的封建农奴主阶级利益的本质,也充分了一些国际敌对利用所谓“问题”中国稳定、中国领土、遏制中国发展和强大的心理。事实胜于雄辩,自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举世,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中国推动的现代化发展、反对集团的活动,顺乎潮流、合乎,天经地义。和平解放五十年的历史表明,时代潮流不可,历史车轮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大势所趋、所向。任何谎言终将被发展的客观事实所,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现代化发展、将从中国出去的,都注定要遭到的失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新的世纪,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正在全面付诸实施。中央召开的第四次工作座谈会,从国家发展和的实际出发,确定了促进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发展的扶持力度,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2005年)由中央和全国各地投资322亿元支援建设187个项目、由中央对提供379亿元财政补助,并制定其他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这些都给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可以断言,有五十年发展奠定的基础,有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经过艰苦努力,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注释:

五十年来,在中央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各族人民不懈努力,在现代化发展的道上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五十年来,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巨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46亿元,比1995年翻一番,比1990年翻两番,相当于和平解放前的30余倍。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五十年前的99%下降到30.9%,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至23.2%和45.9%。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迄今已经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森工、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

一、社会发展的跨越式进程现代化问题是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延续了几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到近代已经成为与世界进步潮流背道而驰的极端没落的,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使陷入极度贫穷落后和封闭萎缩的状态,濒临全面崩溃的边缘。——落后,经济剥削异常。旧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比欧洲中世纪还要、落后。占人口不到5%的官家、贵族和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占有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以及大部分牲畜;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不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没有,不得不依附于领主的庄园为生或充代家奴,遭受强制的乌拉差役、租税和高利贷三重剥削,生活在死亡线的边缘。据不完全统计,仅噶厦(旧地方)征收的差税种类就达200多种。农奴为噶厦和庄园主支的差,占农奴户劳动量的50%以上,高的达到70%至80%。60%以上的农牧民背负着沉重的高利贷债务。——等级森严,极端。旧流行的《十三》和《十六》,将人分成三等九级,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人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上等上级的人的命价为与其尸体等重的黄金,而下等下级的人的命价仅为草绳一根。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可以随意买卖、转让、赠送、抵押和交换农奴,掌握着农奴的生、死、婚、嫁。不属同一农奴主的男女农奴结婚要缴纳“赎身费”,农奴的子女注定终身为农奴。农奴主可以任意农奴,对农奴断手、剁脚、剜目、割耳、抽筋、割舌、投水、投崖等极为的刑罚。——政教合一,教桎梏沉重。教和在旧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中处于“万流归”的地位,成为唯一的意识形态和的、经济实体,拥有庞大的和众多的、经济,支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上层僧侣既是的主要者,也是最大的农奴主之一。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首领之一,兼任地方的首脑,集政教于一身。原地方实行僧俗官员双轨制,僧官大于俗官。据1959年统计,在全330万克(此处指藏民族使用的面积计量单位,15克相当于1公顷)耕地中,和上层僧侣占有121.44万克,占36.8%;贵族和由僧俗官员组成的则分别占24%和38.9%。哲蚌寺当时就拥有185座庄园、2万名农奴、300个牧场和1.6万名牧民。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查统计,共有2700多座,12万僧人,占当时总人口的12%,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男子出家为僧。1952年拉萨3.7万城镇人口中,竟有1.6万名僧人。遍布各地的、比例极高的僧人和众多的教活动,和消耗了大量人力资源和绝大部分物质财富,成为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沉重。正如美国藏学家梅·戈尔斯坦指出的,教和集团是“社会进步的沉重桎梏”和“极端保守的”;“正是由于全民族和教首领执掌政教这一因素,导致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和形势的能力”①。——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封建农奴制度的和剥削,特别是政教合一制度下教和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无穷无尽的消耗及其对人们的,严重地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窒息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得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二十纪中叶,社会仍然处于极度封闭落后的状态,现代工商业和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几乎没有,农业生产长期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牧业生产基本采取自然游牧方式,农牧品种单一退化,劳动工具得不到改进,粮食产量只有种子的四至十倍,生产力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广大农奴饥寒交迫,维艰,因饥寒贫病而死者不计其数。拉萨、日喀则、昌都、那曲等城镇中,乞丐成群,到处可见满街要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帝国主义的入侵加重了人民的灾难,也加深了社会的矛盾,使本已破败不堪的社会更加难以为继。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遭受了列强的侵略。英帝国主义入侵,大肆烧、杀、抢、掠,并通过一系列攫取种种,疯狂资源,大量倾销商品,对进行殖民控制和剥削。与此同时,他们在少数上层者中培植,寻找代理人,将从中国出去。广大农奴在内外双重和剥削活急剧恶化,为摆脱不断发动、逃亡、抗租抗差和武装。社会危机四伏,“政教合一制度已像油尽的灯火一样没落。”②曾任旧地方噶伦的阿沛·阿旺晋美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多次指出:“照老样子下去,过不了多久,农奴死光了,贵族也活不成,整个社会就将。”③这样,摆脱帝国主义侵略,打碎封建农奴制的,就成了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和人民的迫切愿望。1949年中华人民国成立,给的人民带来了希望。中央人民历史发展规律,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积极促成和平解放,并通过推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和等重大决策和措施,深刻地改变了的命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平解放了迈向现代化的大门。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和当时的地方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标志着实现和平解放,的社会发展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和平解放是中国民族的一部分,它使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经济羁绊,结束了旧中国对藏民族的歧视和,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内部的团结,为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和进藏工作人员执行《十七条协议》和中央的政策,积极帮助修筑康藏、青藏公和当雄机场,兴修水利,建立现代工厂、银行、贸易公司、邮局、农场和学校等,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农牧民发展生产,开展社会救济、救灾活动,免费为群众防疫治病,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展示了一种现代文明和进步的社会新气象,在各阶层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打破了社会长期封闭、停滞的局面,了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为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道。1951年实现和平解放时,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十七条协议》在肯定了必要性的同时,对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地方应自动进行,人民提出要求时,得采取与领导人员协商的方决之”。但是,当时上层集团中的一些人从根本上反对,“长期不改,永远不改”,试图永远保持封建农奴制度。面对人民日益高涨的要求,他们不是,而是与国外相,于1959年3月10日发动武装叛乱,图谋把从祖国出去,搞“西立”。为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央人民采取果断措施,与人民一道平息了叛乱,并对进行。废除了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及农奴和奴隶对封建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废止了旧及其刑罚,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和的封建,使百万农奴和奴隶在、经济和上得到了翻身解放,成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获得了和教的,实现了的,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为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据统计,农奴和奴隶在分得土地280多万克;到1960年基本完成时,全区的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增长12.6%,比前的1958年增长17.7%;牲畜存栏头数1960年比1959年增长9.9%。——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以后,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有了和法律的一切。1961年,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他们踊跃参加选举,并由此产生了自治区各级机关和。一大批翻身农奴和奴隶担任了自治区各级领导职务。1965年9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自治区及其人民正式宣告成立。自治区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从制度上确保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政策在的实现,保障了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以及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从而为在国家的特殊支持和帮助下根据本地民族特色实现与全国共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为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全国一样掀起和现代化建设热潮。为推动的发展,中央制定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推进了经济体制和对外,并从1984年起由国家投资、全国九省(市)援建43项工程等一批项目。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的支援,壮大和繁荣了的工业、农牧业和以商贸、饮食、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提高了产业整体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商品化水平,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央关心、全国各地支援的战略决策使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工作座谈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新时期工作指导方针。作出了中央关心、全国各地支援的重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而形成了国家直接投资建设项目、中央实行财政补贴、全国进行对口支援的全方位支援现代化建设的格局。1994年以来,中央直接投资建设了62项工程,总投资达48.6亿元;15个对口支援省(市)和中央各部委也无偿援建了716个项目,资金投入达31.6亿元;全国先后派出援藏干部1900多名,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调整经济结构和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领域,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金参与的经济建设,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增强了发展的内在活力。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工作座谈会,为在新世纪全面实现现代化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并决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央关心、全国各地支援和各族人民的努力,使经济实现了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据统计,1994年至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2.4%,改变了长期低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的状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62.9%和93.6%;贫困人口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48万人减少到7万多人。综上所述,和平解放五十年来的发展史,是由、由落后进步、由贫穷富裕、由封闭的历史,是一部在祖国大家庭中不断现代化的历史。

2.25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80%以上的乡通上了公。现已拥有拉萨贡噶、昌都邦达两个民用机场,开辟了拉萨至、成都、重庆、西安、西宁、上海、云南迪庆、昆明、和尼泊尔加德满都等国内国际航线。建成了总长为1080公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目前承担着80%以上的油料运输。青藏铁已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在不远的将来,就要结束没有铁的历史。第三产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等在旧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通信事业实现了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覆盖全区,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达到当代先进水平的通信网络。2000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84亿元,业务收入完成1.2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79倍和1086倍,二十多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6%和24.3%。2000年底,全区固定电话总装机容量达到17.02万门,用户装机11.11万部;移动电话总装机容量达到12.3万门,用户达到7.23万户;互联网站9家,互联网用户4513户。到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3.93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居于首位。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投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农牧民靠天吃饭、养畜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历史。包括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得到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农牧业生产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到200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36.3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6.22万吨,牲畜存栏数为2266万头(只),基本实现粮食、油类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旧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缺乏城市发展的动力,城镇数量少、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不过3万多人,其他人口规模较大的地方也都不过是几千人的较大村落而已,算不上城市。即使是拉萨,也不具备健全的城市运行体系,市政设施几乎没有,城市功能低下。如今,城市规模伴随产业升级不断扩张,到2000年,有建制市2个,县、区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人口49.11万人,城镇面积达到147平方公里。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道、供水、治安、社区服务等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满足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市容市貌、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人均10.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4.4%,城市指数居全国首位。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城镇发展群体已经在形成。以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对外成效显著。推动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增强了与内地、与世界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地方的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实现接轨。大量农牧民走出乡村,投入市场经济大潮,下海经商。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丰富着城乡市场和百姓生活。的名、优、特产品及民族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全国和世界市场。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投资办企业,扩大对内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协议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到2000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13亿美元。“世界屋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进藏旅游已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200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9.83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人数14.89万人;旅游直接收入7.8亿元,间接收入29.8亿元,分别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6%和25.38%。——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脆弱,大规模开发建设势必给生态带来巨大压力。以来,中央和地方始终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与经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同步规划和实施,确保工程项目的论证、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使用都要充分考虑生态,促进了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制定和实施了《条例》、《地质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以及与国家《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等法律相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形成了有效的和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全区的大部分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得到了较好的,水、气质量保持了比较良好的状态。先后建成了羌塘、珠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18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区,其面积占全国自然区总面积的一半,对和改善脆弱的高原生态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对拉萨啤酒厂、羊八井电厂、拉萨皮革厂、自治区人民医院、拉萨水泥厂等企事业的废水、废气进行了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和区域水质量。1991年以来,在“一江两河”地区累计投资9亿元实施开发项目,通过兴修农田水利、改良草场、中低产田和大面积成片植树造林,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评估指数表明,生态基本上还处在原生状态,是全国状况最好的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第四次工作座谈会的落实,正在加大对生态的力度,计划到中叶投资227亿元、建设160个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使生态进一步得到和改善。——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旧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垄断着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如今,教育得到广泛普及,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了接受教育的。国家投入巨资兴办教育事业,一个涵盖普通教育、幼儿教育、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二○○一年十一月-

②东嘎·洛桑赤列:《论政教合一制度》,陈庆英译,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72、73页。③阿沛·阿旺晋美:《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载《中国藏学》()

二、现代化的发展

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到2000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956所,在校学生达到38.1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提高到85.8%,文盲率下降到32.5%,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前列。不仅有了自己的硕士、博士,而且有了一批享誉全国的专家、学者。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和平解放前,没有一家现代科研机构,即使天文历算这样的应用技术,也被罩上一层神秘的教外衣,垄断在手中。半个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逐步建立了25个科研院所,现有专业科技人员3.5万人,学科领域涉及历史、经济、人口、语言、教和农业、畜牧、林业、生态、生物、藏医药、盐湖、地热、太阳能等数十个门类。其中,藏学、高原生态、藏医药等学科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旧除了由封建贵族和垄断的传统藏医藏药以外,极度缺医少药,百姓生病既没有钱,也没有地方看病治病。现在的已经建成了中、西、藏医结合,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独具民族特色的藏医藏药已全国,逐渐为全国人民所喜爱,并正在世界。到2000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发展到1237个,病床床位达到6348张,专业卫生队伍达到8948人,每千人拥有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儿童计划免疫合格率达到97%。缺医少药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旧常流行的天花、霍乱、性病、斑疹、伤寒、猩红热、破伤风等各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降至8‰,其中有的已经绝迹;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的50‰下降到7‰左右,婴儿死亡率由430‰下降到6.61‰;人均预期寿命则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35.5岁增加到67岁。旧人口增长缓慢,在五十年代以前的二百多年间,人口长期徘徊在100万人左右(据中国清朝1734年至1736年的户口调查,当时的人口为94.12万人;1953年以为首的地方申报的人口为100万人,二百年间仅增约5.8万人),而四十多年来,人口已增加到2000年的259.83万人,增长了1.6倍多。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建成了一批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的体育运动设施,具有地方特色的运动形式得到挖掘、规范和推广,一批传统体育项目走出,成为的体育竞赛项目。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全国各类体育运动项目和竞技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登山运动一直居于全国领先水平。1999年,和首都一起,共同举办了全国第六届民族运动会,使的体育运动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发掘、和发展。国家投入巨资和大量的黄金、白银,用于重点文物单位的维修和工作,布达拉宫、大昭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支持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校勘项目已经完成。有古代社会“百科全书”之称的苯教《大藏经》得到了系统整理,并全部出版。民间口头零散流传下来的《格萨尔王传》,共达200多部,被称为“东方荷马史诗”,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共收集手抄、木刻本300多部,陆续整理出版藏文本70多部、汉译本20多部,另有若干部已译成英、日、法文出版。民间流行的歌谣、舞蹈、戏曲、故事等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整理和创新,赋予更高的表现手段,登上大雅之堂。国家投资建成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电影院等一大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文化娱乐设施,结束了旧基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的历史。到2000年,全区共有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400多个,有以自治区歌舞团、藏戏团、话剧团为主的各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25个,群众性业余演出团体160多个,县乌兰牧骑演出队17个,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藏民族特性和传统得到尊重和科学继承。自治区依法有权根据本地的、经济和文化特点,决定本地的事务,制定相关法规,有权报经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上级的有关决议。1965年以来,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已制定、颁布地方性法规160多部,内容涉及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文物、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特殊权益。例如,在执行节日的基础上,自治区机关和行政机关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自治区把职工的工作时间定为每周35小时,比全国职工周工作时间少5小时。人民的教和传统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和。据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已拨款3亿多元及大量黄金、白银等物资,用于的维修和。其中,对布达拉宫的维修,国家拨款5500多万元,历时五年多,是几百年来耗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目前,共有1787座和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4.6万多人,各种重大教节日和教活动正常举行;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群众均达百万人次以上。藏族群众在保持藏族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方式和风格的同时,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现代文明习俗,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藏族人民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受到切实。设立专门的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和编译机构,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课。已编译出版从小学到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课本和教学,大学已编写完成19种藏文教材并开始试用于教学。自治区、的法规、决议、文件、和各种公文,以及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的标牌、名称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对藏族当事人和其他参与人使用藏语文办理案件,用藏文下达法律文书。、、电视都用藏汉两种语言。人民每天藏语节目时间达20.5小时,占该台播音时量的50%。每天藏语节目达12小时,藏语专门频道已于1999年正式上星。目前,有正式出版发行的藏文23种,《日报》建立了计算机藏文编辑排版系统。藏语文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通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000年,全区各族人民已基本摆脱贫困、实现温饱,部分群活达到了小康水平。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手表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不少富裕起来的农牧民盖起了新房,有的还购买了汽车。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处于全国首位。、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与全国乃至世界同步发展,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到2000年,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7.7%和76.1%,绝大多数地区的百姓能够通过收听、收看、电视,了解到当天发生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新闻,并能够通过电话、电报、传真或互联网等手段获取信息资料,即时同全国和世界各地取得联系,传递信息。人民的地位不断提高,参与日益广泛。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目前,在中,有代表19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上。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在自治区、县、乡代表中,分别占82.4%、92.62%、99%,自治区各级、、政协及法院、检察院的主要领导由藏族担任,在中央各部门,也都有藏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在自治区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中占71.4%,在自治区常委会委员中占80%,在自治区、副中占77.8%,在全体干部中占79.4%,在全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占69.36%。由于地处“世界屋脊”,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也由于脱胎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起点很低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在全国还属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农牧业和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教育落后,缺乏积累和发展能力,现代化发展程度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是,毫无疑问,五十年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为现代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