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长三角网媒看安徽|小蘑菇做成大产业 手机成了明光人的“新农具”

  大皖新闻讯 一排排菌包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朵朵猴头菇破袋而出,长势喜人……11月24日下午,长三角网络媒体网络名人走进明光市皖东综合试验站,感受数字化蘑菇试验大棚的智能化种植。

  “一个菌棒能收三茬蘑菇,今年已经收了一茬了。”皖东综合试验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亩地大小的数字化蘑菇试验大棚,一年能产出3万元左右的收益,能给当地村民带来不少的收入。

  该项目以科技强农为抓手,采取“皖东综合试验站+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模式,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目前一期已建成明光农展馆、农业新品种科创中心玻璃温室大棚1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大棚21栋,已生产菌棒10.5万棒,在自来桥、涧溪、石坝、潘村等乡镇发展大户种植4.3万棒。计划2-3年内,推广带动1000户农民种植,实现年产量1.5亿斤(鲜品),年产值达5.5亿元以上,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明光市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注重提质增效。明光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明光市数字乡村建设的第一个产业兴旺示范点。

  走进明光的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庞然大物”,讲解员介绍,这是平行行走式水肥药一体机,可以实现灌溉、施肥一体化,同时传感器还能实时检测土壤湿度,自动控制用量。

  这还只是明光农业“数字快车”的一截车厢,据了解,明光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经打造了大田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有地埋式喷灌系统、立杆式喷灌系统、平移式喷灌系统、智能水田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能效泵站系统、手机APP、终端平台、图像采集系统等。手机成了明光人的“新农具”,在手机APP上就能看到包括环境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大棚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实现一键操作。

  说起搭上“数字快车”的好,现场工作人员如数家珍:“通过数字赋能,项目建成后减少了水肥药作业的用工,减缓了江淮分岭地区易旱易涝影响,不仅提高了农作物单产,还提高了品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数字赋能,乡村发展就有了发动机,要可持续发展,还要农民本身的持续“充电续航”,才能够让技术力量真正在农村扎根,让科技助农发挥长期效应。

  皖东综合试验站是安徽农业大学服务明光市及皖东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平台,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创业孵化等四大功能开展工作。讲解员告诉记者,近年来试验站培养了安徽农业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青年教师452名,培训了明光市的农业技术人员330名,新型职业农民3080人次,为明光市的农技人才培厚了成长的“沃土”。

  “直播间的各位宝宝们,一号链接就是我们的自来桥镇的红薯。烤着吃、蒸着吃、煮着吃,甜到你心里,三天五天包邮到你家,欢迎下单……”在明光市电子商务特色馆,就有这样一个直播间,专门销售萝卜、红薯等明光当地特色农产品。

  截至目前,明光市电子商务特色馆2022年营业额线万元。为明光市特色农产品打开了“电商直播”的新销路,为农户拓展了“云上”销售新市场。“自来桥的红薯主要销往江浙沪一带,市场很大,销量也高,”明光市商务局副局长徐志余说起自来桥的红薯赞不绝口,“红薯就是自来桥镇村民致富的金果子。”

  田间地头、农业厂房、“云上”直播间,在明光处处可见“数字引擎”助推乡村振兴的火热景象。明光以数字乡村为抓手,找到一条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交易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乡村振兴之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