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手握“新农具”成都大邑农户耕出千亩“智慧田”

  正值盛夏时节,成都市大邑县涌泉村的晚稻秧,绿意盎然。农人们辛勤劳作,期盼在秋日里再获丰收。钟艳萍便是其中一员。近年来,她承包的农田面积越来越大:从2015年的200多亩到如今的2230亩,增长了约11倍。

  “要不是有了高科技,哪里敢种这么多地。”钟艳萍说。她口中的高科技,即大邑县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凭借数字化技术,当地农户不仅将农业生产全流程数字化、增强了管理效能,还能节约10%以上的种植成本。

  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大邑的数字化“新农人”远不止钟艳萍一个。运用“新农具”,当地400多户种植户管理着超20万亩农田。算下来户均种植500亩,这意味着每20户人即可管理起万亩农田。

  7月6日,大邑县气温高达40℃,顶着烈日,钟艳萍在自家稻田里展示了她种田的“黑科技”。只见她手握一个巴掌大的仪器,在稻叶上轻轻一夹,“滴”的一声响,稻叶的各类营养数据便出现在表盘上。“这些数据都传输到大邑县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了,技术人员会根据数据指导我们施肥和灌溉。”钟艳萍说。

  她告诉记者,当地规模化种植的农田里装上了物联网探头,农户们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农作物的长势。“平台比我们更清楚每块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哪块地有病虫害,我们都是根据系统发来的预警信息,跟着系统导航找过去。”钟艳萍说。

  事实上,在大邑,像钟艳萍这样的数字化“新农户”并非个例。据大邑县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整个大邑县有400多户规模化种植户,种植面积超20万亩。这意味着,借助数字化手段,每20位农户就可以管理起万亩农田。

  对钟艳萍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扩充自己的设备库。几个月前,她花几万元添置了一台新款植保无人机。

  “现在播种、打药都靠它。”钟艳萍指着植保无人机说,“农业讲究时令,规模化种植靠人工根本跟不上节奏。无人机作业又快又标准,是现在种田的基本操作。”在农业生产之余,她也向附近农户提供农机租赁服务。

  数字化也催促着农户再学习。据了解,大邑县正在实施全域农民数字技能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指着通村快速路两侧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村民龚先生回忆说:“10年前,这一片土地都荒了。从那时开始,逐渐有个人或公司来包田搞规模化种植。现在都种上水稻了,看起舒服得多。”

  龚先生站立处不远的大邑县数字农业中心,背后的技术团队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0年前。该公司负责人李宗滨介绍,经过10年探索,润地农业构建起一个较为成熟的数字农业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技术支持,农户种植最普通的粮食作物,平均每亩地每年可以节约成本增收100多元。

  润地农业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技术团队共同撑起了数字大邑。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大邑县2021年11月以排名前列的成绩通过国家阶段性评估验收。今年6月,大邑县已编制完成了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建成了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150个数字农场和全省首个“无人农场”。

  下一步,大邑县将用好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建成200个智慧农场,实现40万亩耕地良田智能化监管、“耕种防收”智慧化服务,智能监控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