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业用品  农具

二三十年前的乡村农具熟识十种以上的才算一个合格的苏北人!

  苏北乡村的农具,它们都曾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延续、承载和浓缩着昔日的农耕文明。这些农具,总是以飘渺细微的触角,勾画着旧日岁月的难忘情愫,退居成一篇篇散文里的和乡愁。

  不管如何,它们都是苏北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印记,以我看,以下这些图片,只有熟识十种以上的,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丰县人!

  压水井。压水井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因为没有自来水,所以盖房子的时候,首先都要打井,井打的越深,井水越甘冽,清爽。

  压水井一般都是打在院内宽敞的地方,便于提水和洗衣,井头下面摆放一个接水的水缸,舀一瓢水浇在井头里当“引水”,双手借力压井把一上一下就会很快把水引压上来,水顺着井头的嘴巴流到缸里,不一会就压满了一缸的水,一天吃饭,洗衣的水就差不多够了,如果不够用,随时随地都可以压水用。

  “折子”。其实,在这幅图中,出现了三种乡村常见的农具——木锨、扫帚、水缸和折子。“折子”是我们江苏省苏北丰县、沛县一带的叫法,“折子”可以把小麦、玉米等粮食围聚起来储存,在空地上晾晒粮食的过程中比较常见,多用于暂时性储存,以防止雨水、露水打湿粮食。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对它的叫法可能有所区别,你那里怎么称呼它呢?

  碌磙和烙石(lao 石)。碌磙,一般都是大青石做成的,呈圆柱体,两头有磙眼。碌磙是我们劳动人民祖先发明的一种脱粒农具,上世纪十年代以前,乡下打谷场上经常见到,这玩意一直是我们农民祖祖辈辈的好帮手,我对碌磙情有独钟,每每见到它,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而烙石,则是轧场时,使麦秆或稻草被轧平整,以防翻起,方便第二次碾压,同时,还起到促进秸秆上的粮食加速脱落的作用。

  如今,碌磙基本上没啥用处了。有时,它偶尔成为乡下孩子们的玩物,更多的时候,它被放在路边,被人当做闲置的一个风景。更多的碌磙,则是躺在院子里的角落,被杂草深深覆盖,有的即便不知去向,也没有人留意它的去向如何。

  平车(地排车)。平车是在丰县农村必不可少的重要运输工具,构造非常简单,由车轮和车架组成,一根铁杠连接两个橡胶轱辘组成了车轮。车架由车底、车帮、车把组成。地排车的附属构件就是车襻、车后挡板等。

  在农村没有机动车的年代,全靠它来运输,种田用它往地里运肥,往家拉麦子、玉米、棉花等,建房子用它拉土、拉砖头。它的用途,几乎贯穿整个的农业过程。它承载着农民的丰收和期冀。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平车记载了我童年的欢乐和梦想。同时又给我的记忆里注入了辛酸和苦涩。

  手扶拖拉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乡村还是比较稀罕的农具之一。用来拉庄稼、蹚田、耕地之用。由于操作相对容易,农村几乎大半的中青年都会使用。

  石槽。在丰县当地,石槽主要用于喂牲畜用。以前老百姓喂猪,猪栏里就有一个凹形石槽,用于盛放猪食、水。此外,喂牛、羊等也常用到石槽。

  红芋刮子。每逢初冬的时候,晒红芋干子,是初冬一道别致的风景。农民将洗净的红芋,用力朝着订着镰刀的地方推去,下面就会掉下一片片薄薄的红芋片,晒干之后,就成了红芋干子。

  箢子。乡村用来盛装馒头、蔬菜丸子、谷物之类的器皿。箢子一般是用剥皮后的柳条编制的。和通常意义上的名叫“筐”的东西不同,箢子的做工极为精致,密密麻麻的白色柳条一根压着一根,中间基本没有缝隙,它的底座几乎是平平的,沿着底座往上编排,最终形成一个敞口的半球形的器物。

  为了便于携带,在对这器物的上口作过修剪、包边等装饰处理后,还会在上面固定一根处理过的弯曲成半圆形的木棍。

  老鼠夹子。二三十年前的农村,是一个鼠满为患的时代,为了将老鼠消灭,几乎每家都买了若干个老鼠夹子,通常会在上面放上好吃的东西,诱其上当。

  铃铛。(拍摄人老佛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社员出工干活,大多是要靠击打它,用来召唤集合。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属于农具的范畴,但因着和农活休戚相关,今天也把它列入其间。

  耙子。主要用于田间搂草或翻晒小麦、水稻用,是农村家家户户必备之用具。耙子构造虽然简单、价格也比较低廉,但是使用价值却不小,至今在农村依然比较常见。

  扒棍子。在丰县乡村,这种农具几乎随处可见,常常用于捶打稻草和豆荚之类的。正常情况下,扒棍子要便于紧握发力,且有一定的弧状。

  簸箕。簸箕在我们丰县当地主要用于扬米去糠。簸箕的使用者以农村妇女居多,但是制作簸箕的手艺人却以男性为主。

  图为丰县乡村的手艺人正在展示他亲手制作的簸箕。他说,这门手艺过去是传男不传女,不会外传,但是现在年轻人没人愿意继承衣钵了,原因是活累钱少,不如外出打工挣得多。

  墨盒(墨斗)。乡村木匠做家具时划线用的。使用时,木匠师傅用摇动一旁的手柄,然后在一端用手牵出缠绕的绳子,用手往上拉住,看准角度后,再猛的放下,于是,一条整齐的黑线就形成了。接着,木匠师傅则拿起锯子沿着先前的划线进行便大功告成。

  包架子。这是农村搞副业赚钱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人干的活,因为打草包需要一定的力气和技术,这是小孩子所不具备的。大人坐在高高的板凳上,双脚交换着磕磕板,一只手用梭子送稻草,一只手窝边,因为草包讲究的是均匀平整光溜,而稻草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所以送草窝边左右两边轮流来,否则就不平衡了。

  咔哒咔哒,一般一个大人一天可以打十几个草包,上个世纪十年代,一个稻草包三毛钱左右,一天可以赚三块多钱。

  打绳机。是专门纺打包用的草绳,操作人要脚踏铁板,使上面的装置,匀速旋转,同时,还有眼疾手快,把稻草依次塞进两个“鼻孔”。

  耩子。从前农民种小麦用的,估计现在已经绝迹了。主体是耩子耧,耧前伸出长长的两个猿杆,紧贴耧的上端是耩子的扶手,扶手垂直下面是三个距离相等的耩子腿。

  为使种子均匀的流进三个空心的耩腿里,在耩耧的缺口中间拴了一个小铃铛,在摇耩子人的来回摇晃下,拴在耩耧缺口的小铃铛也随之摆动,将漏出的种子均匀的播撒在耩腿里。

  纺车。从棉花到棉布大致需要经过轧、弹、纺、织等步骤,其中纺线是一道重要的工序,而纺线的工具就是纺车。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对纺车有着深刻的记忆,那时,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几乎每家都有一辆纺车,一家人的穿戴都离不开它。

  洋灰缸。估计这个称呼是丰县的专利吧。三十年前,它的“诞生”不知道是否和当时农村的老鼠患有关。

  做洋灰缸,首先要用偏沙性的土壤,在院子里的平地上,和泥、堆泥、修整,一只粗糙的水缸模就成型了。等水缸模晾得差不多,再用瓦刀、抹灰刀仔细打磨。等水缸模晒到能支撑足够的重量,开始抹砂浆。水泥、大沙、石子掺水和好,从缸模挨地的地方向上抹过去。一圈又一圈,等二指厚的砂浆完全把缸模包裹起来。五六天后,水泥完全硬化,就可以挖掉做缸模的泥土。

  碓窝。顾名思义,是石制的杵臼器具,窝面有一碗形的凹窝,常被农村用来揣盐粒、芝麻、花生、黄豆等。

  碓窝子圆滑程度越好,就越不粘东西,易清洗。这样的碓窝子在使用上才更加顺手,才会深得人们喜爱。

  这些原汁原味被时光风蚀得沧桑如诗的农具,这些笨拙简陋沉重让无数农民累弯了腰的农具,会让后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稼穑之艰。

  现代时代,让丰县无数的老农具,自惭形秽成了无家可归的盲流难民,商潮汹涌,物欲横流,谁又去怜惜传统农耕文化魂归何处?

  农具,是农耕岁月的活化石。每件农具里,都贮藏着一段旧时的光阴,每件农具里,都留存着一段渐行渐远的民俗风情,每件农具里,都渗透着一段浓浓的乡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